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米‘rm257’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分析及Rc基因功能标记开发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米种质‘rm257’在籽粒总黄酮和抗性淀粉含量方面表现突出,分析该材料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将为其在实际育种应用中奠定基础。同时探究‘rm257’种皮颜色性状与Rc之间的关系并开发对应功能标记,为云南红米品种的辅助选育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育种效率。【方法】利用红米种质‘rm257’与9份云南地方白米品种构建测交组合及F_2分离群体,通过统计测交当代和对应F_2分离群体种皮颜色和分离比,推测其遗传模式;同时依据已报导Rc基因缺失变异位点序列开发功能标记RCGX,对9个F_2分离群体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将基因型与对应单株表型进行成对分析,进而判断红米种质‘rm257’种皮颜色与Rc基因的关系。同时利用云南96份地方种对功能标记RCGX的通用性进行检验,评估该功能标记在红米种皮颜色判定中的准确性。【结果】遗传模式分析表明,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在7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在2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与影响。这与前人研究报导的红米种皮颜色性状受1对或2对基因控制的结论基本一致。F_2分离群体Rc功能标记验证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功能标记RCGX通用性实验结果显示,云南地区地方白米品种大都存在Rc基因的缺失变异。【结论】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性状,在不同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或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及影响。同时实验结果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且云南地区多数白米地方种其种皮颜色变化都是由Rc基因缺失变异导致的。
干旱胁迫对甘蔗光合日变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甘蔗CO2交换和H2O交换的日变化规律、光合作用能力及其他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甘蔗抗旱品种选育及探明其耐旱机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蔗05-51和粤糖93-159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干旱1 d、干旱5 d、干旱9 d和干旱9 d后复水10 d共4个干旱处理,各处理均设正常浇水为对照.使用PTM-48A植物光合生理及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甘蔗+1叶的水气交换规律,测定与干旱相关的光合指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SPAD值)及生理指标(质膜透性和叶片相对含水率等),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环境变化影响甘蔗叶片的CO2和水分交换能力,在高温低湿及高蒸气压差的正常浇水生长环境下,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交换率和H2O交换率较高,甘蔗叶片具有更高的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干旱胁迫导致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和水分交换受到抑制.干旱5 d时,2个参试品种的CO2交换率和H2O交换率大幅度降低,干旱9 d导致CO2和水分交换过程接近停滞.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时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P<0.05,下同),云蔗05-51的降幅低于粤糖93-159;干旱5 d和干旱9 d处理的甘蔗叶绿素荧光、SPAD值、土壤含水率、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下降,质膜透性显著提升,干旱时云蔗05-51的SPAD值显著高于粤糖93-159,复水后质膜透性低于粤糖93-159.干旱胁迫下光合系统、叶绿素荧光系统及土壤含水率与叶片相对含水率、SPAD值和质膜透性间有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复水后,2个品种的光合及生理作用较干旱胁迫显著回升,CO2交换和水分交换恢复程度较差,云蔗05-51的各指标恢复程度高于粤糖93-159.[结论]高温低湿及高蒸汽压差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光合及水气交换作用;干旱胁迫导致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交换率、H2O交换率、光合作用能力、叶绿素荧光系统及叶片水分等相关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云蔗05-51在干旱胁迫下具有相对更高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抗旱性和复水后的恢复能力均优于粤糖93-159.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CO2交换率 H2O交换率 光合作用
百合AP2/ERF家族转录因子基因LoERF4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AP2/ERF家族成员ERF基因在百合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百合品种西伯利亚(Lilium oriental ‘Siberia’)的小鳞茎为试验材料,从前期试验获得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得到1个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的ERF转录因子,结合RT-PCR技术扩增得到西伯利亚小鳞茎的ERF基因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LoERF4;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oERF4的基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LoERF4基因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克隆得到LoERF4基因全长,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606 bp,编码201个氨基酸,含有1个典型的保守AP2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21.52 ku,理论等电点为6.43,为亲水性蛋白,没有跨膜结构。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西伯利亚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在第20天小鳞茎休眠解除、开始萌发时极显著升高。【结论】在百合中克隆得到的LoERF基因可能是参与调控百合小鳞茎休眠解除进程的关键因子之一。
关键词: 百合(Lilium spp.) LoERF4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云南高原湖泊水葱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特征及影响因子
《广西植物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地理差异和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株高、基径等克隆生长参数,以及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种子产量、活性种子数等繁殖参数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密度、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经纬度、海拔地带性分布特征,其中密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暖月和冷月均温,土壤全氮、全磷是影响水葱克隆生长(密度、株高)的关键因子,其中暖月均温影响最大,年均降水、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水葱有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其中年均降水影响最大.综上认为,气候因子(暖月均温、冷月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植物水葱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子.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柱头活力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杂交小麦高产制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个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为研究材料,第1朵小花开颖进行套袋并连续21 d饱和授粉,通过调查研究杂交结实率探讨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差异。【结果】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柱头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K456S>K64S>K78S>K43S,K64S和K456S柱头活力开颖后第5天达到峰值,而K78S和K43S开颖后第3天达到峰值。4个不育系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都可达15 d,但高柱头活力(结实率>80%)的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K78S(9 d)>K64S(7 d)>K456S(5 d)>K43S(3 d)。K64S柱头活力在大田环境下显著高于温室,最高杂交结实率提高17.58%,平均杂交结实率提高13.83%;2种环境下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差异,均为17 d,但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大田环境下比温室长2 d,为9 d。【结论】4个不育系都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但达到最高杂交结实率的授粉时间不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不育系其柱头活力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开花期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有利于提高不育系最高杂交结实率(柱头活力)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进而提高制种的结实率和产量。
关键词: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 两系杂交小麦 柱头活力 杂交结实率
三种滇黄精资源多糖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精多糖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滇黄精种质资源多糖变化规律与其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了解差异种质滇黄精多糖积累差异的生理基础,对滇黄精良种选育、质量控制和道地药材品质挖掘有着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省13份滇黄精资源的多糖含量,筛选其中3种多糖含量显著差异的滇黄精种质,测定其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特征,以及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的酶活性,并分析多糖含量变化与糖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云南省13份滇黄精种质的多糖含量差异显著,含量变化为7.63%~29.36%;对多糖低含量(H1)、中含量(H9)和高含量(H12)的3份差异种质滇黄精进行分析发现,其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蔗糖>果糖>葡萄糖,且其含量随多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5种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中性转化酶>酸性转化酶>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且酶活性随多糖含量升高而升高;蔗糖含量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含量与中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性转化酶活性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推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中性转化酶NI是不同种质滇黄精多糖合成的关键酶.
野生柳生金针菇和金针菇的分离、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自滇西北地区的2份野生大型真菌标本,通过形态学及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柳生金针菇Flammulina rossica和金针菇F.filiformis.以分离纯化保藏的菌株Mdr-02和Mdr-09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采用碳源、氮源、无机盐、pH和温度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从中挑选出4个较优因素的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柳生金针菇菌丝的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生长氮源为豆饼粉,最适无机盐为碳酸钙,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金针菇菌丝最适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此外,本研究首次成功驯化了柳生金针菇并获得了一株可选育的金针菇菌株,为野生金针菇种质资源开发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蓝莓LFY基因表达量与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南高丛蓝莓夏普蓝一年多次开花的成花机理,为后续花期调控措施的制定和成花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结合夏普蓝不同生育阶段腋芽中LFY基因表达量与对应时期内源激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LFY基因表达量峰值与ABA含量峰值总会交替出现;5次LFY基因表达高峰中,仅第2次与第3次峰值之间出现两次IAA含量的峰值,其余时刻的IAA含量一致维持在较低水平;LFY基因峰值发生期间,乙烯代谢前体ACC的波动折线以2018年8月20日为界点,前端的波动折线顺时针旋转180.后几乎能与后端的波动折线相重合;细胞分裂素CTK除最高峰值外,还出现3次小波峰,3次小高峰对应着春梢、夏梢、秋梢的伸长及芽分化的发生时期;赤霉素在多场合下均表现为两两之间差异显著,赤霉素的高低间或发生,与其它内源激素一起协同促进各种生理活动的发生.[结论]夏普蓝一年多次开花与内源ABA不断诱导花芽分化有必然的联系;ACC浓度无论高低,都对应有LFY基因峰值的发生,表明乙烯代谢前体ACC具有调控花器官的作用,并以调控花性别分化过程为主;细胞分裂素CTK浓度的提高有利于春梢、夏梢、秋梢的伸长及芽分化;赤霉素一直活跃在生育期全过程,具有与其它激素协同促进各项生理活动的作用;内源激素IAA成花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油菜-烤烟轮作体系中油菜秸秆还田方式及钾肥减量对烤烟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烤烟-油菜轮作体系下,探讨油菜秸秆还田对烤烟化学钾肥减量的潜力,研究秸秆还田后烤烟钾肥的利用效率,为该轮作体系下秸秆资源化利用及钾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试验针对一年两熟制的烤烟-油菜轮作模式,以K326品种烤烟和油菜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N、P、K化肥用量和秸秆直接还田(S)和腐熟后还田(DS)8个处理:(1)NP;(2)NPK(对照);(3)NP+85%K+S;(4)NP+70%K+S;(5)NP+55%K+S;(6)NP+85%K+DS;(7)NP+70%K+DS;(8)NP+55%K+DS,分析不同处理对烤烟产量、产值、钾素吸收量、钾肥利用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油菜秸秆腐熟还田减施钾肥30%处理烤烟产值最高,两年产值分别为78662元hm—2和81071元hm—2.秸秆腐熟后还田处理的烤烟钾素吸收总量要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秸秆腐熟后还田减施钾肥30%处理最高.两种还田方式连续秸秆还田后,有利于提高钾肥利用率,秸秆腐熟后还田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在减施化学钾肥15~30%时,土壤钾素盈余仍高于对照处理,最高为秸秆直接还田减施钾肥15%处理.[结论]在烤烟-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腐熟后还田均可减少烤烟季化学钾肥投入量30%,采用秸秆腐熟还田烤烟的产量、产值和钾肥利用率等均要好于秸秆直接还田.
氟啶胺在三七中的降解行为及安全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氟啶胺在三七上的降解行业和残留风险,为氟啶胺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在云南省沾益、石林、弥勒、丘北开展了氟啶胺在三七上的规范残留试验,并建立了三七中氟啶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结果]氟啶胺在三七和土壤基质中的回收率为82%~103%,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13%,定量限(LOQs)为0.01~0.02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在三七植株上的半衰期为6.5~7.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0.0~30.1 d,在根际土壤和三七根系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将50%氟啶胺悬浮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250和375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 d,末次施药后7、14、21 d三七块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1 mg/kg,三七须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2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氟啶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45 mg,风险概率(RQ)为71.4%,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结论]氟啶胺在作物和环境中属于易于降解的农药,目前中国制定氟啶胺在三七块根中的最大残留量(MRL值)为1 mg/kg,三七须根中的MRL值为2 mg/kg,采用50%氟啶胺悬浮剂防治三七病害时,建议按照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50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采收间隔期为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