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海拔条件下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个强耐冷性粳稻品种和5个弱耐冷性粳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云南高原粳稻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变化特征。随种植海拔的升高,弱耐冷性品种的消减值明显增大,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减小,而强耐冷性品种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降后升趋势,消减值则表现先升后降趋势。强耐冷性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较弱耐冷性品种小,蒸煮食味品质表现相对稳定,但弱耐冷性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随海拔升高明显呈变劣趋势。


玉米生育期的海拔效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高海拔地区的玉米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利用更加合理,采用作物生态学的田间试验方法,于2006~2007年间,在甘肃省和云南省各设5个试验点,研究了北、南异地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播期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随海拔的升高而相应延迟,即播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的"三段生长"时间相应延长。反映生育期长短的出苗~成熟天数与海拔之间呈0.01水平的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海拔每升降100m,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延长或缩短4~5d,株高和穗上叶数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趋势。
低纬高原和高纬平原粳稻主要耐冷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个来自云南低纬高原的粳稻品种和3个来自日本、韩国高纬平原地区的粳稻品种,以及应用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30个F1为试验材料,利用加性-显性-母体效应(ADM)遗传模型,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对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等4个主要耐冷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耐冷相关性状中,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不存在母体效应;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以互作广义遗传率最高,分别为63.5%和56.5%。单株结实率与特定结实率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717~1.000;单株结实率与穗抽出度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相关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161~0.975。穗抽出度的变异系数变幅最大,穗抽出度也是耐冷性鉴定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以广义遗传率为最大,分别为59.6%和81.4%。抽穗天数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受环境的影响最小。低温胁迫是选择培育耐冷性品种的必要条件,一品稻(Ilpumbyeo)×昆明小白谷是培育强耐冷性粳稻新品种的最优组合。
关键词: 粳稻 耐冷性 遗传分析 纬度 海拔 结实率 穗抽出度 抽穗期


韩国粳稻在不同海拔点主要经济性状的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韩国材料引入云南后的适应性、耐冷性及经济性状表现。选用10个韩国粳稻品种分别种植在3个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研究这些品种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经济性状的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法对经济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并对经济性状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第一次分枝、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小,不存在显著的环境效应,主要受遗传的影响。实粒数、结实率在环境间变异最大,说明受环境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环境效应。第二次分枝、总粒数、着粒密度既受环境影响,也受遗传控制。研究结果为利用韩国材料进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原粳稻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品质特性分析
《生态环境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原粳稻育种基本上以海拔高度开展育种研究,为了明确海拔变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选用7个不同的品种(OrizasativaL.)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法对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变异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对品质性状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和主成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变化对胶稠度、蛋白质、垩白率等影响较大;其次是整精米率;糙米率、粒长、精米率对海拔变化较迟钝,受海拔影响较小,主要受遗传因子的制约;直链淀粉含量在海拔间差异不显著,主要来自于品种间的差异,性状表现主要受品种遗传因子的制约,受环境影响小;高原立体气候条件下,品种须注意海拔种植范围。


海拔高度对粳米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7个不同品质的粳稻品种,研究海拔高度对粳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垩白率对海拔变化最敏感,其次是胶稠度;糙米率、粒型、粒长对海拔变化较迟钝;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受海拔高度影响居中。


不同海拔下甘蓝型优质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2002~2004年度云南省甘蓝型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对参试优质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品种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甘蓝型优质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的生育期延长,千粒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植株高度、有效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数以中海拔为最高,较低和较高的海拔均影响植株生长、降低单株的有效分枝数和角果数。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植株高度、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在高、低海拔与产量的关联度较大,中等海拔较小;有效分枝和每角粒数与产量的关联度,中等海拔较高,高、低海拔均较低。不同海拔下各经济性状与产量关联度的变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植株高度、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有效分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