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两系杂交稻优势生态型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群或杂种优势生态型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杂种优势亲本组配和利用。本研究用4个云南不同籼粳生态型恢复系,分别与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测交,通过对父本和F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12种杂种优势组配模式中筛选出2个云南两系杂交稻的杂优配组模式:云南偏籼生态型恢复系与籼型蜀光612s组配,即籼×偏籼配组模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云南粳生态型恢复系与95076s组配,即粳×粳配组模式,在云南高原稻区由于双亲皆为粳稻,抗寒性强,结实率高,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在籼生态型的亚型内杂种优势表现不相同,培矮64s和蜀光612s与籼生态型测交F1的单株产量无明显竞争优势,但是它们与两系籼型恢复系亚生态型测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说明云南两系籼型恢复系亚生态型都是培矮64s、蜀光612s的优势生态型。


彩色马蹄莲商品种球自育的关键技术
《中国种业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近年来在滇中、滇西北的马蹄莲种球培育经验,探讨脱毒生产种的快繁、培育场选择、栽培条件及病害控制、种球采收等关键技术,以期提高彩色马蹄莲商品种球生产的国产化能力。1脱毒种球引进和生产种扩繁1.1脱毒种球引进彩色马蹄莲种球品种引进必须同时考虑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性,特别是抗逆性、花色和花形的流行程度、栽培用途、产花量等诸多因


彩色马蹄莲欧文氏菌PCR检测
《植物保护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彩色马蹄莲欧文氏菌纯培养和彩色马蹄莲样品,并用分离培养技术加以验证。结果表明,PCR能特异地检测出所有10个彩色马蹄莲欧文氏菌菌株,并证实了昆明地区侵染彩色马蹄莲的细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PCR与分离培养技术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总体上PCR检测阳性率稍高于分离培养检测的发病率。接种马铃薯、大白菜24h后接种点处均出现明显软腐症状。该项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彩色马蹄莲种苗的检测和病害流行学研究。


野生稻材料中氨基酸、碳、氮含量分析及其在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稻是宝贵的遗传资源库.云南有较丰富的野生稻资源,研究对云南及其它来源的野生稻和栽培稻茎、叶和稻米中氨基酸含量及碳、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涉及的几种材料中茎叶内总氨基酸质量比差异较大,小粒野生稻最高56.8 mg/g,野生的元江普通野生稻最低22.8 mg/g.换算的C/N和蛋白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2~38和6%~20%.对野生稻茎、叶和相应的稻米中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组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茎、叶中氨基酸含量在评价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粳稻孕穗期耐冷性NILs的形态评价和分子验证
《遗传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在海拔1 916 m昆明两种冷害(水温19.5±0.7℃,低田温冷泉水温17.8±1.1℃)、阿子营冷害(海拔2 150 m,水温18.2±0.22℃)条件下对5个亲本及其25个近等基因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用Statistica对17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已培育的穗期耐冷性NILs与轮回亲本十和田的形态极为相似,但与耐冷性相关的性状(穗颈长、实粒数、结实率、花药长和花药体积)有明显的差异;(2)从78个SSR标记筛选出了7个标记在十和田和NILs间存在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近等基因系与十和田耐冷性差异大。证明了这些NILs是水稻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理想材料。


百合种球国产化开发进展
《北方园艺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每年从荷兰进口百合种球6 000万粒以上,自产种球所占的市场份额低于5%。必须集中力量攻关,着重研究病虫害控制,以及种球贮藏处理的安全性,品种开发、脱毒原种供应、产品质量监督保障等,尽快实现百合种球培育全过程的技术、机械及生产模式的本土化,加速百合种球国产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