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脉冲标记下甘蔗13C富集及氮磷钾含量变化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3C示踪是精准量化植物碳源贡献土壤碳的有效途径。为建立经济适用的甘蔗13C脉冲标记方法,同时获得13C富集蔗叶,本研究采用自制全密闭标记室进行标记试验,供试甘蔗品种为桂糖58号,设置0(CK)、0.32(T1)、0.64(T2)和1.28 g·m-3(T3)4个Na213CO3标记浓度,每隔7 d进行6 h的13CO2脉冲标记,共标记6次。于第6次脉冲标记开始及结束后采集标记室内气体,测定CO2浓度和δ13C-CO2。并于第2、第4和第6次标记7 d后破坏性采集植株,测定蔗叶和根系δ13C值及全碳和N、P、K含量,计算蔗叶和根系13C标记效率。结果表明,在密闭标记时间内,外源释放的13CO2 95%以上被甘蔗光合作用利用。蔗叶δ13C值和F值随着标记次数和Na213CO3标记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标记4次和6次后,蔗叶13C平均标记效率分别为25.2%和36.6%。总体来看,每次以0.32 g·m-3 Na213CO3标记6 h,每隔7 d标记1次,标记4次即可获得经济适用的13C富集蔗叶。养分含量结果表明,T1和T2浓度标记的蔗叶N、P、K含量均显著高于或相当于未标记蔗叶。标记4次后,除T2浓度标记的根系P含量外,标记根系的N、P、K含量均较未标记根系降低7.9%~32.9%、0.9%~20.7%和21.9%~47.9%。蔗叶N、K含量与根系N、K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可见13C脉冲标记影响了甘蔗体内N、P、K的吸收与分配,促进了根系N、K向蔗叶迁移。本研究结果可为甘蔗同位素的高效标记以及标记期间甘蔗的养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甘蔗秸秆碳在大气-植物-土壤中的周转提供科学材料。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甘蔗 13CO2脉冲标记 氮磷钾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方法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生物能源作物,杂交育种是木薯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木薯存在种子萌发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极大限制了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以新收获的华南 124 号母本自然结实种子为材料,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对木薯种子休眠特性及休眠破除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解剖学和扫描电镜发现,木薯种子呈卵圆形,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其中,种子外表皮整体光滑,由外至内依次为表皮层、海绵组织层和栅栏组织,且栅栏层细胞排列较为致密.(2)种阜和种皮虽减缓木薯种子本身吸水速率,但种阜不是诱导其休眠的原因,而种皮的机械阻碍作用或抑制物的存在是诱导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从而判断木薯种子休眠类型为生理休眠.(3)采用砂纸打磨发芽口、去种皮和砂纸打磨发芽口+冷热循环 2 次处理均可有效破除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其中,砂纸打磨发芽口效果最佳,可使萌发率由 2%提高至 88%,处理后萌发速率最快.(4)35℃是木薯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达 88%和 36.6.本研究从木薯种子结构、种子休眠特性及其有效破除方法等方面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木薯杂交后代优良性状得以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木薯 种子休眠特性 萌发 休眠破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褐斑壳丰孢菌pmcam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时相分析

蚕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pmcamk的序列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pmcamk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宿主后不同时期以及其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期深入了解桑褐斑壳丰孢菌Ca2+信号转导途径与孢子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camk的cDNA序列全长为1 422 bp,由1 221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01 bp的3′非翻译区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MK713976。pmcamk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0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5.5 kD,等电点为6.2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桑褐斑壳丰孢菌与小麦叶枯病菌的CAMK同源性最高,属于CAMKⅠ类群并且聚类在同一进化分支。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桑树的早期阶段(0.25、 0.5、1 d),pmcamk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侵染后2、3、4、6 d其表达量逐渐下降。这与不同时间阶段桑褐斑壳丰孢菌在水中萌发过程中pmcamk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推测PmCAMK在桑褐斑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桑褐斑壳丰孢菌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基因克隆 表达时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年份诺邓火腿理化特性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以不同加工年份(一年、两年及三年)的诺邓火腿为对象,分析其理化特性变化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肉香、腌制味和油脂香是诺邓火腿的特征香气,两年诺邓火腿肉香得分最高,腌制味逐年上升,不同加工年份诺邓火腿油脂香差异不显著。随着加工时间延长,盐分含量、pH值、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值)、亚硝酸盐含量、硬度、咀嚼性、剪切力呈升高趋势(P<0.05),而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弹性、内聚性和回复性呈下降趋势(P<0.05)。L*值和b*值随加工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而a*值逐渐升高(P<0.05)。水分含量与p H值、盐分含量、亚硝酸盐含量、a*值、硬度、咀嚼性、剪切力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水分活度、弹性、回复性和内聚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关键词: 诺邓火腿 加工 理化特性 感官评价 水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模式

生物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的使用模式,探讨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利用CodonW和CUSP在线软件进行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PR2-plot分析和对应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平均GC含量为39.84%,GC1、GC2的含量分别为48.81%和40.70%,高于GC3(30.52%),说明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和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的平均值为48.77,表明其密码子的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表明,选择压力是影响高山松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受突变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一步对应分析发现,第1轴占总体变异的21.18%,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与ENC和GC3无相关关系,但与CAI呈显著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自然选择是影响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15个密码子被确定为最优密码子,显示出强烈偏向于NNA和NNU密码子的高代表性。研究为今后开展高山松叶绿体基因工程、密码子优化、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及提高高山松种子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高山松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接菌对发酵辣椒微生物群落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Km和植物乳杆菌QB3制备了多种发酵辣椒制品,理化指标分析发现QB3发酵辣椒消耗最多还原糖,导致发酵液的pH值下降最快,并且使短链脂肪酸和VA含量分别提高了62.5%和13.8%。发酵辣椒中微生物多样性和挥发性代谢组分析表明,接种QB3发酵具有生长优势并降低了微生物的α多样性;发酵辣椒中共检出73种挥发性化合物,46种挥发性化合物可能对风味具有贡献,相关性分析表明148种微生物可能参与71种化合物的合成,植物乳杆菌和乳酸克鲁维酵母可能参与26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合成,并且乳酸克鲁维酵母是风味物质形成的关键,而挥发性化合物的合成多数与植物乳杆菌呈负相关。该研究结果为通过接种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制备多种风味发酵辣椒制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发酵食品风味的多元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酵辣椒 乳酸克鲁维酵母 植物乳杆菌 多样性 代谢组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灵芝三萜类物质液态发酵研究进展

上海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灵芝三萜类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灵芝子实体、孢子及菌丝体.液态发酵合成灵芝三萜因生产周期短、发酵条件易控制、活性成分稳定等优点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除了在培养基和环境条件等方面对灵芝三萜液态发酵调控参数进行优化外,添加外源物提升灵芝三萜产量也是一种很好的调控手段.本文就灵芝三萜生物合成途径、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培养条件调控、外源物对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影响以及代谢通量在灵芝三萜液态发酵合成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介绍.

关键词: 灵芝三萜 液态发酵 进展 外源添加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控制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烟草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生产优质烟叶的基础是具备适宜的土壤条件,随着我国烟草种植年限的加长,植烟过程中多种病害虫害的危害不断加剧,特别是烟草青枯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系统性维管束病害,主要侵染植株的根、茎、叶,尤其是根、茎部位感染较严重,且寄主范围、分布范围极广,是烟叶生产过程中的毁灭性病害,给烟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在生产中以化学农药防治、选育抗病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措施及生物防治等手段来控制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其中以化学防治为主。近年来,随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推进,利用生防菌防治烟草青枯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主要总结了三大类烟草青枯病生防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来源、防治效果以及对应的防治机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为烟草青枯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 生防菌 防治机制 竞争作用 拮抗作用 促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黏小奥德蘑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食用菌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圭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得到野生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 sp.)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分别对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采用袋料覆土栽培,在温度20~28℃、土壤湿度40%、空气湿度80%~90%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田间大棚开展驯化。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JF2004,将标本鉴定为拟黏小奥德蘑(O.submucida);固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果糖、16.0 g·L-1琼脂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碳酸钙、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6℃,pH 8.0;液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可溶性淀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磷酸氢二钾、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8℃,pH5.0;接种后约23 d菌丝满袋,覆土后第24天子实体成熟,栽培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相比,菌盖直径较大、颜色较浅;野生子实体菌环明显,而栽培子实体菌环较小或无菌环;野生子实体菌柄基部颜色变深,而栽培子实体通体白色,菌柄没有颜色变化。

关键词: 小奥德蘑属 分离鉴定 单因素 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封育对干热河谷Savanna植物群落种间关联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Savanna)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实施水土保持封育20年的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设置封育区和干扰区样地开展植被调查,应用方差比率(VR)法、χ2检验结合Jaccard指数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5个优势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导致稀树灌草丛群落组成及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助于橘草等多年生乡土禾草的生长,促进假杜鹃(Bc)、清香木(Pw)和地檀香(Gf)等一些木质化程度较高的物种留存,同时抑制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的出现,在群落中形成多个建群物种;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群落总体种间联结以正联结为主,封育促进群落形成更加复杂的种间联结关系;相较于封育区,干扰区群落物种间存在较高的资源竞争或生态关系的相互排斥,促进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间形成较强的正联结关系,形成以黄茅为代表的单优势建群种群落,而封育区群落总体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联结状态,促进豆科物种、木质化物种、乡土物种间形成正联结关系,优势物种间正负相关关系同时加强.以上结论表明,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优势植物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功能群结构等强化优势种间的相互作用是其重要影响途径.

关键词: 种间联结 种间关系 生态种组 封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