科研产出
中韩粳稻品种产量潜力评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4个中韩粳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水稻高产环境下进行种植试验,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中国品种其产量潜力明显高于韩国品种,高2 t/hm2,相关分析表明:结实率高的品种可以获得高产。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其中以穗粒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643 7。对所有中韩粳稻品种而言,穗粒数是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只有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有效穗而大力改进穗部性状,即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


云南元阳梯田稻作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鞘翅目昆虫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和2008年4~10月,采用马氏帐幕诱捕器对云南元阳梯田稻田生态系统中鞘翅目昆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元阳梯田生态系统,鞘翅目昆虫有22科130种984头。物种丰富度、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8.7,5.27,0.75,4.99。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诱捕的鞘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依次为叶甲科>瓢虫科>天牛科>鳃金龟科>丽金龟科>叩甲科=步甲科>象甲科>负泥虫科>绒金龟科>拟步甲科=花金龟科。根据鞘翅目昆虫的食性,将鞘翅目昆虫分为植食性、捕食性和腐食性3类。其中捕食性鞘翅目昆虫有34种139头,其物种丰富度、Shannon 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6.69,4.48,0.88。植食性鞘翅目昆虫有94种843头,其物种丰富度、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3.80,4.70,0.72。腐食性有2种2头。根据4~10间鞘翅目昆虫的群落动态的系统聚类结果,昆虫群落种群消长分为3类,第1类为4月和8月,第2类为7,9,10月,第3类为5,6月。其中第3类的5,6月份鞘翅目昆虫群落中种群数量较高。


施肥和覆盖地膜对福田河菊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中草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肥和覆盖地膜等农艺措施对福田河菊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福田河菊花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不同农艺措施下菊花的产量,用比色法测定菊花中总黄酮,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结果偏施氮肥时,菊花产量和品质均较低;将有机肥和无机肥料(氮、磷、钾、硼、锌等)配合施用时,菊花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均大幅提高。高氮配方的肥料可显著提高菊花产量,但降低了其品质;而高钾配方的肥料可显著提高菊花中总黄酮与绿原酸的量,且菊花产量也较高。采用覆盖地膜栽培时,可促进菊花花期提前,并显著提高菊花前期花产量与总产量,从而也提高了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结论在福田河菊花生产上,应采用覆盖地膜栽培,并应施用高钾配方的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


滇中3种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与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比较,对滇中区域桉树林的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降雨再分配比率受到自身特性与环境影响较大.场降雨与连续降雨的降雨再分配比率不同;场降雨事件中,云南松林的林冠截留率较大;除云南松林在降雨量和雨强较小时,树干茎流比率较小,达到2.40%以外,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的分配比率接近;连续降雨事件发生时,3种群落林冠截留、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分配比率一致,穿透降雨量、茎流产生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林冠截留趋于恒值.
关键词: 滇中 降雨再分配 林冠截留 穿透降雨 茎流产生量 分配比率


种植和施肥方式对云南坡耕地氮素流失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野外坡度为14.6°的径流小区进行实地观测,研究种植和施肥方式对云南坡耕地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高种植+平衡施肥+等高植物篱条带组合农艺措施条件下,玉米吸收氮素达到流失总量的99.42%,土壤侵蚀流失氮为流失总量的0.48%,径流流失氮为流失总量的0.10%;顺坡种植+农民习惯施肥玉米吸收氮为流失总量的79.36%,而土壤侵蚀流失氮占到流失总量的20.22%,径流流失氮占流失总量的0.42%。等高种植比顺坡种植增加玉米吸收氮7.86%,减少土壤侵蚀流失氮74.30%,减少径流流失氮29.31%。等高种植+平衡施肥条件下,等高植物篱条带减少玉米吸收氮3.32%,减少土壤侵蚀流失氮86.61%,减少径流流失氮达56.10%;顺坡种植+习惯施肥条件下,等高植物篱条带减少玉米吸收氮4.48%,减少土壤侵蚀流失氮96.51%,减少径流流失氮60.94%。平衡施肥比习惯施肥增加玉米吸收氮41.28%,减少土壤侵蚀流失氮19.38%;减少径流流失氮9.38%。
关键词: 顺坡种植 等高种植 习惯施肥 平衡施肥 等高植物篱条带 氮素流失


冷水胁迫对云南粳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云南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冷水胁迫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及水稻耐冷性与品质性状冷水反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品质性状的冷水反应不仅与品种有关,也与具体的品质性状有关。冷水胁迫使粒宽、千粒重、垩白粒率、精米白度、糙米率、味度值、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使长宽比、整精米率、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和消减值极显著增加,而粒长、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到达最高黏度时间(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不因冷水胁迫发生明显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综合耐冷性与稻米的味度值、蛋白质含量、最高黏度和崩解值的冷水反应指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因此,提高育成品种的耐冷性对稳定和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设施栽培对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盐分、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以种植6年左右的大棚土壤盐分、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pH则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缓慢降低。由田间栽培改为设施栽培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和B/F比值先增加后降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由田间栽培改为大棚蔬菜保护地后,设施栽培初期,土壤生态环境较好,种植6~8年以后,土壤盐分累积、养分富集和土壤酸化严重,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下降,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
关键词: 种植年限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质量


云南铁壳麦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铁壳麦是云南省特有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优良性状,可用于拓宽现代小麦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利用20对SSR引物对36个云南铁壳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39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等位变异数在1~3个,平均为1.95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0~0.50,平均为0.2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00~0.69,平均为0.38;遗传距离(GD)为0.03~0.62,平均为0.24;说明铁壳麦遗传差异较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约0.44处,可以将36份铁壳麦材料分为4类。其中腾冲的铁壳麦与龙陵的大河头小麦、镇康顶莨铁壳麦与永德短芒铁壳麦、双江铁壳麦2与凤庆硬壳麦1遗传距离较近,双江铁壳麦-4与其它铁壳麦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