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薪炭林银合欢治理元谋干热河谷冲沟的效应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冲沟是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产物,在金沙江流域元谋干热河谷发育的冲沟,溯源侵蚀速度为50 CM/A,最大达200 CM/A.系统内冲沟的密度为3~5 KM/HM2,最大密度达到7.4 KM/HM2.冲沟的形成主要与该地域的地貌特征、地层质地、气候特点、土壤表层结构等因素有关.对此类退化系统的生物治理的物种选择是十分困难的,技术也是相对缺乏的,为此,本项目总结用薪炭林树种银合欢和其它物种配合治理冲沟的效果与技术.结果表明:银合欢是干热河谷首选的冲沟治理树种,由于它的自我繁殖能力特强,可导致系统具备乔层、灌层、草层的群落结构,并有较大的水土保持效益;治理后,系统的根土作用层良好,起到固土的作用,防止土壤冲刷,减缓冲沟侵蚀的速度;治理后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明显,综合经济价值可达3.82万元/HM2.
“罗望子+木豆”乔灌复合模式林水土保持功能的叠加效应初探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降水等级为主要影响因子,研究了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木豆(Cajanus cajan)乔灌复合模式林对降雨的截留、贮存所产生的水保效应。结果表明:罗望子人工林冠层和复合木豆人工灌木林林冠层年截留降雨量分别为97.99和145.4 mm,分别占全年降雨量水的17.48%和25.86%;罗望子人工林的树干茎流率占大气降水的2.37%;复合模式林枯枝落叶的蓄积量为7.08 t/hm2,对降水的平均截留率为12.47%,其最大持水量相当于1.8 mm的降水;模式林表层土壤(0~40 cm)滞留水分能力相当于2.7mm降雨,贮存土壤水分能力可达1553.2 t/hm2,产生径流的最小降雨量为35.4 mm,其侵蚀模数和径流模数比对照减少98.52%和93.21%,体现出了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效应。
云南花卉短体线虫记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CSCD
摘要: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从云南26种花卉标本中,初步鉴定出3种短体线虫:伤残短体线虫(Pratylenchusvulnus)、咖啡短体线虫(P.coffee)、穿刺短体线虫(P.penetrans),它们均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元谋干热河谷区热带优良牧草柱花草引种试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60个柱花草种质材料引种试验,参照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了60个柱花草长势、抗旱、抗寒、产量特性及品质特性。结果表明:C IAT1044(2)柱花草、TPRC90105柱花草、C IAT1363(2)柱花草、TPRC90005柱花草、TPRC90037(2)柱花草、有毛L7柱花草、GC1578柱花草、TPRC L8柱花草、L1(90096)柱花草、R93柱花草、GC1524EMBRAPA柱花草和热研2号柱花草居前10位,抗寒及抗旱性强,产量高,长势好,品质优良,可在云南干热河谷区推广应用。
缺磷红壤下云南稻核心种质施氮量对抽穗期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云南5个稻作区和16个州(市)为单位,在缺磷条件下2种施氮水平对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抽穗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具有明显的地理生态分布特点,不同稻区和州(市)的核心种质抽穗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2种处理条件下,基本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延长的趋势.总体上,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在缺磷低氮条件下的抽穗期较缺磷高氮条件下有所延迟,各稻区的相对延迟天数和相对推迟抽穗期相差不大,抽穗期主要体现基因型间的差异.各州(市)2处理间除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4个州(市)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外,其余州(市)均无明显差异.
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及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风险分析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的依据.风险分析将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解决一切食品安全事件的宏观管理模式.通过对风险分析的方法、技术体系以及在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认识到了风险分析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和标准制定中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和标准制定中应用风险分析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秕粒数、穗下节长、花药长及其体积、1~2节长与结实率呈较高的(≥0.549**)极显著(n=548,R0.01=0·112**)相关;相反,温室条件下仅有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与结实率相关系数较高。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每穗实粒数、花药体积、穗下节长、穗颈长与结实率大小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这种差异既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和1~2节长等耐冷性状有关,又与地州或稻区间的气候和生态差异相联系;而温室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耐冷性状5个稻作区间差异不大,地州间结实率差异是每穗实粒数和秕粒数差异所致,而与耐冷性状关系不大。
云南红壤上蓖麻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云南北亚热带气候下的红壤旱地为试验条件,选用蓖麻品种TCO-202为试验材料,依据蓖麻的营养特性和吸肥规律,结合云南红壤氮、磷、钾的含量与利用效率,制定适合云南红壤上蓖麻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方案。运用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和腐熟农家肥(15 000 kg/hm2)做基肥,以不施任何基肥为对照,并以尿素的3种施肥水平(30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做追肥处理,对当年生和第2年宿生蓖麻的产量作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TCO-202在云南红壤上栽培,以15 000 kg/hm2有机肥作底肥,450 kg/hm2尿素作追肥的产量最好,当年生和宿生都获得最高的种子产量,当年生蓖麻产量为2 403.35 kg/hm2,第2年宿生蓖麻产量为4 550.02kg/hm2。
多花菜豆繁育系统的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国内外就多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US LAM)繁育系统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论,以DARWIN.FREE等的主流学者认为多花菜豆自花传粉结实率极低,是通过蜜蜂等虫媒参与传粉的异花传粉植物;然而MUMMERS的研究却表明蜜蜂并没有作用,它完全能进行自花传粉.多花菜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作物,生产中出现品种退化,产量及品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常规育种手段又难以保持所选育品系的特性.究其根源,是对多花菜豆繁育系统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多花菜豆的繁育系统,即在自然状况下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粉机制和交配系统,从而促进云南省多花菜豆新品种的选育及良种繁殖等,促进其生产的发展和出口创汇.
关键词: 多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US LAM) 创汇作物 繁育系统 种性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