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光叶苕子配施不同钝化剂对娃娃菜生长及Cd富集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通过豆科绿肥光叶苕子的合理利用来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主作物重金属含量,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豆科绿肥光叶苕子配施不同钝化剂(生物炭、硅肥、钙镁磷肥)对娃娃菜产量、根系形态、光合作用及其Cd转运效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光叶苕子可增加娃娃菜产量和根冠比,显著增加了根表面积、根体积、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绿素,显著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23.20%,P<0.05),显著降低娃娃菜地上和地下Cd含量,分别降低了22.34%和15.83%.光叶苕子配施不同钝化剂显著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且生物炭处理主要提高地上部生物量,增产效果好,而硅肥主要增加地下部分生物量;其次,光叶苕子配施钝化剂降低根表面积、根尖数、蒸腾速率、胞间CO2和叶绿素含量;与单施光叶苕子相比,光叶苕子配施硅肥可增加土壤有效Cd含量(18.34%,P<0.05)和娃娃菜地下部分Cd含量(26.71%,P<0.05),但对地上部分Cd无显著影响;光叶苕子配施钙镁磷肥对土壤有效Cd和娃娃菜地下部分Cd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增加地上部分Cd含量(31.22%,P<0.05).在所有处理中,光叶苕子配施生物炭对土壤Cd钝化效果、娃娃菜地上和地下Cd含量降低效果最佳,分别为43.93%、14.57%和25.37%,因此推荐豆科绿肥光叶苕子与生物炭合理配施来降低Cd污染地区Cd活性和缓解Cd对娃娃菜的毒性.
关键词: 光叶苕子 钝化剂 镉 污染土壤 娃娃菜 生长 转运


不同季节播种和割苗对大麦优良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优质大麦生产技术,高效挖掘适用麦苗及籽粒生产的功能大麦品种,以48个大麦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秋、冬不同季节播种和不同时期割苗处理对12个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季节对大麦生长影响显著,大麦生物产量、部分籽粒产量农艺性状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秋播大麦生物产量(单株穗重、单株重、单株秆重)、籽粒产量性状(有效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均值显著大于冬、春播,反之,秋播株高、无效穗数和主穗空粒数均值小于冬播,总体上来看,秋播大麦农艺性状整体水平优于冬、春播。割苗会降低单株产量,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割苗处理Ⅰ显著降低无效穗数和主穗空粒数,提高大麦籽粒产量。在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每个农艺性状至少和1个其他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关系,且不同割苗处理对大麦无效穗数影响更大。初步筛选出适于割苗处理产量性状最好的大麦品种云饲麦10号、云饲麦13号、V43、云啤15号和矮思500。


深耕配合培肥对植烟根际土壤性质及烟叶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植烟土壤耕层结构不合理、养分流失、微生物结构失衡是制约烟叶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条件,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模式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及烤烟产量的影响,为优化保山地区烟叶生产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传统旋耕、深耕分别配施化肥和生物有机肥,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烤烟根际微生物的响应特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和烤烟产量分析.[结果]与传统旋耕相比,深耕土壤有机质下降17.00%~25.10%,蔗糖酶活性降低22.45%~23.47%,脲酶活性降低2.20%~7.49%,微生物量碳降低11.38%~65.73%,微生物量氮提升10.56%~222.86%.深耕配施生物有机肥没有明显改变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但改变了土壤细菌门、真菌门的群落组成,并富集了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等优势细菌门,降低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烤烟产量,增产率达56.66%.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门、粘菌门与pH显著相关,担子菌门与碱解氮显著相关.[结论]深耕配施生物有机肥有助于改善烟田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提高烟叶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深耕、生物有机肥在改良植烟土壤环境和烟叶增产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品种红花HPLC指纹图谱及其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中成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不同品种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质量.方法 建立HPLC指纹图谱,采用HPLC-Q-TOF-MS法对共有峰进行鉴定,结合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差异成分.结果 43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2个共有峰,鉴定出6-羟基山柰酚-3,6,7-三-O-β-D-葡萄糖苷、 烟花苷等11种成分,相似度为0.919~0.998.不同品种样品聚为3类,9,12,13-三羟基-10-十八碳烯酸等6种成分为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 该方法可有效识别不同品种红花成分差异,为该药材选育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红花 HPLC指纹图谱 品种 化学成分 HPLC-Q-TOF-MS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产业链视角下的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探索-评《茶叶绿色高效种植与加工新技术》
《粮食与油脂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茶叶消费观念的转变,加深了人们对茶叶的认知和了解,激发了茶叶市场的活力,推进了中国茶叶消费向高档化、优质化发展的进程。由李斌、刘云、邹志华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茶叶绿色高效种植与加工新技术》一书,重点分析了茶树品种的选用技术、种植技术、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加工技术等,阐述了茶树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技术,为各地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奠定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中国茶产业规避风险,实现现代化发展。


高山杜鹃'XXL'与蓝果杜鹃的杂交亲和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山杜鹃优异品种与野生种质进行杂交是培育自主观叶新品种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开展以高山杜鹃‘XXL’(Rhododendron’XXL’)为母本,蓝果杜鹃(R. cyanocarpum)为父本进行杂交授粉,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授粉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的生长过程,调查其子房膨大率和结实率。结果显示,在授粉后1~8 d,蓝果杜鹃的花粉萌发率呈缓慢上升趋势,‘XXL’花粉管在花柱中呈显著伸长趋势,期间无受精情况发生;在授粉后11~17 d,花粉管进入‘XXL’子房并发生受精;在授粉后17 d,其花粉萌发率和受精胚珠数达最大值,分别为(31.67±8.50)%和(13.67±3.79)个。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在柱头细胞、花粉管、花柱、子房和胚珠等多处出现异常胼胝质沉积反应;其杂交子房膨大率为18.75%,结籽率为零。研究表明,高山杜鹃‘XXL’与蓝果杜鹃的杂交不亲和性明显且可能存在较强的杂交障碍。
关键词: 高山杜鹃‘XXL’ 蓝果杜鹃 花粉管生长 子房膨大率 杂交亲和性


不同生物农药对茶谷蛾三龄幼虫室内毒力测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适合防治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的生物农药,采用浸叶法,选用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苜核·苏云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5种生物农药对茶谷蛾3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统计24、48、72、96 h后茶谷蛾死亡虫数,计算药剂不同处理下,茶谷蛾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LC50、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95%置信区间.结果表明,5种生物药剂对茶谷蛾3龄幼虫均有毒杀效果,500倍稀释液处理下,72~96 h其毒杀活性大小表现为苜核·苏云菌>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推荐苏云金杆菌、苜核·苏云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为下一步田间药效验证首选药剂.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 浸叶法 毒力测定


基于SNP和InDel标记的余甘子群体遗传分析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余甘子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余甘子系统分类、遗传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ddRADseq技术对112份余甘子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利用Cutadapt和Trimmomatic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筛选得到高质量测序数据;使用MUNEAK软件进行多态性标记发掘,基于获得的SNP和InDel标记,进行群体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余甘子测序样品共获得8934个SNP和InDel标记,群体结构分析将余甘子种质分为2个类群,类群划分与种质来源地相关,该结果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相一致.余甘子各种质间遗传距离为0.027~0.459,平均遗传距离为0.248;云南地区的余甘子种质的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及多态性信息含量值最高,依次为0.267、0.184及0.218;余甘子群体间的Fst在0.080~0.266之间,群体遗传分化程度中等偏高.[结论]该测序技术可有效地解析余甘子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余甘子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系统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7种不同颜色地膜(红、绿、黑、白黑、银、银黑、透明膜)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6611-7396、6611-5155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菌株JNLM6-2、JNLM7-29,观察菌丝长势和子囊果发育情况,测定地膜内外光照强度和气温、土壤温度和羊肚菌产量,研究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膜透光率最高,黑膜、银黑膜透光率较低。七种地膜内湿度均大于地膜外湿度。绿膜处理的地膜内积温最高,为(99 735.1±4.0)℃;银黑膜处理的较低,为(87 632.0±3.3)℃。绿膜处理土壤积温较高,为(101 215.3±1.6)℃;黑膜土壤积温较低,为(95 675.2±1.6)℃。黑膜、白黑膜、银黑膜、银膜膜内温度相对较低,既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羊肚菌丝生长。透明膜、绿膜和红膜透光率高,有利于羊肚菌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正常发育,子囊果形态较好,出菇整齐,生长周期属于中周期,产量较高。红膜、绿膜透明膜较适合用于梯棱羊肚菌栽培,其处理的梯棱羊肚菌菌株6611-515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472.6±353.3)、(591.0±168.6)、(528.9±320.3) g·m-2。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羊肚菌地膜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膜颜色 羊肚菌 透射光谱 热辐射 子囊果成熟度 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