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普通玉米蛋白质品质差,以改良玉米蛋白质品质为目标的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一直是玉米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利用o2基因改善玉米蛋白质品质的育种历程,重点介绍了QPM的营养价值、遗传基础、种质选育和应用以及分子标记应用于QPM辅助育种,分析了目前QPM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杂种优势研究滞后和QPM品种抗逆性差、适应性窄等问题,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展望了QPM的重大应用前景。

关键词: 玉米 优质蛋白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早花象牙参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园艺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野生的早花象牙参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叶片的不同部位、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暗培养、水解酪蛋白和椰子汁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基部,暗培养,水解酪蛋白和椰子汁均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暗培养促进了不定芽的再生。适宜早花象牙参叶片愈伤组织形成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1.5mg·L-1+NAA0.1mg·L-1+水解酪蛋白800mg·L-1+椰子汁50mL·L-1,再生培养基为MS+6BA1.5mg·L-1+NAA0.1mg·L-1,增殖培养基为MS+6BA0.6mg·L-1+NAA0.1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8mg·L-1。

关键词: 早花象牙参 叶片 愈伤组织 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本婆婆纳‘维力镜像’的组培快繁技术

园艺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木本婆婆纳 组织培养 培养基 外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生态差异

生态环境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Nagamine等(1991)法研究了59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在稻作区划间、地州间苗期耐冷性强弱、变异程度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结果表明,稻作区划间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平均耐冷级别为:I(4.70)>II(4.78)>V(4.79)>III(5.34)>IV(5.36),40份强耐冷种质频率为II(45%)>I(25%)>III(22.5%)>V(5.0%)>IV(2.5%),其变异系数为II(32.22%)>I(31.28%)>V(29.65%)>III(19.66%)>IV(19.59%);揭示了苗期耐冷性与低温胁迫下水稻冬春育秧、冷泉水密切相关,其耐冷基因源是云南南部地区冬季育秧和滇中一带苗期倒春寒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苗期耐冷种质广泛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品种间苗期耐冷差异也明显。云南稻核心种质16个地州平均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根据气候、生态、云南稻种多样性及其苗期耐冷性等将云南稻作区划分为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冷害多样性中区和轻冷害区三部分。其中,曲靖、大理、楚雄、昆明和丽江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3.65~4.32,0—2级苗期强耐冷种质占27.5%(2.5%~10%)和高海拔冷泉水苗期灌溉,属于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文山、红河、思茅、保山、德宏和临沧6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4.45~5.40,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70%(5%~30%)和冬春育秧,属于冷害多样性中区;怒江、玉溪、昭通、迪庆和西双版纳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5.05~5.87,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2.5%(0~2.5%),属于轻冷害多样性扩散区。水稻冬春育秧和高海拔冷泉水灌溉在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基因源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苗期耐冷性 地理生态 核心种质 云南稻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与经营

北方园艺 2006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毒力类型

菌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3~2004年云南省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型、毒性因子及毒力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只存在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或自育型。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是主要菌系,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1.2%、31.7%、17.1%。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对已知的抗性基因R1、R2、R3、R4、R6、R7、R8、R9、R10、R11有毒性,其毒性频率在9.8%~95.1%之间。测定的61个菌株中检测到26种不同的毒力类型,每种类型平均含有5.2个毒性因子,其中毒力类型1.3.4.7.9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的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为44.3%,其次为1.3.4.6.7.9、1.3.7.9,出现频率均为4.9%,其它23种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仅在1.6%~3.3%之间。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显示了复杂的表型特征。

关键词: 番茄晚疫病菌 有性生殖 抗药性 生理小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明自然条件下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初报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晴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 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 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单倍体 结实率 得胚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萼粉枝莓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极显著地影响制种产量,云杂3号、云杂5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分别为2∶8和2∶6;对于C49S-87,为确保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制种以利用前3个分蘖穗为宜;叶龄、叶枕距、幼穗长度等均可作为制种中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形态指标;不育系C49S-87和K78S的制种实践表明,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参数和异交结实性对建立高效制种技术起决定性作用。2003年以来,已建立了一套基于K78S的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制种产量稳定在3 750 kg/hm2(不含该面积上的父本产量),制种纯度稳定达98%以上。

关键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海棠苗饲养苹果绵蚜的方法

昆虫知识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用1年生海棠苗作为寄主植物饲养苹果绵蚜Eriosomalanigerum(Hausmann)的方法,包括寄主植物的选取、栽培管理、接虫方法及试验结果。该方法既能为苹果绵蚜提供长期新鲜的寄主植物,又能使仔蚜很快定殖成活,十分有利于试验的连续进行,且简单经济。

关键词: 苹果绵蚜 饲养方法 海棠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