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4个蛋黄果品种在孟连地区的引种表现及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在云南孟连地区栽培的优良蛋黄果品种,以优化当地及引进的蛋黄果品种的种植结构,对‘云热-205’‘、耀堂仙桃’‘、木瓜仙桃’‘、本地圆果’蛋黄果进行引种试验。试验采用田间观察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各供试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测定果实的理化成分含量,评价果实的感官质量,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蛋黄果果实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在云南孟连地区,‘云热-205’、‘耀堂仙桃’的表现较好,其余2个品种的表现稍差。本研究可为云南孟连地区蛋黄果引种栽培和品种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蛋黄果 引种表现 果实品质 主成分分析 孟连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肉灵芝'云灵3号'选育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内收集野生子实体,经过鉴定和组织分离获得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株,以菌株L4439作为对照,通过初筛、复筛、区别性鉴定、中试和多年多点示范栽培选育菌株。结果表明:选育的菌株L496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呈红褐色、漆样高光泽,同心环纹和放射状纵脊明显,菌盖长度为(15.08±0.12) cm,菌盖宽度为(12.23±0.09) cm,菌肉厚度为(0.81±0.02) cm,菌柄长度为(7.25±0.10) cm,菌柄直径为(2.75±0.07)cm,每袋子实体鲜重为(84.98±1.41) g,生物学效率为(15.45±0.26)%,栽培周期为(85.00±0.82) d,出菇整齐,栽培性状稳定,栽培产量较高,该菌株适宜在云南及周边地区进行设施化和林下仿生栽培。2023年,菌株L4968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品种名称为‘云灵3号’。

关键词: 白肉灵芝 选育 品种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Ypt1靶标的非洲菊隐地疫霉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是一种可危害多种植物且危害症状较为严重的检疫性病原卵菌,在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能定量分析P. cryptogea携带情况的高效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隐地疫霉Ypt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在优化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和退火温度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反应体系和条件,利用最优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及检测体系,并验证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综合考虑Cq值、最终荧光信号值(relative fluorescence units,RFU)和经济角度,优化后的隐地疫霉荧光定量PCR最佳退火温度为60℃,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20μmol/L,探针浓度为10μmol/L;所建立的标准曲线为y=-3.323x+40.767,相关系数(R2)为0.998,扩增效率(E)为99.9%,相关性好、扩增效率高;对其他8种常见卵菌及真菌均无扩增曲线,表明所设计的引物探针组合特异性强;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最低检出限为1 copy,最低稳定检出限为10 copies,较常规PCR技术的灵敏度提高了10-100倍;同浓度批组内和批组间重复性试验Cq值标准差为0.04-0.13,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为0.20%-0.58%,重复性及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结论】基于Ypt1靶标建立了非洲菊隐地疫霉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可高效特异地鉴别出疫霉属中广泛侵染非洲菊的隐地疫霉病菌,对于口岸通关和田间隐地疫霉的快速高效检测,尤其是原原种、原种等核心材料的痕量病原菌的检测鉴定和病害早期精准诊断,以及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非洲菊 隐地疫霉 Ypt1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探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形态特征及产卵行为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成虫产卵行为及产卵选择性,为该虫田间识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录制视频和室内显微观察的方法,描述并记录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的形态特征、为害芒果嫩梢的特点,并研究成虫产卵行为及对嫩梢大小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蓝绿色,喙细长,微弯;雄性触角着生于近喙基部1/4处,雌性着生于近喙基部1/5处.雌虫产卵行为由行走、钻切梢孔、钻产卵孔、产卵、再次钻孔、隐藏和离开7种离散的行为类别组成;每种行为类别单次发生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钻切梢孔33.24 s、钻产卵孔144.92 s、产卵25.25 s、再次钻孔80.30 s及隐藏19.29 s.产卵时,该虫首先用喙在芒果嫩梢上连续钻切梢孔,形成数圈近螺旋形紧密排列的小孔;随后在切梢孔上方连续钻产卵孔,并在喙能达到的产卵孔底部作体积较大的卵室,最终在嫩梢上形成数条连续的近直线型排列的产卵孔.连续钻产卵孔过程中,该虫会随机选择几个产卵孔产卵,通常1个产卵孔产1粒卵,每个嫩梢上产2~8粒卵.当粗细不同的顶梢和侧梢同时存在时,93.33%的雌虫会优先选择在较粗的顶梢上产卵.[结论]芒果蓝色切梢象甲具有复杂的产卵行为,其中包括产卵前有特殊的切梢过程.产卵时雌虫会优先选择在较粗壮的嫩梢上产卵.田间可通过近螺旋形紧密排列的切梢孔和近直线型排列的产卵孔识别该虫为害.

关键词: 芒果蓝色切梢象甲 形态特征 产卵行为 产卵选择性 为害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营养类型大型真菌菌种保存培养基的筛选

食药用菌 2024

摘要:不同营养类型的大型真菌在菌种培养和保存上对培养基质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营养类型真菌,对培养基质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异.筛选适宜而通用的培养基,可为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保存带来便捷.本研究选取9个腐生型、8个共生型和3个兼性寄生型大型真菌菌株,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它们在改良YPD(1号)、MMN(2号)、Pachlewski(3号)、YPD-玉米粉水提液(4号)、改良PDA(5号)和YPD-平菇水提液(6号)等6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大部分测试菌株在2号和3号培养基上长势弱,而在4号培养基上长速慢.在1号和6号培养基上,65%的菌株长速最快,90%的菌株生长浓密.因此推荐1号和6号培养基作为不同营养类型真菌菌种保存的通用培养基.

关键词: 菌根菌 腐生真菌 菌丝 菌种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木薯藻斑病危害及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藻斑病已经成为云南地区木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明确当地木薯藻斑病危害情况并初步阐明其流行规律,对云南省保山市木薯藻斑病田间危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病情指数和主要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6份木薯种质均受藻斑病危害,‘华南124’‘南植188’‘南植199’等主栽品种均受害,病情指数均在30以上。病害流行规律研究结果得出藻斑病可于8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流行高峰期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对藻斑病病情指数与病害流行月均温度、日均温差、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式Y=38.609 6-2.103 3X1-0.517 5X2+0.325X3,表明月均温度、日均温差和湿度是影响藻斑病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且与月均温度和日均温差成负相关,与湿度成正相关。

关键词: 木薯 藻斑病 危害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赤霉素和多效唑诱导蓖麻伸缩茎节的转录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索调控蓖麻株高生长的关键代谢通路及基因,以期为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理想株型的蓖麻新品种提供基因资源与理论依据。【方法】以外源赤霉素诱导蓖麻伸长茎节和多效唑诱导缩短茎节,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赤霉素处理后(GA vs CK)和多效唑处理后(PAC vs CK)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赤霉素处理显著诱导153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619个基因上调,920个基因下调;而多效唑处理则导致786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包括380个上调基因和406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组分构建、生物合成过程、信号传导及转录调控等关键生物学过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赤霉素氧化酶基因RcGA2ox7、RcGA2ox3在赤霉素处理下显著上调,而RcGA20ox3和RcGA20ox4则在多效唑处理下上调,这些基因通过调控体内活性赤霉素浓度,响应外源赤霉素和多效唑作用。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富集通路包括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以及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多种激素相关基因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表达。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单木质醇聚合为大分子木质素的过氧化物酶基因28320.t000063和30015.t000008响应赤霉素处理下调表达,响应多效唑处理上调表达。GA处理导致类黄酮合成途径的主要基因上调表达,PAC处理与之相反,GA处理促进类黄酮生物合成增加,导致木质素合成减少。【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成功筛选出一批可能参与蓖麻株高调控的关键基因,包括赤霉素氧化酶基因、生长素信号传导基因、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基因以及类黄酮合成基因。这些发现不仅为揭示蓖麻株高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未来通过基因编辑或分子育种技术优化蓖麻株型奠定基础。另外,由于外源赤霉素会干扰蓖麻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蓖麻生产中应避免施用赤霉素。

关键词: 蓖麻 株高 转录组分析 激素信号传导 苯丙烷类生物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容器发酵过程中德昂族酸茶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分析

茶叶通讯 2024

摘要:为探明不同容器德昂族酸茶(德昂酸茶)发酵过程中理化成分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变化,进而为其发酵工艺的改进和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取袋装、罐装和竹筒三种容器盛载并进行厌氧发酵的德昂族酸茶原料及其发酵过程中茶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等方法检测各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酚酸、乳酸菌素、乳酸、乙酸等理化成分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三种容器发酵的德昂族酸茶水浸出物基本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茶多酚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而咖啡碱含量则有不同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含量相对较多的主要营养物质酚酸和乳酸菌素在发酵过程中总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乳酸和乙酸在德昂族酸茶发酵过程中总体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发酵后期,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比发酵初期有所增加,对于茶汤滋味贡献主要表现为发酵后酸茶的鲜爽味和甜醇滋味明显较原料增加。乳酸和乙酸可能是在酸茶发酵过程中参与形成酸茶的果酸香气和酸甜回甘滋味形成的重要营养物质。

关键词: 德昂酸茶 发酵 理化成分 营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用杀虫剂对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室内和田间药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和7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对白背飞虱主要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田间防治白背飞虱的药剂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稻茎浸渍法开展白背飞虱对7种杀虫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测定室内毒力LC50和抗性倍数RR;采用植保无人机的施药方式对7种杀虫剂开展防治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分析药后3和7 d白背飞虱的百株虫量和校正防效,以及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百株虫量和校正虫口减退率。【结果】抗药性监测:与敏感种群比较,10%三氟苯嘧啶SC、25%吡蚜酮SC、60%烯啶虫胺SP、22%氟啶虫胺腈SC、25%噻虫嗪WG、25%吡虫啉SP和25%呋虫胺OD对滇西南白背飞虱种群的LC50分别为0.18、1.31、0.84、2.40、0.66、0.96和6.43 mg/L,抗性倍数RR分别为0.42、2.74、3.07、4.83、6.87、8.81和31.99倍。该种群对呋虫胺为中等抗性,对吡虫啉和噻虫嗪为低抗性,对其余药剂敏感。田间药效试验:7种杀虫剂药后7 d对白背飞虱的校正防效为85.35%~95.91%,其中氟啶虫胺腈的防效相对较差,其余药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天敌安全性评价:药后7 d白背飞虱的主要天敌蜘蛛类和黑肩绿盲蝽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0.37%~51.10%和43.90%~86.10%,7种药剂对蜘蛛类和黑肩绿盲蝽均会产生药害,其中对蜘蛛相对较安全,对黑肩绿盲蝽相对欠安全。【结论】7种杀虫剂田间防治滇西南白背飞虱种群效果良好,推荐作为常用田间防治药剂使用。其中,吡蚜酮和三氟苯嘧啶防效更佳,对天敌安全性较好。应注意将呋虫胺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杀虫剂 田间药效 抗药性监测 天敌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道地药材云木香GAP研究与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实践与展望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云木香原产印度,20世纪30年代初在云南丽江引进种植,并逐渐推广扩展至全省多地,1959年首次出口,誉为“云木香”,为云南省重要道地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为规范云南道地药材云木香的栽培措施,以保证其产品质量,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相关要求,综述云木香的道地沿革与种植历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传统初加工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5个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道地药材品种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云木香 道地药材 GAP研究 质量 可追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