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树龄茶树套种滇龙胆对药材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与不同树龄(3年、4年、5年、9年、12年和15年)茶树(Camellia sinensis)套种后其根、茎、叶3个部位及生长土壤中7种矿质元素(B、Ca、Cu、Fe、Mn、Ni和Zn)的含量。结果显示,滇龙胆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Ca(5 238±2 111)μg/g、Fe(622±238)μg/g、Mn(379±301)μg/g、Cu(75±9.1)μg/g、Zn(46±13)μg/g、B(17±4.9)μg/g、Ni(5.6±3.1)μg/g,与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部的B、Ca、Fe、Mn、Ni元素在树龄15年茶树-滇龙胆套种后含量最高,分别为18、3 797、1 050、254、11μg/g,Cu、Zn元素在树龄12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44、38μg/g。相同营养器官不同树龄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矿质元素含量具有差异,以根部的Cu、Mn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范围分别为19~244μg/g和79~254μg/g,分别相差12.8倍和3.2倍;树龄15年、9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茎部的Cu含量分别为177、11μg/g,相差16.1倍;树龄3年、5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叶部的Cu含量分别为325、11μg/g,相差29.5倍。不同树龄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根部与土壤矿质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生物富集系数不同,树龄15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根部对Ca、Cu、Mn、Ni、Zn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生物富集系数分别达21.0、3.3、2.2、1.8和4.7。说明茶树复合种植可改变土壤矿质元素的分布,自身生物学特性与复合种植的生态环境共同影响了滇龙胆对矿质元素吸收与运输的能力。
关键词: 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复合种植 土壤 矿质元素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紫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云南9个不同地区绒柄牛肝菌的紫外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30~450nm的紫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及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2.87%、0.03%~0.63%、0.04%~1.73%之间;不同产地样品间的欧氏距离值在0.26~6.52之间,样品间的欧氏距离明显;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48%,能够表达样品主要信息,前两个主成分的二维投影图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样品。紫外光谱结合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快速鉴别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


滇重楼叶斑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为延龄草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重楼基源植物。为云南省地道稀缺名贵药材,不仅可直接入药,还是云南"宫血宁"、"热毒清"和"季德胜蛇药片"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中国每年消耗重楼约3 000 t,长期掠夺性采挖使野生滇重楼越来越


云南山地桑树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农业信息 》 2015
摘要:做好对桑树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云南山地地区桑树产量的增长,一直是云南桑蚕产业所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7个角度对云南山地地区桑树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其目的是能够为云南山地地区的桑树产量提升做出贡献。


小粒咖啡食叶害虫白痣姹刺蛾的发生与为害
《中国热带农业 》 2015
摘要:白痣姹刺蛾是小粒咖啡上重要的食叶害虫。该虫在云南省普洱、临沧和保山地区小粒咖啡种植区普遍发生,以幼虫在小粒咖啡叶片取食造成为害。本文介绍了白痣姹刺蛾的分布、发生、为害及形态特征。


云南11个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初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云南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分析了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和佤族等11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茶树驯化、种植、制茶、饮茶以及古茶树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发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既有本民族鲜明的独特性又相互交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丰富多样、宝贵的茶文化资源,提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利用建议,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建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理论体系以及古茶树保护区等措施,既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对外界的影响力,又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民族茶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实现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筇竹笋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筇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为了解筇竹笋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分析测定了3个不同出土高度(5~10 cm、10~20 cm、20~30 cm)筇竹笋的几种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筇竹笋的水分、粗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粗纤维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而增加;维生素C、总灰分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筇竹笋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呈味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鲜味类、苦味类、甜味类、芳香类。筇竹笋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纤维素的健康食品,其中出土高度为10~20 cm的筇竹笋的营养品质和口感最优,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