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响及观察病斑数随接种时间的变化情况,筛选简便、有效的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方法。除组织块分离法外,采用分生孢子团块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均可分离得到纯的病原菌株。离体桑树叶片以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斑数以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病原菌以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均可有效感染离体桑树叶片,其中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处理叶片的病斑数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08.83和60.00;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5×105m L-1有利于离体桑树叶片感染致病;随着接种病原菌后的时间延长,发病桑树叶片的病斑数逐渐增加。上述对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菌株致病性测定方法,可为桑褐斑病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分化研究和桑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提供参考。


有机物料在植烟土壤中的腐解及活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采取田间原位尼龙网袋埋土法,研究油籽饼及苕子、油菜、小麦、玉米等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在植烟土壤中的腐解速率、各期残留物料中的活性有机C、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腐解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油籽饼及苕子等不同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的腐解速率表现为早期快后期慢。不同有机物料腐解速率的大小表现为油籽饼>苕子>小麦秸秆和油菜秸秆>玉米秸秆,腐解速率与全N含量呈极其显著直线正相关,与活性有机C/N比值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而与活性有机C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随着腐解时间推移,油菜、苕子、小麦、玉米等秸秆中活性有机C含量、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活性有机C/N比值呈下降趋势,而油籽饼则相反。


茶树资源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茶树是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否快速、精确地从大量的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适合育种的优异基因,是决定茶树育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茶树新品种的育种效率,更好地为科研和生产服务,建立茶树资源的核心种质就成了当务之急。笔者回顾了核心种质的概念及研究概况,总结了国内茶树核心种质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茶树核心种质的构建步骤及方法,分析了茶树核心种质的有效性检验方法,发掘了构建茶树核心种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构建茶树核心种质进行了展望。


甘蔗TB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负调控禾本科植物分蘖的关键基因TB1为研究对象,根据水稻、玉米、高粱TB1同源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使用RT-PCR方法和RACE技术从甘蔗茎尖处克隆到该基因的同源基因Sc TB1。Sc TB1 c DNA全长1 668 bp,包含274 bp的5′UTR,1 149 bp的CDS和245 bp的3′UTR。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可编码382个氨基酸残基,编码产物含有保守的SP区、TCP区和R区,属于TCP家族转录因子。其分子量为40.7 ku,理论等电点为8.55,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c TB1属于CYC/TB1亚族蛋白,与高粱TB1和玉米TB1聚为一个亚类。根据序列的保守性和预测结果可推测Sc TB1很可能也参与了甘蔗分蘖性状的调控。


用TOPSIS综合评价云南大麦新品系推广价值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应用TOPSIS综合评价法,以产量、基本苗、分蘖、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株高、穗长、千粒重为正向指标,全生育期、白粉病、蚜虫为负向指标,对参加2013-2014年度大麦省区域试验的大麦新品系进行综合评价,为下一步的登记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某一品种的个别正向指标较小,该品种其余指标和其它品系差异较小,而负向指标较大,则该品种的综合评价较低;TOPSIS法对品种优劣评价的顺序与产量高低顺序不一致;大麦新品系的优劣与产量高低不一致,受实际生产需要和其它性状的制约;保大麦10-J5、保大麦11-J8、云饲麦8号、云13YD-16可在全省推广应用。


氮肥施用量对高产型小麦品种“云麦53”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高产型小麦品种"云麦53"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2年在云南省易门、隆阳、弥勒3个试验点进行氮素单因子肥效试验,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分别用N0,N75,N150,N225,N300表示)对该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隆阳试验点的小麦产量持续增加,但N225与N300之间差异不显著;易门和弥勒试验点的小麦产量在N150处理下最高,随后开始下降,N300下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增加,易门和弥勒试验点在N225处理下达到最高;千粒重在弥勒试验点以N0最高,易门和隆阳试验点以N75最高,随后增施氮肥千粒重降低;株高和穗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综合来看,"云麦53"在施氮量150~225 kg/hm2条件下,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提高穗粒数,从而获得较理想的籽粒产量。


割苗期对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方大麦区试12个品系为试验材料,三叶一心(处理1)、五叶一心(处理2)与对照不割苗(CK)进行不同时期刈割处理,研究割苗时期对不同生态类型大麦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对产量构成因子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割苗期对冬性、半冬性及春性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割苗期对二棱及六棱大麦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割苗期麦苗干质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2(4678.5±301 kg/hm2)>处理1(3610.5±189 kg/hm2);不同割苗期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表明,处理1各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重要性依次为主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长>结实率;处理2对籽粒产量影响重要性依次为有效穗>主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结实率。本试验初步筛选出保大麦12号、G231M004M、苏啤3号、2008品22作为适宜麦苗生产、兼顾籽粒生产的两用型大麦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