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藏红花组织培养外植体选择及丛生芽诱导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为进行藏红花组织培养对外植体选择及丛生芽诱导研究,采用相同激素对球茎不同大小处理及不同培养基对其丛生芽诱导的影响进行试验,以藏红花大、中、小球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相同激素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 1.0 mg/L+NAA0.3 mg/培养下,大球茎出芽率为92%,中球茎出芽率为48%,小球茎出芽率为12%。以大球茎作为最佳藏红花外植体,选择以无菌芽在MS+6-BA3.5 mg/L+NAA1.0 mg/L中培养25~30天,增殖系数最高达4.32,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3 mg/L,生根率90%。


液液萃取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制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液液萃取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乳制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快速测定方法。硝基呋喃类代谢物衍生化反应后,利用EXtrelut NT液液萃取小柱进行净化富集,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内标法定量。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在0.10~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4~0.10μg/kg,回收率范围为71.5%~109.4%,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4.6%~9.8%。方法适用于乳制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液液萃取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乳制品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苯丁锡与溴虫腈混合使用对朱砂叶螨的联合毒力和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朱砂叶螨是对桑树危害严重的害螨之一,将苯丁锡与溴虫腈2种杀虫剂混合使用以增强对朱砂叶螨的化学防治效果。采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2种杀虫剂不同混配比例的增效作用,以食下毒叶法评价增效配比的混合药液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苯丁锡和溴虫腈的质量比介于90.9∶9.1~81.1∶18.9间的共毒因子最大,二者的最佳配比为87∶13,对朱砂叶螨处理后24 h的LC50为22.45 mg/L,共毒系数为184.82,其毒力是单一苯丁锡处理毒力的4.15倍。最佳配比混合药液对家蚕3龄起蚕处理后24 h的LC50为461.00 mg/L,安全性系数为20.53,属于低风险农药。试验结果显示,苯丁锡和溴虫腈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对朱砂叶螨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低,是具有应用价值的桑园杀螨复配药剂。
关键词: 复配杀虫剂 苯丁锡 溴虫腈 朱砂叶螨 毒力 家蚕 安全性


云南马铃薯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标准科学 》 2015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标准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马铃薯标准及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和体系框架结构设想,明确了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和主要措施。


翻压绿肥数量与烟草线虫危害关系初报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种化肥用量、5种翻压绿肥数量组成的10个处理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云南红壤翻压绿肥数量与烟草线虫危害的关系,以期探索绿肥对缓解或克服烟草连作线虫危害的作用。结果表明,烟草采收末期,红壤寄生性线虫和非寄生性线虫数量随着翻压绿肥数量的增加而趋于增加,烟草根结线虫危害显著降低。因此,翻压绿肥改善了土壤营养条件,增强了烟草抗御线虫危害的能力,对烟草根结线虫危害起到了防治作用。


洋桔梗标准化种植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 2015
摘要: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为龙胆科洋桔梗属的草本花卉。又名(草原)龙胆,丽钵花,德州兰铃。花色花形非常丰富,独具蓝色,茶色等新奇颜色,耐贮运、瓶插保鲜期长,被誉为"无刺玫瑰"。目前为云南第四大鲜切花。洋桔梗性喜四季如春、光照充足、土壤湿润、空气干爽环境,低夜温(1 0℃)和高夜温(2 3℃)和干旱等不良环境易


基于TOPSIS法和聚类分析法的树莓品种的综合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利用Topsis法和聚类分析法优势互补的特点,对18个树莓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不同类群内优势种源,结果表明:在TOPSIS综合评价中,排在前9位的优势品种都分布在第I类群和第IV类群中。在第I类群中有Fengmanhong、Boysen、No-thorn black raspberr,在TOPSIS综合评价中分别居第2、第8、第1位;在第IV类群中有Chilcotin、Willamette、Reville、Tulameen、Vera、Kredo,在TOPSIS综合评价中分别居第5、3、6、4、9、7位。由聚类分析可知,第I类群和第IV类群的亲缘关系最远,如果用第I类群中的优势种源与第IV类群中的优势种源进行杂交组合设计,更容易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选出优势的杂交后代。


砷对三七幼苗的毒害效应及临界值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近年来药用植物三七砷污染状况,文章通过设置砷胁迫条件下三七幼苗水培试验,研究了砷对药用植物三七的毒害效应,阐明了三七幼苗砷毒害的表观症状和毒害特征,提出了三七苗砷毒害临界浓度和安全药用临界浓度推荐指标和推荐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砷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砷条件下三七苗砷毒害症状明显,表现为根系发黄腐烂,根体积和根重下降,植株地上部分失水萎蔫或直接青枯死亡;二年生三七苗的耐砷能力强于一年生三七苗;综合分析三七苗株高、地下部须根长、地上部干重等效应指标与砷处理浓度的表观敏感性和相关性,推荐三七地上部分水分含量的EC20值作为砷对三七苗产生毒害的毒性阈值,其毒害效应临界浓度分别为一年生三七苗13.45 mg/L,二年生三七苗13.81 mg/L;以《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砷的限量指标≤2.0 mg/kg为基准,根据三七苗根系砷含量和砷处理浓度二次拟合方程,推荐水培条件下三七根系砷的安全临界浓度分别为一年生三七苗7.92 mg/L,二年生三七苗8.41 m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