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差减cDNA文库EST信息的月季花香突变体SSR标记的开发
《遗传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月季花香突变体差减文库EST序列信息的工作基础上,文章开发出新的与花香相关的SSR标记。从正反向差减文库391条EST中检索到10条含有10个SSR的序列,SSR的检出率为2.6%,EST-SSR的重复基元共搜索到10种。利用部分EST-SSRs序列设计了6对SSR引物,以花香突变体‘往日情怀’及其野生型‘金银岛’DNA为模板,对引物进行筛选,5对引物有扩增条带,其中3对引物有特异性扩增条带。同时利用这些可扩增的引物对典型芳香和无香两组月季栽培品种进行多态性检测,发现这5对引物均显示多态性。表明所建立的SSR标记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田头菇属真菌研究进展
《中国食用菌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田头菇属(Agrocybe)是一种近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它既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又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并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及特殊的药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田头菇属真菌的生物学、遗传学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对其做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云南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与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转化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云南在农作物基因转化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提出了今后开展此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金铁锁种子质量标准研究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3543.7-1995),进行金铁锁种子净度、千粒重、水分、发芽率的测定,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金铁锁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金铁锁种子净度92.0%、千粒重2.31g、含水量10.9%、发芽率95.7%、发芽势48.3%。


滇中地区出口青花菜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青花菜在云南省广泛种植,据统计,目前全省青花菜种植面积约6667hm2,出口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呈贡县、官渡区、通海县、江川县等滇中地区。因滇中地区夏季无酷暑,海拔较高,很适合青花菜生产,产品主要销往我国沿海地区、港澳及日本、东南亚等地。青花菜已成为云南省主要夏秋反季外销蔬菜种类之一,每667m2年销售收入平均可达


云南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3F5和BC4F4(172份)为材料,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供体亲本及其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及其后代的谷粒长和谷粒宽遗传力较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2)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长宽比3个谷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供体亲本及其后代进行粒形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谷粒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稻谷粒形、供体亲本与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和特点.3)籼粳间、稻谷粒形间的3个谷粒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现出显著的粒形多样性.遗传改良可使粒形多样性明显降低,表现为籼稻大于粳稻,阔卵形大于椭圆形和中长形.


利用SSR标记和产量对2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技术对23份玉米自交系和4个测验种进行杂优类群研究。从117对引物中筛选出77对扩增带谱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398个等位基因变异,计算27个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GD)在0.1074~0.4380,平均0.2880。分析GD和产量发现,GD大于0.3100的组合具有明显产量优势,GD小于0.2880组合的产量优势较弱;根据分子聚群并结合产量和系谱来源分析,将27份自交系划分为3个杂种优势群A群、B群和C群。


MAE-分光光度法测定大白口蘑中总黄酮含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采用微波辅助萃取(MAE)法提取、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大白口蘑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液固比、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等因素对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大白口蘑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对微波法与乙醇浸提法、超声波萃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微波萃取法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60%、液固比40∶1、微波功率255 W、微波时间5 min。最优条件下,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4%(n=6),回收率在98.1%~103.7%。微波法优于乙醇浸提法和超声波萃取法。[结论]MAE-分光光度法简单、可靠,重现性好,稳定性好,可广泛用于各种食用菌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不同生态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差异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04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新平27℃(正常)条件下进行孕穗期耐冷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生态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在3种生态环境下,云南稻核心种质11个耐冷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参数存在一定差异,总趋势呈现籼稻(Indica)不同环境间这3个特征值差异较粳稻(Japonica)明显;弱耐冷系统群差异较强耐冷系统群明显。(2)不同环境间11个耐冷性状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为正常环境高于冷害环境,粳稻(Japonica)高于籼稻(Indica),强耐冷材料高于弱耐冷材料。这种差异主要由剑叶长、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穗长、主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7个耐冷性状差异所致。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核心种质 生态差异 耐冷性状 表型多样性


氮磷钾硼配施对油菜泌蜜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方法,在影响甘蓝型中熟品种油菜泌蜜量的施肥诸因素中,选择氮、磷、钾、硼的施用量作为生产上的决策变量,以油菜的泌蜜量为目标函数,所得结果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对模型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磷素和钾素是影响油菜泌蜜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油菜泌蜜量的最佳施肥方案N150 kg/hm2、P2O5126 kg/hm2、K2O157.5 kg/hm2和H3BO37.5 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