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微生物组生态功能与群落构建过程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各个器官表面及内部定殖着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植物长期共进化,作为宿主植物的“共生功能体”(holobiont)在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害抵御和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近10年来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特征、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和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然而,与土壤微生物组相比,目前对植物微生物组的认识及其应用尚且不足。本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微生物组的组成特征,植物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促进养分吸收、提高病害抵御能力及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从宿主选择、环境因子以及生物互作3个方面总结了驱动植物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因素,并着重阐述了植物–微生物互作如何塑造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如何调节对植物的有益功能。此外,我们对未来植物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如核心微生物组挖掘和合成群落构建,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的互作机制等。深入理解植物微生物群落特征、生态功能以及构建过程对于精准调控植物微生物组以提高植物适应性和生产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表生微生物 内生微生物 宿主选择 促生 抗病 植物–微生物互作


叉角厉蝽对于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的控害作用,在实验室及田间测定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于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对于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干扰作用及田间控害效应。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不同虫龄茶谷蛾都有捕食作用,总体呈现出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高龄幼虫,成蝽对高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低龄幼虫;对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中对1~2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30.2886),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8.6588头)。对不同虫龄茶谷蛾的搜寻效应与其密度呈负相关,且对低龄幼虫的搜寻效应显著大于高龄幼虫。建立了叉角厉蝽密度、不同虫龄茶谷蛾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发生后该蝽的捕食量及捕食作用率逐渐下降。田间控害试验表明:4~5龄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5~6龄幼虫,在第7 d时,对1~2龄幼虫的防效达42%;成蝽对3~4龄幼虫的防效较好,在第7 d时达到47%。


月季茉莉酸羧基甲基转移酶基因RhJMT对花瓣衰老的调控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在花瓣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以月季‘Samantha’为材料,在花瓣中克隆了MeJA生物合成关键酶茉莉酸羧基甲基转移酶(jasmonic acid carboxyl methyltransferase,JMT)基因RhJMT。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RhJMT具有保守的Methylyransf_7超家族结构域,属于SABATH蛋白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RhJMT的表达量在花瓣进入衰老期后显著升高。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对RhJMT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沉默RhJMT显著延缓花瓣衰老,外源施加MeJA能够抵消沉默RhJMT对花瓣衰老的延缓作用。以上结果说明RhJMT能够促进花瓣衰老,可能是通过控制MeJA的含量来发挥作用。
关键词: 月季 花瓣衰老 茉莉酸甲酯(MeJA) 茉莉酸甲基转移酶(JMT) VIGS


点喷饵剂对芒果橘小实蝇的防治效果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芒果园中饵剂对橘小实蝇的防治效果及施药时期,在芒果成熟期监测了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成虫发生动态,比较阿维菌素0.1%饵剂不同剂量对芒果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发生高峰期与芒果成熟期相吻合,成熟前果园中橘小实蝇的密度较低,诱捕到成虫数低于60头/诱捕器,开始有黄熟芒果或落地果时,虫量快速增加,最高为1082.3头/诱捕器,采收结束后,虫口快速下降.使用阿维菌素0.1%饵剂2250、2700、3150 g/hm2点喷,对芒果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大部分处理与对照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稀释1500倍液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对树上果的防控效果最高为82.1%,落地果为87.5%,采后果为79.5%.阿维菌素0.1%饵剂推荐使用方法为虫口暴发初期开始施药,使用剂量为3150 g/hm2,对植株点喷,每株果树喷药面积为1.0~1.5 m2,避免果实接触药液,间隔7 d施用,直至采收结束.
关键词: 芒果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 饵剂 点喷 防治效果


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在微生物农药开发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对其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的研发以及生产工艺优化,是推进其产业化、商业化的措施之一,且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绿色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以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出对菌株SH-1471活性影响最小的载体和助剂及其复配比例.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 WP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经筛选确定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 WP的配方及配比为:以高岭土为载体的母粉 87%、木质素磺酸钠 2%、NNO 8%、黄原胶 2%、抗坏血酸(VC)1%;所得制剂活菌数为 2.5×1010 CFU/g、细度 97%、润湿时间 12 s、悬浮率 88.6%、干燥减量 1%、pH 7.1、杂菌率为 0,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连续储藏试验结果表明:180 d 4℃下芽胞存活率达 87.65%,25℃为 82.45%;室内盆栽试验表明可显著降低番茄枯萎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达 93.7%.贝莱斯芽胞杆菌SH-1471 WP 具有稳定性好、防效高等特点,在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同刈割期甘蔗营养成分和生物产量研究及饲用价值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饲草饲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筛选新的饲料作物品种是当务之急。本研究以2个国审牧草甘蔗品种为对照,对15个甘蔗品种的生物产量和10个青饲料常规营养成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探究甘蔗不同刈割期的主成分变化规律,评价甘蔗饲用价值,为甘蔗一年多采和全株饲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因子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脂肪(EE)、钙(Ca)5个主要指标,基本包含了所测指标的全部信息。结果显示:15个甘蔗CP含量最高的是‘云蔗12-201’,为8.80%;ADF含量最低的是‘ROC22’,为35.25%;WSC含量最高的是‘云蔗00-290’,为6.16%;EE含量最高的是‘云蔗01-286’,为1.40%。其中‘ROC22’‘云蔗12-201’的CP含量超过CK1、CK2;‘Q27’‘ROC22’‘云蔗01-286’‘云蔗06-160’‘云蔗12-142-1-J’‘滇蔗11-728’的ADF含量均低于CK1、CK2;‘Q27’‘云蔗00-290’‘云蔗12-142-1-J’‘云蔗16-16’‘滇蔗11-726’‘滇蔗11-728’的WSC含量均高于CK1、CK2;15个甘蔗的EE含量与CK1无显著差异,除‘云蔗06-160’外,其余14个甘蔗EE含量与CK2差异不显著;除‘滇蔗11-726’外,其余14个甘蔗的Ca含量与CK1、CK2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所有甘蔗品种第一次刈割期的CP含量均超过第二次,第一次刈割期的ADF、WSC、EE、Ca含量高于第二次的分别有12、5、4、14个甘蔗品种。15个甘蔗品种的2次刈割合计产量在71.40~163.95 t/hm2之间,均大于CK1、CK2。15个甘蔗品种的CP、ADF、WSC、EE单位面积产量均超过CK1和CK2,15个甘蔗品种的Ca产量超过CK2。综合评价表明,甘蔗可以作为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本研究筛选出‘Q27’‘ROC22’‘云蔗01-286’‘云蔗12-201’‘滇蔗11-728’等5个甘蔗品种作为饲用甘蔗来源,这不但可以满足饲草动物的原料需求,而且可以形成糖畜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云南甘蔗褐条病病原菌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条病是甘蔗生长中后期叶部主要真菌病害之一。近年来因多雨高湿及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导致褐条病在我国第二大糖料基地云南暴发为害成灾,减产减糖严重[1],严重制约云南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病原菌研究为基础的种植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种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有关云南蔗区褐条病病原菌研究甚少,有效防控依据缺乏。本研究从云南不同蔗区采集褐条病病样进行分离与鉴定,旨在明确病原菌种类,以期为甘蔗褐条病的流行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抑霉唑、咪鲜胺与指状青霉CYP51的结合模式及交互抗性机制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对抑霉唑和咪鲜胺的抗性机制和交互抗性机制,基于指状青霉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sterol 14α-demethylases,CYP51)CYP51A和CYP51B的氨基酸序列,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其三维结构,根据已报道的可能与抑霉唑抗性相关的突变位点CYP51A-Y308H及与咪鲜胺抗性相关的突变位点CYP51B-Y136H、CYP51B-Q309H和CYP51BF506I构建突变模型,采用分子对接法分析其突变前后与抑霉唑、咪鲜胺的结合模式,并进行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抑霉唑和咪鲜胺与指状青霉CYP51的结合无特异性,两者均能与其CYP51A和CYP51B结合。指状青霉的CYP51A-Y308氨基酸残基及CYP51A-Y308H突变体氨基酸残基均不能与抑霉唑和咪鲜胺形成相互作用力,说明该突变与指状青霉对抑霉唑和咪鲜胺的抗性无关。指状青霉的CYP51B-Y136H突变导致其与咪鲜胺和抑霉唑的亲和力下降;指状青霉的CYP51B-Y136氨基酸位于CYP51B蛋白的保守区域,其产生的与咪鲜胺和抑霉唑抗性相关的随机突变在药剂选择压力下的分布频率可能逐渐上升。表明指状青霉CYP51B-Y136氨基酸突变可能是其对咪鲜胺及抑霉唑产生抗性及交互抗性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指状青霉 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 抑霉唑 咪鲜胺 交互抗性


秋水仙碱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水仙碱是一种功能较多的植物源生物碱,在医药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地了解秋水仙碱提取、分离的技术类型有助于推动高纯度秋水仙碱的生产.本文介绍了秋水仙碱不同提取技术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效果,阐述了秋水仙碱在不同种类植物、植物不同部位中的含量以及影响含量的因素,总结了传统的浸提法、回流法与超声波提取、超临界CO2提取、微波提取、酶促提取等新提取方法,以及膜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等秋水仙碱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提取分离技术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探讨了秋水仙碱提取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秋水仙碱的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西南地区救荒野豌豆种子性状与萌发特性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一种粮菜兼用的食用豆类作物,也是重要的绿肥和优质牧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显著生态优势。目前关于西南地区救荒野豌豆资源的种子形态鉴定及萌发特性等相关研究存在空白。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救荒野豌豆珍稀濒危野生种质资源,本研究对我国西南地区贵州、四川和云南三省的救荒野豌豆野生种质资源开展了调查收集,共调查了20个县(区),收集到106份形态多样、耐逆性强的野生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百粒重、粒长和粒宽等8个种子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发现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92%),百粒重最大的来自云南(9.18 g),最小的来自贵州(0.31 g)。同时发现云南地区的救荒野豌豆与贵州和四川地区的资源在8个性状上均有显著差异。此外,对来自3个地区的3份代表性种质资源开展萌发特性研究,发现机械破皮和浓硫酸处理30 min均可有效打破休眠,显著提高救荒野豌豆野生种质资源的种子萌发率。以上研究结果为我国救荒野豌豆珍稀濒危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 救荒野豌豆 西南地区 野生种质资源 种子性状 萌发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