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甲醛含量及风险评估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蔬菜中甲醛含量测定的快速方法,明确蔬菜中甲醛的残留情况,掌握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关键实验条件,建立蔬菜中甲醛含量测定的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分析383个蔬菜样品中的甲醛含量,利用点评估的方法结合膳食数据对蔬菜中甲醛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中甲醛含量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45、1.5 mg/kg,在1.5、7.5、15 mg/k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在86.33%~92.40%,相对标准偏差为2.23%~4.21%;不同蔬菜中甲醛的检出率为5.00%~72.73%,总检出率为26.37%,不同蔬菜的检出平均值在0.47~1.67 mg/kg;不同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一般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为0.0019~0.068 mg/kg(bw/d),安全限值(MOS)为14.1~289.8,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为0.0060~0.15 mg/kg(bw/d),MOS在10.1~33.3,所有评估的MOS均大于1.[结论]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能快速测定蔬菜中的甲醛含量,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蔬菜中甲醛残留量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在可接受范围内.


缓效和速效氮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稳定性缓释肥与尿素配施的玉米增产增效效应,采用田间试验,设5种处理,CK(不施肥)、NPK(习惯施肥)、80%C(80%缓释肥)、60%C+20%Ub(60%缓释肥+20%尿素基肥)和60%C+20%Ut(60%缓释肥+20%尿素追肥).结果 表明,60%C+20%Ut处理能够增加有效行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达10256 kg/hm2.各处理玉米整株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表现出氮>钾>磷,玉米养分积累量以玉米子粒和叶的氮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53.87、106.76 kg/hm2;玉米茎对K的积累量最多,以60%C+20%U处理最高,为83.75 kg/hm2;60%C+20%Ub和60%C+20%Ut处理均能提高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在经济效益上,60%C+20%Ut处理的纯收入最高.综上,在贵州黄壤区氮肥减量20%下的缓释肥和尿素配施更能促进玉米高产,达到减氮增产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 春玉米;氮肥运作;产量;肥料利用效率


辣椒适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非生物胁迫是危害当今全球农业区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如何提高蔬菜的抗逆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辣椒作为国内种植面积跃居第一位的大宗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培育具有较强抗逆能力的辣椒品种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重点综述了辣椒响应温度胁迫、盐碱胁迫、水分胁迫及重金属胁迫在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层面的研究近况,整合了各胁迫下的改良措施,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辣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抗逆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杂交中稻品种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1787,中熟品种为德优润禾、渝糯653、内香优1025,可作为大面积重点推广氮高效率品种。【结论】可将收获指数作为氮高效利用品种的初步筛选方法。
关键词: 杂交中稻 SPAD值衰减指数 产量 收获指数 氮素利用效率


4个甘蔗主栽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短期干旱胁迫下甘蔗伸长期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4个栽培推广面积较大的甘蔗品种'云蔗08-1609'粤糖93-159'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浇水对照(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和轻度干旱(50%~60%)、中度干旱(40%~50%)和重度干旱(30%~40%)3个干旱处理,研究不同甘蔗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植株受损状况以及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和GR活性显著提高(P<0.05,下同);AsA、GSH含量随着干旱时间显著上升;除'云蔗08-1609'的GSSG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的GSSG含量不断上升;'云蔗08-1609'的GSH/GSSG值不断上升,'新台糖22号'不断下降,'粤糖93-159'和'桂糖42号'表现出先升后降;干旱胁迫造成4个品种的MDA和质膜透性显著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降低;除'桂糖42号'的AB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干旱胁迫下ABA含量表现为升-降-升的趋势.综上表明:干旱胁迫造成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及GR、ABA、AsA、GSH、GSSG含量显著上升.MDA和质膜透性提高,绿叶率和叶片相对含水率下降.本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甘蔗干旱胁迫下的响应规律各不相同,'云蔗08-1609'在干旱胁迫下ABA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含量最高,SOD、CAT、POD和GR活性在干旱初期响应最快,质膜透性最小.'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在AsA-GSH循环中具有较高的AsA、GSH、GSSG含量.'粤糖93-159'具有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及较低的MDA含量.


云南丽江产粗茎秦艽溯源及道地药材初加工方法评价
《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来源、药材产地及其产出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是临床优质药材(饮片)生产的基本要素.秦艽为多来源品种,云南丽江为其基原之一——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道地药材产区.在药材传统栽培区确定试验样地,对所产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处理,即分别在产地、饮片厂进行平行初加工,分为切片或不切片(原个子)两大类,发汗处理或不经发汗处理,干燥方式为自然晾晒或加热烘干.分别测定其指标性成分,构建HPLC指纹图谱;同时,在课题组前期物种分类学鉴定及遗传背景分析基础上,筛选DNA片段,测定各加工炮制组药材样品以及丽江产野生植株的相关序列,以构建云南丽江道地产区药材的DNA条形码.结果 显示:①试验样地样品及野生植株均为龙胆科龙胆属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②共得到270条trnC-GC A-petN、atpB-rbcL、psbN、ndhB-rps7及ycf1相关序列,丽江产栽培品分3个基因型,其中Ⅲ型与野生居群共享,由此构建云南丽江产粗茎秦艽(野生与栽培品)的DNA条形码;③各组马钱苷酸、龙胆苦苷的总含量均大于《中国药典》规定的2.5%;④HPLC指纹图谱中,确定9个共有峰,各组内相似度均大于0.999;⑤PCA得分图中,所有切片样品聚为一簇;而原个子样品分布较为分散.本工作可为生产临床质量稳定且优的秦艽药材(饮片)、多来源中药品种的科学评价及道地药材溯源及生产等提供科学资料.
关键词: 粗茎秦艽;道地药材;加工方法;DNA条形码;HPLC指纹谱


基于不同深翻年限土壤团聚体空间分异与稳定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深翻年限下土壤团聚体在不同土层深度的空间变异和稳定性.[方法]以云南祥云蔬菜连作土壤为对象,基于深翻年限(2014-2020年)对0~20、20~40、40~60 cm 土层深度土壤团聚体进行连续采样监测.分析不同土层深度在不同深翻年限下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粒径分布格局、稳定性差异情况.[结果]>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较>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DR0.25对深翻作用的响应更为敏感,受深翻作用,WR0.25明显低于DR0.25;WR0.25总体呈随深翻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在0~20 cm 土层随深翻年限增加总体变化不明显,20~40 cm 土层随深翻年限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40~60 cm 土层MWD在深翻1~5年表现为随深翻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深翻6~7年后MWD逐渐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翻年限增加而降低的趋势;WR0.25、PAD、MWD三者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WR0.25与PA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0.750;WR0.25与MW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66;PAD与MW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95.[结论]深翻措施直接作用于土壤团聚体结构,团聚体含量组分重组导致原生耕作土壤层次分异,层次分异表现为表层和底层两级分化,水稳性团聚体组分变异较大,层次发生响应更为敏感.深翻作用使土壤表层与底层实现空间位移、混匀,致使各土层原有层次分异趋于同质化,随深翻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分布格局逐渐趋同,稳定性逐渐增加.


环境中毒死蜱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毒死蜱广泛使用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很多地区的环境介质中均已检测到其残留.为实现土壤、水等环境基质中毒死蜱残留的现场监测,保障环境质量安全,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环境中的毒死蜱.[方法]以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为原理,建立间接竞争ELISA酶联免疫检测环境中的毒死蜱.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研究方法的灵敏度、交叉反应及有机溶剂对抗体的影响等.[结果]在最优条件下,毒死蜱质量浓度对数与吸光度值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B/B0=-24.87 logC+97.55,相关系数R2>0.99,毒死蜱的IC50=81.65μg/L,检出限IC20为5.1μg/L.根据不同的基质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并进行验证,毒死蜱回收率在70%~115%之间,相对偏差在11%以内;方法的精密度相对偏差均小于10%,与气相色谱法比对证明方法的准确性.在180 d内试剂盒储存于4℃或-20℃下均不影响检测效果.[结论]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酶联免疫法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可应用于检测不同类型的土壤及水样中的毒死蜱,能够实现快速、灵敏的毒死蜱农药残留检测.
关键词: 毒死蜱 土壤 水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农药残留


昆明市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适宜性评价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昆明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时空变异特征,可为优质烟叶生产培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用GPS定位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采集昆明市8个植烟县(区)烟田耕层(0~20?cm)土壤样品1146个和1149个,测定土壤pH,以及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各指标的变异情况,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土壤养分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现阶段昆明市植烟土壤pH、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以P2O5计)、速效钾(以K2O计)均值分别为6.03、32.55?g·kg?1、122.68?mg·kg?1、42.33?mg·kg?1和312.49?m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15.75%、48.69%、33.46%、80.98%和48.96%,pH为中等变异,且在微酸至中性等级比重较大,其他肥力指标变异较高,总体上属偏高和丰富水平.?与2010年相比,10?a间(2010—2020年)全市土壤pH下降0.15,石林、晋宁、安宁和宜良县土壤pH降幅最大,分别降低0.37、0.22、0.19和0.17,富民、寻甸县无显著变化;全市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比分别增加1.87?g·kg?1、7.21?mg·kg?1、5.17?mg·kg?1和53.05?mg·kg?1.2020年全市土壤适宜性指数IFI变幅为0.22~0.95,IFI均值较2010年降低0.03,年际间差异显著,寻甸、安宁、石林的土壤IFI较高,富民、禄劝、嵩明次之,晋宁和宜良IFI最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土壤pH值略有降低,局部耕地酸化.?生产上应进行区域性"减氮控磷",施入酸化调理剂改良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