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稞籽粒长和宽的差异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青稞籽粒长、宽在品种(系)间的差异,以来自国内外的214份青稞品种(系)为材料,对粒长、粒宽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青稞粒长、粒宽在品种(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粒长的变异范围为4.125~8.117 mm,平均值6.075 mm,总变异系数10.906%;籽粒较长的材料有北青2号(青海海北)、长芒裸大麦(云南昆明)、白青稞(西藏隆子)、山青7号(西藏山南)和喜马拉4号(西藏仁布),以喜马拉4号最长;籽粒较短的材料有湟中六棱青稞(青海湟中)、扎骨(西藏左贡)、褐青稞(青海)、米大麦(云南晋宁)和米如红(西藏南木林),以湟中六棱青稞最短。粒宽变异范围为1.670~3.553 mm,平均值2.596 mm,总变异系数13.721%;籽粒较窄材料有米如红(西藏南木林)、白青稞(西藏昌都)、丹巴黑青稞(四川丹巴)、冬207(西藏拉萨)和白青稞(西藏隆子),其中最窄品种为米如红;较宽材料为Bang-Iu(墨西哥)、紫青稞(西藏穷结)、繁29(青海)和喜马拉6号(西藏日喀则),最宽材料为喜马拉6号。从材料来源看,青稞粒长在不同地区间也差异显著,但粒宽差异不显著;甘肃材料的粒长平均值最大(6.273 mm),云南材料的最低(5.737 mm);最大值(8.117 mm)出现在西藏材料中,最小值(2.560 mm)在青海材料中。粒宽以来自国外的材料平均值最高(2.744 mm),云南材料的平均值最低(2.315 mm),最大值(3.553 mm)与最小值(1.670 mm)均出现在西藏材料中。通过聚类分析,根据粒长将214份材料聚类可分为较长粒型、较短粒型、短粒型和长粒型四类;根据粒宽也可划分为较宽粒型、宽粒型、窄粒型和较窄粒型四类;综合粒长和粒宽筛选出四个大粒品种(系)即拉萨蓝青稞(西藏拉萨)、奶玛(西藏波密)、北青2号(青海海北)和长芒裸大麦(云南昆明)。


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对云南杂交玉米新组合的评价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杂交玉米新组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为杂交玉米新组合的转化利用和种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53个杂交玉米为材料,测试14个重要性状和指标,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对53个杂交玉米材料进行评价分析,兼顾产量表现对52个杂交玉米新组合作科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2个杂交玉米新组合中有31个产量超过对照品种,31个新组合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评价分析中排名前25%的只有6个组合,分别是云良11号、聚玉5号、云良10号、鑫禾丰1号、瑞兴673和贝玉002,其Ci值排名分别为第8、12、1、11、5、7,rij值排名分别为第5、12、1、11、6、7。为提高云南杂交玉米新品种审定标准,建议选择更优良的玉米杂交种作为对照品种;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对52个杂交玉米新组合的2个评价结果一致,建议将云良11号、聚玉5号、云良10号、鑫禾丰1号、瑞兴673和贝玉002 6个杂交玉米新组合进行推广种植。
关键词: 杂交玉米 新组合 DTOPSIS法 灰色局势决策法 评价分析


酿酒酵母介导的半干法加工咖啡豆风味品质比较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以脱皮后湿咖啡豆为原料,用不同类型酿酒酵母CMCC 1793、CMCC 1425、CMCC 1557、CMCC 32762、四种混合菌与未接种处理对半干法加工的咖啡样品进行处理,经过干燥、脱壳、烘焙得到中度烘焙豆,样品编号分别为GK、HK、JK、ZK、MK、CK.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香气活度值(OAV)、感官评价及理化特性对样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酿酒酵母所接种的烘焙豆中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共鉴定出8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CK 49种、GK 52种、HK 50种、JK 52种、MK 58种和ZK 46种,含量分别为301.03、286.31、223.15、333.05、262.22、372.51μg/g.其中吡嗪类化合物在JK样中含量最高达到122.99μg/g,酮类化合物在JK样中总含量居于第二位,含量达到53.02μg/g.OAV分析表明,OAV值不小于1的物质有12种,其中以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2,5-二甲基吡嗪在JK样中OAV值较高,这些化合物对咖啡香气体系的贡献作用较大.感官评价分析表明,接种酿酒酵母所得咖啡样品杯品得分整体上均高于未接种样品,JK余韵、均衡感得分均高于其它.综上所述,CMCC 1557菌可以作为咖啡半干法加工过程中的最适微生物发酵剂.这也为咖啡初加工工艺升级改进及产品风味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蠋蝽对不同龄期茶谷蛾幼虫的捕食效能评价
《中国森林病虫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对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及田间测定不同虫态蠋蝽对不同龄期茶谷蛾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该蝽对于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干扰作用及田间控害效应.结果表明:蠋蝽 5龄若虫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大于高龄幼虫,且显著大于 3龄若虫的捕食能力;蠋蝽 3,5龄若虫对茶谷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功能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中蠋蝽 5龄若虫对 1~2龄幼虫的捕食效能最强,日最大捕食量最大;蠋蝽对不同龄期茶谷蛾幼虫的搜寻效应与其密度呈负相关,且对低龄幼虫的搜寻效应显著大于高龄幼虫;建立蠋蝽与茶谷蛾不同密度比下的捕食干扰反应方程,干扰发生后蠋蝽的平均捕食量及捕食作用率逐渐下降;蠋蝽 5龄若虫对茶谷蛾 3~4龄幼虫的田间防效与对 5~6龄幼虫的田间防效没有显著差异;而蠋蝽成虫对 5~6龄幼虫的田间防效显著高于对3~4龄幼虫.蠋蝽可以作为田间防治茶谷蛾的天敌昆虫.


不同LED光质组合对鳄梨砧木组培苗生长和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鳄梨砧木AV-1组培苗为材料,设置1红1蓝、1蓝1绿、1红1蓝1绿不同LED光质组合处理,以白光为对照,诱导35 d,分化100 d,测定不同处理组培苗高、增殖系数;采用LC-MS/MS测定分析不同处理对组培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白光)相比,1红1蓝处理的增殖系数最高,为5.64,苗最高,为2.85 cm,对4种生长素、5种细胞分裂素、GA_3含量影响较大;1蓝1绿处理的增殖系数为2.87,苗高1.89 cm,对5种生长素、9种细胞分裂素、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影响较大;1红1蓝1绿处理的增殖系数为4.95,苗高2.33 cm,对4种生长素、2种细胞分裂素含量影响较大;3个光质处理均促进这些内源激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说明LED光质可替代白光应用于鳄梨砧木组培苗快速繁育,以1红1蓝处理效果最好。
关键词: 鳄梨砧木 组培苗 LED 光质组合 增殖系数 苗高 内源激素


莴笋感染番茄斑萎病毒(TSWV)——病毒粒子分布与亚细胞病变特征
《电子显微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莴笋是西藏昌都市露地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近年来斑萎病发生普遍,发病率达到了80%以上,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表明发病植株受到番茄斑萎病毒(TSWV)侵染。为明确该区域莴笋感染TSWV不同时期病毒粒体分布与亚细胞病变的特征,为病毒病的精准诊断与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莴笋不同发病时期的样品,应用TSWV-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根据N基因序列推导N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明确采集样品受到TSWV侵染。采集不同发病时期的样品进行负染色和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早期感病叶片(症状为轻微褪绿)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较少,TSWV粒体分布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噬锇颗粒明显增加,线粒体嵴膜部分降解,少部分细胞的液泡内有较多TSWV粒体聚集于细胞质内的囊泡中;中期感病叶片(褪绿或黄化斑)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较高,较多TSWV粒体聚集于细胞质内质网池中,叶绿体膜系统降解,噬锇颗粒增加,线粒体增多;后期感病叶片(坏死斑)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高,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降解,有大量TSWV病毒粒体聚集于残存的细胞质内囊泡中。TSWV粒体相对含量和亚细胞病变程度与植株症状严重度呈正相关,发病早期和后期TSWV粒体在细胞质内囊泡中的聚集为首次发现。上述结果为莴笋感染TSWV的早期诊断和确诊提供了新的依据,可为高原地区TSWV引起的莴笋病毒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指导。


云南水稻新品系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云南省新育成水稻品系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为下一步精准利用这些基因做好准备.[方法]选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24份水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对水稻剑叶长、剑叶宽、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8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位点的挖掘.[结果]通过表型性状分析,从124份水稻新品系中共鉴定出33份大穗材料,8份大粒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参试群体被分成群体Ⅰ、群体Ⅱ、群体Ⅲ;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8个重要农艺性状共检测到204个相关位点(P≤0.001),阈值超过1.0×10-5的位点有39个,其中与剑叶长显著关联的SNP位点5个,与剑叶宽显著关联的SNP位点1个,与株高显著关联的SNP位点4个,与有效穗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个,与穗长显著关联的SNP位点4个,与每穗粒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6个,与结实率显著关联的SNP位点2个,与千粒重显著关联的SNP位点14个,其中qFLW1、qPH6.1、qTGW3.1、qTGW3.2、qTGW3.3、qTGW3.4、qTGW7 7个位点与前人研究一致,其余位点为新位点;8份大粒材料位点分析结果显示,有7份材料在8号染色体的3个位点上集中出现,有5份材料在11号染色体的1个位点上集中出现,其余位点上均未筛选到相关材料.[结论]发掘水稻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有用信息.


广西宜州甘蔗白条病调查及分子检测
《植物检疫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甘蔗白条病是一种检疫性细菌病害,具有危害性大,潜伏期长的特点,由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在种植甘蔗的主要国家或地区均有发生.2020年在广西宜州蔗区发现疑似感染甘蔗白条病蔗株,为明确病原及发生情况,为其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不同甘蔗品种新植和宿根蔗进行发病率调查,并采集病样进行PCR检测分析.田间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自然发病率不同,桂糖44新植和宿根蔗均有白条病发生,且宿根蔗发病率高于新植蔗,其中新植蔗发病率为8%~18%,平均发病率为13.83%;宿根蔗发病率为18%~34%,平均发病率为24.71%.而桂糖42、桂糖55、柳城05-136等3个品种新植和宿根蔗均未发现白条病.PCR检测结果表明:有10份样品扩增出608bp的特异性条带,阳性检出率为90.9%,所得序列与X.albilinean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且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处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宜州蔗区发现由X.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
关键词: 广西 甘蔗白条病 发病率 PCR检测 系统发育分析


云南省4个州(市)疣粒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杂交水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云南省疣粒野生稻的自然生存现状,为进一步制定野生稻资源保护政策提供依据,2021-2022年对云南省玉溪市、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等4个州(市)的疣粒野生稻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22年8月,调查的4个州(市)现存疣粒野生稻共有25个点,4个点为新发现.其中,分布范围小于300 m2的分布点占36%,分布范围在300~900 m2的分布点占12%,分布范围在900 m2以上的分布点占52%.根据疣粒野生稻分布的历史资料,本研究调查的州(市)原有11个乡镇共有分布点36个,然而本次实地调查其中的34个分布点,只有21个分布点尚有疣粒野生稻,分布点丧失率为38.24%.本次调查中,部分分布点疣粒野生稻呈现濒危趋势,因此抢救性收集了405份疣粒野生稻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有效地保存了云南疣粒野生稻资源,提高了种质保存的安全性.本次调查发现,造成疣粒野生稻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城镇化建设、开垦种植橡胶树和桉树、除草剂的使用、人为药用以及自然灾害等.针对上述濒危原因,本研究提出建立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和生物技术保护等多层次保存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野生稻保存和保护的安全性.
关键词: 云南 疣粒野生稻 野生稻资源 分布现状 调查 收集 保护


云南省2006—2015年不透水表面时空扩张差异机制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能完整获取的2006—2015年《云南统计年鉴》和清华大学的GAIA数据分析了全省不透水表面时空扩张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全省16个地州市不透水表面虽然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但是存在地域差异、扩张不均衡等问题,其中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和玉溪市扩张较强烈;2)在时间上,全省不透水表面呈现持续加速扩张状态;3)影响全省不透水表面扩张的主要因子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公路里程,且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均有增强作用。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时空特征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云南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