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6种云南核桃蛋白质乳化性及其乳化稳定性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6种云南主栽品种核桃为原料,利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核桃蛋白质,研究氯化钠浓度、蔗糖浓度、pH值、植物油种类、油相体积、均质转速、水浴温度对不同品种核桃蛋白质乳化性及其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浓度和蔗糖浓度越低,6种云南核桃蛋白质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越好;pH值在等电点附近时,6种云南核桃蛋白质的乳化性最差,乳化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同种植物油对不同品种核桃蛋白质的乳化效果影响不同,且同一品种的核桃蛋白质加入不同植物油乳化效果也有差异;油相体积越大,6种云南核桃蛋白质的乳化性及其乳化稳定性越好,均质转速在10000 r/min时,6种云南核桃蛋白质乳化性及其乳化稳定性差别较小,水浴温度为80℃时,核桃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最好.


基于BSA的玉米花期相关性状基因定位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自交系R146与其早花期自然突变体ER146构建901个单株的F2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BSA)中的欧氏距离(ED)算法与ΔSNP-index/ΔInDel-index算法,获得控制吐丝期性状基因的候选区间和位点,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通过ED值算法获得全基因组内最大的3号染色体上的ED关联区间,基于上述ED关联区间进一步通过ΔSNP-index/ΔInDel-index算法在此区间内检测出1个0.268 Mb的主效区间和19个微效位点。基因功能注释结果发现,主效区间内的1个基因和微效位点中的5个基因与玉米花期相关,此外还在主效区间发现了2个潜在的新基因。


基于县域视角的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析云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云南省粮食安全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云南省129个县(市、区)2000—2020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生产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重心模型等测度指标,探讨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演变路径以及重心迁移轨迹。【结果】在时间上,云南省2020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2000年增长29.16%,云南省粮食生产高产量、中等产量和低产量区域分别呈扩张、略微上升和缩减态势。在空间上,云南省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012年以后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态势;云南省前40个产粮大县决定了全省粮食生产布局,但生产专业化趋势并不显著;云南省粮食生产呈块状集中分布,以滇东集聚、滇南和滇西北稳产最为显著;云南省粮食生产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迁移速度不断变缓;宣威市、镇雄县、会泽县、罗平县、广南县和砚山县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专业化上都具有优势,是云南省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结论】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差异明显,其空间演变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种植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合理优化粮食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粮食主产县利益补偿长效机制,是优化云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布局 赫芬达尔指数 重心模型 区域差异


云南14个砂梨品种(资源)果实品质差异的综合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科学、全面地对云南砂梨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为优质砂梨新品种选育提供育种材料及种质资源储备,采集14个云南砂梨品种(资源)的果实样本,测定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等11项品质指标,对果实品质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1项品质指标中,糖酸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9.54%;其次是固酸比,为62.48%;再次是单果质量,为54.06%。在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中,综合得分前三的品种是长冲梨、宝珠梨和鲁沙梨。供试品种(资源)按果实品质聚类可分为3类,第1类为小果类型,平均单果质量为246.3 g;第2类为中果类型,平均单果质量为504.0g;第3类为大果类型,单果质量为781.0 g。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和品质指标聚类分析表明,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糖酸比、固酸比和可滴定酸可作为云南砂梨果实品质比较的主要指标。长冲梨为高糖酸比和固酸比的大果类型代表,宝珠梨为糖酸比、固酸比中等的中果类型代表,鲁沙梨为低糖酸比和固酸比的小果类型代表。


均匀设计结合模糊数学优化紫花苜蓿饺子皮的加工工艺
《食品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饺子营养价值,优化紫花苜蓿饺子皮加工工艺,采用均匀设计和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研究紫花苜蓿用量、食盐用量、水用量、醒发时间及和面时间对饺子皮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对均匀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模糊数学能客观准确地综合评判紫花苜蓿饺子皮的感官品质,多元多项式回归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紫花苜蓿饺子皮最佳加工工艺参数为紫花苜蓿用量2.4 g、食盐用量0.1 g、水用量58 g、醒发时间21 min、和面时间5.5 min,按此工艺可获得感官品质较佳的紫花苜蓿饺子皮。


人工饲料和桑叶对家蚕机体3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人工饲料和桑叶饲育对蚕体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自五龄起蚕开始用人工饲料和桑叶分组饲养家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家蚕中肠组织和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ALP)、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家蚕的血淋巴ALP活性无显著变化,而桑叶组血淋巴ALP活性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60 h和72 h,桑叶组的ALP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桑叶组和人工饲料组血淋巴CarE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其中人工饲料组CarE活性略高于桑叶组,但差异不显著。在12 h和24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略低于人工饲料组;在36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开始升高,并且在48、60、72 h持续高于人工饲料组,AchE活性分别是人工饲料组的1.52、1.64、1.71倍。桑叶组家蚕中肠ALP活性在36 h开始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在72 h,酶活性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酶活性为人工饲料组的2.13倍。人工饲料组中肠CarE活性在24 h开始显著高于桑叶组,在60 h达到最高值,为桑叶组的2.61倍;在72 h,CarE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桑叶组。桑叶组家蚕中肠AchE活性在12 h开始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在24~48 h桑叶组AchE活性继续增强;在60、72 h,AchE活性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分别为人工饲料组的2.68、2.84倍。综合分析可知,喂食人工饲料家蚕血淋巴和中肠ALP和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桑叶组,而中肠CarE活性显著高于桑叶组,提示人工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蚕的代谢生理,降低蚕体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基于SNP标记的辣木群体遗传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SNP标记对辣木亲本及其子代群体的杂合度、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特征.利用AFSM技术对 96 份辣木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测序过滤数据比对至参考基因组,使用VCFtools和BCFtools软件检测并统计SNP和Indel位点信息.利用AWK语言分析杂合位点,并比对出子代与亲本的差异位点,以分析辣木的繁育类型.利用 Plink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过滤,保留高质量的变异位点,再通过 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根据交叉验证错误率确定最佳K值,同时采用GCT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解析辣木材料的群体结构.采用VCFtools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及群体分化指数,分析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通过LDBlockShow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出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程度.结果显示,共检测出 1 187 831 个SNP位点,150 861 个Indel位点.将辣木子代基因与亲本比对后,发现辣木子代杂合的基因中,约有 4.89%的基因为自身杂合基因,19.96%为外来遗传物质导致杂合的基因,基本表明辣木可通过自花和异花 2 种授粉方式繁衍后代.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将辣木样品划分为 3 个亚群,与聚类分析的结果大概一致,即各亚群大致能聚在一起,且样品间有一定的交叉.辣木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0.0049~0.0110)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001)低,表明群体遗传分化弱,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对检测到的 136 个scaffold的SNP进行统计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后发现,scaffold 1 的SNP数目最多,为 62 225 个,且其 6 748 044~6 748 185 位点之间具有强连锁不平衡关系.本研究通过对辣木及其子代的遗传分析,为辣木的杂交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


云南省芥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抗性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核病是严重危害油菜生产的广谱性病害,而芥菜型油菜中蕴含着丰富的菌核病抗性基因资源。因此,开展芥菜型油菜菌核病抗性种质资源筛选,定位与发掘抗性位点对油菜菌核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云南省各地收集而来的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三种生长环境下进行菌核病抗性鉴定,并结合其中91份芥菜型油菜种质材料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展菌核病抗性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根据三种生长环境下离体叶片鉴定结果,筛选出1份高抗菌核病种质材料J7667和1份相对高抗菌核病种质材料J047。91份重测序数据比对到芥菜型油菜参考基因组上进行变异检测分析,共检测出11 337 871个SNP和4 017 890个InDel,分布于芥菜型油菜18条染色体上;数据过滤后获得403 211个高质量SNP;分别利用Emmax和Tassel两种分析软件对91份材料在罗平冬播、小哨夏播、小哨冬播三种生长环境下的离体叶片、离体茎秆与活体茎秆菌核病抗性鉴定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离体叶片中,两种分析方法在三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共定位到62个抗性显著关联SNP位点,其中罗平冬播和小哨冬播分别检测到23个与39个显著关联SNP位点,小哨夏播环境下未检测到抗性位点;罗平冬播活体茎秆中两种方法共检测到3个与抗性显著关联SNP位点;而小哨夏播环境下离体茎秆未检测到显著相关的SNP。Tassel方法中罗平冬播和小哨冬播分别在A2、A8、B2染色体上检测到位置相近抗性SNP位点;Emmax方法中罗平冬播和小哨冬播分别在B5、B8染色体上检测位置相近抗性SNP位点。此外,本研究还将前人鉴定到的菌核病抗性QTL位点与本研究鉴定到的抗性位点共同映射到芥菜型油菜参考基因组,发现本研究鉴定到抗性QTL区间(XLRA2-2、XLRA1-4)分别与前人报道的抗性QTL位点Sll2和qsr10-1重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