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稻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状与籼粳亚种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土壤有效磷含量6.26mg/kg和40mg/kg条件下对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进行形态性状与籼粳亚种鉴别性状间的耐低磷特性研究,以明确籼粳亚种及其中间型耐低磷特性有无明显差异以及耐低磷特性和籼粳分化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分蘖力、相对有效穗、相对总干物质量和相对地下干物质量4个耐低磷指标性状可作为水稻耐低磷能力强弱评价的理想指标;低磷胁迫下耐低磷指标性状可作为水稻磷高效基因型筛选指标。(2)云南稻核心种质由95份籼、178份偏籼、85份偏粳和190份粳稻组成,籼粳亚种间平均耐低磷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分蘖力、有效穗、地下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籼、偏籼、偏粳、粳,耐低磷能力随程氏指数的增大,呈现递减趋势。(3)云南稻核心种质6个籼粳分类性状和耐低磷指标性状多数呈显著负相关,耐低磷特性和籼粳分化密切相关。


云南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总黄酮含量分析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Baill.)在云南部分地区被用作消炎草药,这种利用行为对该野生稻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稻,对疣粒野生稻是否含有消炎药用成分——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建立了测定疣粒野生稻总黄酮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云南省疣粒野生稻2个群体31个居群及居群内单株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疣粒野生稻总黄酮平均含量低于对照银杏叶和竹叶;原生境群体总黄酮含量(1.158g/kg)高于温室群体含量(0.928g/kg),但t测验差异不显著。探讨了云南疣粒野生稻作为消炎草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在重要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重视土著知识的利用。


云南重楼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缩短云南重楼种子萌发和出苗所需时间,提高其出苗率;提出在生产中切实可行的云南重楼种子有性繁殖育苗方法。方法: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播种方式(播种时间、覆土厚度、地膜覆盖)等因素对云南重楼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结果:云南重楼种子胚后熟和萌发的最适温度在18~20℃,在此温度下处理3~4个月以后,转至0~10℃低温处理2~4个月,可在翌年4月出苗;适宜的播种时间是4月份以前,育苗土覆盖厚度为1 cm左右,播种后用黑色地膜进行覆盖,可提高出苗率。结论:上述试验结果可为云南重楼种子育苗提供操作参考。


在云南立体气候条件下对不同桑树品种性状的比较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在云南高原立体气候条件下,以“湖桑32”为对照,对云南推广的13个桑树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表现做比较试验,试验就每米枝条长叶重、每千克叶片数、千克茧粒数和全龄经过时间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在3个不同栽桑区域适宜推广的新桑品种,对云南蚕桑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炭色离褶伞菌丝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英文)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炭色离褶伞是滇西北一种珍稀的大型食用菌资源。本文初步探讨炭色离褶伞菌丝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碳源、氮源以及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炭色离褶伞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酵母浸膏,最适碳氮比是20∶1~25∶1。


云南地方稻种Wx基因第一内含子供体+1位碱基变异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PCR一步法对来自云南省14个地州、55个市/县的220个籼、粳地方稻种Wx基因第一内含子供体+1位碱基G/T进行了检测,同时用PCR-AccI酶切法对其中的101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根据G/T碱基将220个供试材料分为GG、TT两种基因型。云南地方稻种以GG型占优势,有164个,占74.5%;TT型有56个,占25.5%;籼稻中80.5%属GG型,粳稻中67.0%属GG型。GG型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平均18.97%,TT型较低,均低于16%,GG、TT基因型之间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极显著。G/T与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密切的联系,其相关系数为0.733。GG型品种中有33个直链淀粉含量较低(3.91%~15.93%),多数为来源于云南西南部傣族地区的品种。籼稻中的GG型或TT型品种与粳稻中的GG型或TT型品种间平均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GG/TT基因型在籼粳不同遗传背景下直链淀粉表达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云南 地方稻种 蜡质基因 内含子 碱基 直链淀粉含量


农村经济活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
《生态环境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野生稻包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和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是属于全国仅存的几处宝贵基因资源库之一。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及其相应的基因,在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利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文章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长期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野生稻居群濒危的现状,认为热区经济开发、游牧、木材消耗、采集草药、外来种入侵和环境污染等农村经济活动是致濒的主要因素。阐明了选择合理的保护方法、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完善保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调整种植结构是当前云南野生稻居群保护管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四项重点措施。


云南铁壳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以36份云南铁壳麦为试验材料,采用SDS-PAGE法分析了Glu-1位点编码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及组成。结果表明,在Glu-A1位点上检测到3种(N,2*和1)亚基类型,Glu-B1位点上共检测到5种(7、7+8、17+18、13+16和6+8)亚基类型,Glu-D1位点上只检测到1种(2+12)亚基类型。共检测到6种亚基组成类型,即:N、7、2+12,N、7+8、2+12,2*、7+8、2+12,2*、17+18、2+12,1、6+8、2+12和1、13+16、2+12。云南铁壳麦的HMW-GS为普通小麦已知变异类型的18%,3个位点的Nei's遗传变异系数顺序为Glu-B1(0.5734)>Glu-A1(0.2484)>Glu-D1(0),表明云南铁壳麦属较原始类型,Glu-D1位点未发生变异。品质评分最高分为8分(3份材料),平均为5.2分。同时86%的云南铁壳麦具有适合制作优质手工馒头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N和2+12),42%的云南铁壳麦具有亚基组成类型(1、7+8、2+12和N、7+8、2+12),这些材料可作为云南小麦馒头品质改良的材料。
关键词: 云南铁壳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遗传多样性


云南甘蔗花叶病病原检测及一个分离物的分子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表明甘蔗花叶病在云南发生普遍。电镜检测采自云南6个蔗区主栽品种上的28个甘蔗花叶病病样(分离物),其中25个病样的病叶汁液中观察到弯曲线状的病毒粒体,病叶组织中有风轮状和卷筒状内含体;对这25个分离物进行间接ELISA检测,16个与马铃薯Y病毒属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其余呈阴性反应。根据蔗区及其主栽品种的不同,挑选7个分离物进行鉴别寄主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分离物鉴别寄主范围和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分离物HH-1有范围最广的鉴别寄主和较强的致病性。克隆并测定HH-1基因组3′末端序列,序列分析发现HH-1的外壳蛋白(CP)基因共864个核苷酸,编码287个氨基酸,与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余杭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97.7%;因此推定HH-1属于SrMV的一个新分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