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氟啶虫胺腈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和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50%氟啶虫胺腈WG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和对家蚕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喷施法测定其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食下毒叶法评价药后不同时间的桑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50%氟啶虫胺腈WG以2333~500 mg/L药后3 d对桑蓟马的防效为59.10%~96.32%,其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40%辛硫磷EC 400 mg/L,且对桑树生长无不良影响。50%氟啶虫胺腈WG药后13 d对家蚕3、4龄发育历期、眠蚕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质量与清水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50%氟啶虫胺腈wG以333~500 mg/L可有效防治桑蓟马,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为13 d以上。


云南菜粉蝶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孢子虫是一种营专性寄生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可以传染多种昆虫,致使昆虫死亡。在野外昆虫体内已发现许多种微孢子虫,以鳞翅目昆虫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多种微孢子虫对家蚕有感染性、致病性,且有部分微孢子虫能通过胚种传染而使下一代致病。本研究对云南蒙自地区桑园四周收集到的菜粉蝶进行镜检,将检测出的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并对菜粉蝶微孢子虫病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虽然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很低,由于它的存在,提高了家蚕母蛾微孢子虫病的检出率,增加了蚕种淘汰的风险率,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这种微孢子虫引起的垂直传播应当引起重视。


冬樱花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樱花是云南的特有乡土树种,是唯一在冬季开花的观赏樱花。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植物资源,实验分别研究了育苗基质、育苗季节、不同低温处理以及播种深度对冬樱花种子育苗及植株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冬樱花种子育苗的土壤基质为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最适宜冬樱花播种的时期是夏季,在4月下旬种子成熟采收后即可播种,此时播种出苗率最高;适宜播种深度在2~3 cm之间,


红外光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快速鉴别不同种类牛肝菌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快速鉴别不同种类食用牛肝菌。采集10个不同种类93个牛肝菌子实体的红外光谱,分析食用牛肝菌的红外光谱特征;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ignal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量(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SD)、Norris平滑(ND)、正交信号校正(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OSC)、小波压缩等方法对光谱进行优化处理;经优化处理的光谱数据分别建立马氏距离分类模型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果显示,牛肝菌在3 325、2 934、2 927、1 637、1 547、1 402、1 375、1 259、1 453、1 081、1 029 cm-1等附近有多个吸收峰,主要归属为蛋白质、多糖、氨基酸等的特征吸收峰。MSC+SD+ND(15∶5)和SNV+SD+ND(15∶5)两种预处理方式前10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5.58%、95.54%,基于两种预处理方法建立马氏距离分类模型,验证集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0%和95%。PLS-DA结果显示经MSC+SD+ND(15∶5)和SNV+SD+ND(15∶5)预处理不易于区分牛肝菌种类;原始光谱经正交信号校正及小波压缩(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 wavelet compression,OSCW)、优化处理并进行PLS-DA分析,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种类牛肝菌。马氏距离分类模型不仅能反映样品的分类情况,同时计算出与测试样品相似度最大的物种,可为食用菌种类鉴别和未知物种鉴定提供可靠依据;OSCW预处理后进行PLS-DA分析能有效鉴别不同种类牛肝菌,为野生食用菌的鉴别分类提供一种辅助方法。
关键词: 红外光谱 牛肝菌 鉴别 马氏距离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云南杜鹃(Rhododendron yunnanense Franch.)无菌叶片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云南杜鹃(Rhododendron yunnanense Franch.)无菌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云南杜鹃叶片直接和间接再生植株的方法。结果表明:ZT是理想的云南杜鹃无菌叶片直接分化不定芽和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细胞分裂素,其中以WPM+ZT 4 mg/L+NAA 0.01 mg/L效果最好,叶片分化不定芽率达74%,平均分化不定芽数6.91个,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率达76.67%;附加TDZ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状态好,体积大,疏松,适宜的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WPM+TDZ 0.5mg/L+2,4-D 1~2 mg/L+水解酪蛋白500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1.33%以上,较好的生根培养基为1/2 WPM+IAA 1.5 mg/L,生根率达89.33%以上。研究结果为云南杜鹃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云南杜鹃(Rhododendron yunnanense) 无菌叶片 高频再生


酸角在食品上的应用研究概述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对国内外酸角在食品上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酸角利用程度和产品开发所带来的市场前景,提出云南高原酸角充分利用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挖掘酸角的加工利用价值提供思路。


拉萨曲水地区引种大马士革玫瑰的精油得率及成分研究
《香料香精化妆品 》 2015
摘要:为探讨拉萨曲水地区大面积引种栽培大马士革玫瑰(Rosa damascena Mill.)的可行性,对试种2年的大马士革玫瑰进行了鲜花产量、精油得率和精油成分的研究。结果显示,拉萨曲水地区种植2年的大马士革玫瑰的鲜花每667 m2产量为122.60 kg,精油含油率为(0.41±0.07)g/kg,大马士革玫瑰的主要香气成分均被检出,其中香茅醇相对含量为25.85%、香叶醇29.03%、橙花醇15.51%。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在拉萨曲水地区大面积栽培大马士革玫瑰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苦参·印楝素乳油对桑树及家蚕的安全性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对桑树害虫高效、对家蚕低毒且对桑树安全的杀虫剂,评价了植物源杀虫剂1%苦参·印楝素乳油10、20、40 mg/L药液在药后1、3、5、7、10、15 d对桑树的危害情况及桑叶对家蚕的残留毒性。结果显示,1%苦参·印楝素乳油各处理均对桑树无明显药害;药后3 d除40 mg/L处理的桑叶使少数家蚕中毒死亡外,其他2个处理家蚕出现拒食现象,但未见家蚕中毒死亡;饲喂1%苦参·印楝素乳油药后3~7 d各处理桑叶使家蚕4龄、5龄龄期经过与CK(清水处理)相比延长0.5~1.5 d,饲喂1%苦参·印楝素乳油药后15 d各处理桑叶后家蚕各龄龄期经过、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与CK差异均不显著。因此,1%苦参·印楝素乳油可以在桑园及周边使用,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为15 d。


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杂交后代BC_1核型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蔗属热带种(Saccharum officinarum)越南牛蔗和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 Keng)云南95-20杂交后代BC_12个无性系(云南06-278和云南06-279)的根尖进行染色体制片,用以鉴定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BC_1后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110,云南06-278和云南06-279核型公式分别为2n=110=116m+4sm和2n=110=102m+8sm,核型分别为2B和2C类型。根据BC_1后代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推断杂交F1子代与甘蔗商业品种新台糖10号(ROC10)杂交时,染色体以2n+n方式遗传到BC_1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