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诱抗剂对三七生长、抗病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现代中药 》 2016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茉莉酸甲酯(Me JA)、苯并噻二唑(BTH)、DL-β氨基丁酸(BABA)、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AHO)对三七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方法:在三七上喷施不同浓度的诱抗剂,然后测定其生长指标,抗病性,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结果:各种试剂处理后,三七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等生长性状得到改善,但植株叶片防御酶活性和植株抗病性的变化并不一致,其中Me JA 50 mg·L~(-1)和AHO 200 mg·L~(-1)处理的三七植株的生理指标总体上好于对照,抗病性明显比对照高。结论:采用Me JA 50 mg·L~(-1)和AHO 200 mg·L~(-1)喷施三七植株,可以使株高、茎粗、叶片长宽和单株根干重增加,并降低植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可以考虑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稻油轮作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典型稻油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玉米秸秆制备)、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对我国稻油轮作模式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田间小区试验包括常规施用化肥(NPK)、生物炭与化肥配施(NPK+C)、生物炭与化肥减半配施(1/2NPK+C)、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四个处理,通过比较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效磷含量、作物产量、吸磷量和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田面水总磷、可溶性总磷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炭和直接施用玉米秸秆对土壤、作物和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增施生物炭和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水稻和油菜产量,但对水稻季田面水磷浓度无显著影响;施用生物炭条件下减施化肥,短期内未造成水稻和油菜减产,却降低了水稻整个生育期内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浓度;各处理水稻季田面水TP和TDP浓度在栽秧后第1 d内达到峰值,4~5 d内浓度迅速降低,7 d之后浓度趋于稳定。在此过程中,田面水TP下降64.2%~79.1%,TDP下降63.1%~82.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为降低稻油轮作农田磷流失风险,可以考虑在水稻季施用生物炭的条件下减施化肥磷,并且在水稻栽秧后7 d内控制田面水外流。
近红外光谱信息筛选在玛咖产地鉴别中的应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药植物玛咖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极具药用价值。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采自秘鲁及云南共139份玛咖样品进行产地鉴别。采用多元信号校正结合二阶导数和Norris平滑预处理光谱,利用光谱标准偏差初步选择光谱波段(7 500~4 061cm~(-1)),结合主成分-马氏距离(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ahalanobis distance,PCA-MD)筛选出适宜的主成分数为5。基于所筛选的光谱波段及主成分数,利用"模群迭代奇异样本诊断"方法剔除2个异常样品后,分别采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onte carlo-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MC-UVE)、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子窗口重排(subwindow permutation analysis,SPA)四种方法筛选光谱变量信息,利用模型集群分析(model population analysis,MPA)思想对所筛选的光谱变量信息进行评价。结果显示,RMSECV(SPA)>RMSECV(CARS)>RMSECV(MC-UVE)>RMSECV(GA),分别为2.14,2.05,2.02,1.98,光谱变量数分别为250,240,250和70。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四种方法筛选的光谱变量建立判别模型,随机选择97份样品作为建模集,其余40份样品作为验证集。通过R2,RMSEC和RMSEP分析可知,R2:GA>MC-UVE>CARS>SPA,RMSEC和RMSEP:GA 关键词:
玛咖
近红外光谱
鉴别
光谱信息筛选
模型集群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营养液对不同水分条件下马铃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生长营养液对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营养液均能增加马铃薯保护酶活性和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与各自对照相比,马铃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10.56%~28.68%,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6.43%~44.37%,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13.48%~79.06%,丙二醛(MDA)含量降低1.73%~20.65%,马铃薯产量增加3.19%~33.33%。随着供水量的减少,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的影响加大,其中重度胁迫和旱作下植物生长营养液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增幅最大。


纹地蜂(Andrena striata Wu)采访油茶花的行为观察
《中国蜂业 》 2016
摘要:油茶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确保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油茶产量偏低,极大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花粉限制机制是导致油茶产量较低的重要诱因,解决油茶花期花粉限制机制是大幅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纹地蜂是油茶的一种重要传粉昆虫,利用纹地蜂授粉对提高油茶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纹地蜂采访油茶花的行为,以期为解决油茶花期花粉限制机制提供一些思路。


青刺果研究概述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 Royle)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是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又名总花扁核木。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西藏和贵州等海拔在1800~3200 m的山区、山坡、干旱河谷、荒地和丛林中。青刺果在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已有几千年的食药用历史。为了研究青刺果在药用、食用、护肤、保健功能等方面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有关青刺果及其产品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青刺果根、茎、果仁中含多种对人体所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粗脂肪、多糖、黄酮、萜类等,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提高缺氧耐力、抗菌、维持生物膜流动等作用,另外在青刺果的栽培、萃取及化学成分分析方面也取得较大的进展,然而对青刺果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存在不足,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青刺果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以及其在药理学上的应用。


特异资源绿天麻和乌天麻光合色素合成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乌天麻和绿天麻为材料,研究其叶绿素光合色素合成特性,从而揭示其光合色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机理。测定乌天麻和绿天麻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前体物质的含量,包括﹠-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琳原III(Urogen III),原卟琳IX(Proto IX)和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镁原卟琳(Mg-Proto),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到脱植基叶绿素(Chlide)光转化效率的测定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前体物质中,乌天麻原卟琳IX(Proto IX)含量为绿天麻的2.3倍,乌天麻镁原卟琳(Mg-Proto)的含量仅为绿天麻的3/5,而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到脱植基叶绿素(Chlide)光转化效率并未检测到有吸收,乌天麻胡萝卜素为绿天麻的6.3倍。通过叶绿素合成途径方向揭示了绿天麻和乌天麻的光合色素合成特性。


套袋加重柠檬虫斑的发生
《农家顾问 》 2016
摘要:通过试验调查,研究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加重虫斑的发生,对病斑无影响;套袋时间长达60天,会加重柠檬果面虫斑的发生程度;套袋时间过早(柠檬直径小于3厘米)、套袋时未将果袋撑大的套袋方式均会造成果面损伤,严重影响柠檬果实的外观品质。


昆虫对冬季显花植物蜜粉组合的选择偏好
《贵州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探明昆虫的授粉行为与不同粉蜜组合模式植物间的关系,采用野外考察法研究冬季昆虫对油菜(含大量花蜜与适量花粉)、芥蓝(含大量花蜜与少量花粉)、蚕豆(含少量花蜜和大量花粉)等不同花蜜和花粉组合模式显花植物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昆虫对油菜的访花频次为(591±11.83)只/d,显著高于蚕豆的(127±1.90)只/d和芥蓝的(180±2.53)只/d。蜜粉组合方式(油菜)比仅提供粉源(蚕豆)更能吸引授粉者。优势访花昆虫1d的最大访花量及其出现时间存在差异,中蜂和食蚜蝇的最大访花量分别为(34±9.80)只和(14±0.56)只,出现在12:00~13:00;意蜂为(39±9.17)只,出现在12:30~14:30;家蝇为(12±1.34)只,出现在16:00~18:00。最大访花量及其出现时间的差异能减少授粉者间的取食竞争,提高显花植物的授粉率。
关键词: 访花昆虫 访花偏好 授粉组合 油菜 芥蓝 蚕豆 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