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发酵剂对高水分'热研4号'王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在高水分发酵条件下,不同发酵剂对‘热研4号’王草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组(A组、B组、C组)和对照组(CK),每组3个重复,发酵90 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干物质含量与CK组无显著区别,各处理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P含量均低于CK组,各处理组的Ca含量均高于CK组,C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各处理组的所有饲喂价值指标均高于CK组。经发酵剂处理后,A组pH最低,C组氨态氮/总氮最低,各处理组的乳酸含量均低于CK组,乙酸含量均比CK组高,C组的丁酸含量最高。对发酵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可得,各处理组得分均低于CK组。利用平均隶属函数值对王草青贮品质进行综合比较,B组的青贮品质最佳。综上,添加微生物发酵剂能一定程度改善王草的营养品质,除C组外,A组、B组的青贮品质也均能得到改善,但不能提高其发酵品质,仍需进一步开展发酵剂的筛选,以更好推进高水分王草的青贮饲料化利用。


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区域比较研究
《农学学报 》 2024
摘要:探析中国茶叶产业区位竞争优势,对优化中国茶叶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91—2020年中国茶叶产业统计数据,采用市场占有率、资源禀赋系数和比较优势指数定量测算中国各茶叶生产省份的茶叶产业竞争力,探究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态势,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中国茶叶生产逐步向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集聚,尤其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最为显著。(2)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较强,兼具一定的市场规模、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3)中国茶叶生产具备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形成以福建、浙江、湖北等中东部地区和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为主的规模优势产区。(4)中国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不显著,总体呈平稳态势,形成以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效率优势产区。(5)中国茶叶生产具备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且优势区域相对稳定,规模比较优势加速了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应”的不断增强。为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应结合茶叶生产区域优势特征,科学规划茶叶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关键词: 茶叶产业 竞争力 市场占有率 资源禀赋系数 比较优势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鲜切结球生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24
摘要:为探究3种不同类型的保鲜剂(次氯酸钠(NaClO)、海藻酸钠(SA)、6-苄氨基嘌呤(6-BA))对鲜切结球生菜贮藏品质的影响,为鲜切结球生菜的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以鲜切结球生菜为试材,通过测定其色差、褐变度、叶绿素含量、VC含量、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醌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研究贮藏期间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鲜切结球生菜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蒸馏水浸泡)相比,NaClO、6-BA和SA处理均能延缓鲜切结球生菜在贮藏期间V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及醌类物质的生成,维持其总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能力,延缓鲜切结球生菜切口的褐变。3种不同类型的保鲜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鲜切结球生菜的贮藏品质,延长其贮藏期。其中,6-BA相较于另外两种保鲜剂,在抑制褐变关键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延缓鲜切结球生菜褐变和叶绿素流失方面效果较明显。
关键词: 结球生菜 鲜切 海藻酸钠 6-苄氨基嘌呤 次氯酸钠 贮藏品质


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的不同维度光谱图像结合残差神经网络鉴别黄精属物种
《分析测试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不同维度光谱图像的概念首次应用于物种鉴别,建立了快速准确的黄精属鉴别方法。采集6种黄精属共计563批样品,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MIR)的一阶导数(1st)、二阶导数(2nd)、乘法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Savitzky-Golay(SG)5种预处理方法,构建了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同时构建了深度学习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模型,绘制了不同维度的光谱图像,包括一维MIR,同步、异步和综合二维相关光谱、三维相关光谱、三维相关光谱投影图像的10个数据集,并将其与ResNet模型相结合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不同,MSC预处理方法可显著提高DT、RF和SVM 3种算法的准确率。基于同步二维相关光谱数据集的ResNet算法建模效果最好,准确率达到100%,损失值较小,不需要复杂的预处理,时间成本低,可以准确鉴别黄精属物种,为食品、中草药等其他领域的鉴别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黄精属物种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 不同维度光谱图像 机器学习算法 残差神经网络


功能型生物有机肥在曲靖烟区的应用效果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研究烤烟功能型生物有机肥+20%化肥在云南曲靖烟区的示范效益,采用田间调查统计和化学分析的方法,探究施用烤烟功能型生物有机肥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烤烟农艺性状、烤烟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功能型生物有机肥+20%化肥能改善植烟土壤环境、显著提高烤烟农艺性状、烤烟产量和产值,提高植烟土壤pH值以及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提高株高4.8%、茎围2.2%、最大叶面积7.7%,改善烟叶外观结构、增加单叶重,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4.3%、9.1%.在云南曲靖烟区,实行烤烟功能型生物有机肥+20%化肥能改善植烟土壤,增加烤烟田间长势和烤烟产量产值.研究结果可为烤烟功能型生物有机肥在烤烟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拟石莲属东云系多肉叶插繁殖技术
《现代园艺 》 2024
摘要:近年来,拟石莲属东云系多肉植物作为一类备受欢迎的植物,具备较高的市场潜力。然而,大多数东云系品种叶插繁殖成功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且暂无相关的研究报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综合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拟石莲属东云系多肉植物叶插繁殖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并总结出了高效的叶插繁殖技术,该方法包括母本选择和处理、叶片剥取和处理、叶片扦插和养护、取叶后母本处理和栽种等关键步骤。该方法可解决东云系多肉植物叶插繁殖率低的问题,可为拟石莲属东云系多肉植物的规模化种苗生产、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技术参考。


不同气候类型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中氮素来源及其贡献的差异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气候类型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中氮的浓度、主要来源及其贡献差异可为区域地下水硝酸盐(NO3-)污染治理提供新的方向.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洱海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程海湖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水化学指标和多同位素技术(δ15N-NO3-、δ18O-NO3-、δ18O-H2O和δ2H-H2O),并结合稳定同位素(SIAR)模型,分析洱海和程海湖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差异,识别NO3-来源并计算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洱海和程海湖区超过33%和5%的浅层地下水采样点硝态氮(NO3--N)浓度劣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Ⅲ类水质要求(20 mg·L-1).洱海和程海湖区浅层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δ18O-H2O和δ2H-H2O)均平行于全球和中国的大气降水线,且存在较大截距,表明大气降水并不是两个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洱海湖区浅层地下水中NO3-来源的贡献率为土壤有机氮(53.77%)最高,其次是氮肥(21.75%)和粪便及污水(21.55%),大气沉降氮(2.93%)最低,地下水氮的转化过程中存在反硝化作用.程海湖区浅层地下水中NO3-来源的贡献率为:粪便和污水(44.88%)>土壤有机氮(37.03%)>氮肥(16.17%)>大气沉降氮(1.92%),地下水氮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硝化作用.气候类型显著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位,改变着氮素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下水氮的浓度和NO3-主要来源贡献,但NO3-主要来源并不受气候类型的影响,更多受土地利用、农业活动和粪污处理方式等影响.
关键词: 气候类型 高原湖泊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来源 同位素


蒜芥茄SsFLS2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云南野生蒜芥茄(Solanum sisymbriifolium Lam.)中的FLS2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以及表达情况予以分析,初步探究野茄FLS2基因在黄萎病胁迫下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前期所测转录组数据(蒜芥茄接种黄萎病病原菌),克隆获取蒜芥茄FLS2基因,命名为SsFLS2;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SsFLS2基因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其在蒜芥茄根、茎、叶的表达以及在接种黄萎病病原菌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结果]蒜芥茄SsFLS2基因全长3655 bp,具有完整的ORF框,编码1126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5596H8814N149401627 S4,理论分子量为124.34 kD,理论等电点(pI)为7.33,总平均亲水性系数为0.081.该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42.81%的无规则卷曲、40.23%的α-螺旋、13.23%的延伸链以及3.73%的β-折叠组成,且存在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膜上,其中可被磷酸化且超过阈值线的位点,共计151个.SsFLS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同源蛋白(XP 006358149.2)的关系最近.RT-qPCR检测发现,在蒜芥茄根、茎、叶中均有SsFLS2基因的表达,且根、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茎部;接种黄萎病病原菌后72 h內,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在24 h时,SsFLS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大幅度增加且极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蒜芥茄的SsFLS2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基因表达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sFLS2是蒜芥茄响应黄萎病胁迫的重要基因,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蒜芥茄黄萎病抗性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蒜芥茄 Flagellin sensing 2(FLS2)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捕食螨释放量对其防控柑桔全爪螨效果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云南省泸水市怒江大峡谷的一个沃柑基地,2022年9月中旬于柑桔全爪螨不同种群密度(≤15头/株、25~55头/株和≥95头/株)区分别每株释放捕食螨1袋(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3 000头)和2袋(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6 000头)后(以不释放捕食螨为CK),调查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变化,分析释放捕食螨对柑桔全爪螨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柑桔全爪螨≤15头/株区,每株释放1袋和释放2袋捕食螨的柑桔全爪螨种群数量差异不明显,但与CK差异明显;在柑桔全爪螨25~55头/株区,每株释放2袋捕食螨的柑桔全爪螨种群数量明显低于释放1袋,且释放捕食螨的均明显低于CK;在柑桔全爪螨≥95头/株区,2个捕食螨释放处理的柑桔全爪螨种群数量均表现下降趋势,释放1袋的柑桔全爪螨种群下降速度低于释放2袋。在柑桔全爪螨≤15头/株区,捕食螨释放1袋/株和2袋/株均可起到好的防控效果,但考虑到防控成本,建议选择释放1袋/株。在柑桔全爪螨25~55头/株区,释放捕食螨2袋/株有较好的防控效果,第28天至第63天的防控效果达(84.19±4.99)%以上。在柑桔全爪螨≥95头/株区,释放捕食螨防控柑桔全爪螨的效果差,宜先使用药剂防控来降低柑桔全爪螨种群基数,再释放捕食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