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蒜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培肥和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蒜—水稻轮作模式典型区,以大蒜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无秸秆还田(CK)、秸秆1倍焚烧还田(A1)、秸秆2倍焚烧还田(A2)、秸秆1倍翻压还田(B1)、秸秆2倍翻压还田(B2)、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对土壤培肥和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CK;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都显著高于CK;秸秆还田比CK增产,其中秸秆翻压还田各处理增产显著,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18.84%;秸秆翻压还田培肥效果较好,尤其在拔节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导致其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较高,从而显著增产。


滇西地区小麦地方品种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环节。滇西地区是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最重要的原产地,分布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资源。开展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明确其遗传背景、提高育种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5个SSR分子标记对186份来源于滇西地区的小麦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07个,平均为6.26个。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共计为36.1077,平均为0.5555。基因多样性指数总计为37.5473,平均为0.577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总计为34.9924,平均为0.5383,变幅为0.1465~0.8356之间,多态性达到高度水平(PIC≥0.5)。A、B、D亚基因组中,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B> A> D;7个同源群中,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变幅为0.5202~0.6508,最高为第四同源群,最低为第七同源群。聚类分析表明共分为2大类群,其中5份材料为第Ⅰ类群,主要为四倍体材料;181份材料为第Ⅱ类群,全部为六倍体材料。第Ⅱ类群中的铁壳麦单独聚为一类,其他地方材料大致可按临沧、保山、大理等相同地理来源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滇西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未来小麦育种改良的宝贵基因库。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普洱熟茶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延缓衰老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和探究的热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普洱熟茶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延缓小鼠衰老,但小鼠体内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不明.本研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对照小鼠、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及普洱熟茶干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的脑组织和血清,探究普洱熟茶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筛选普洱熟茶对衰老小鼠作用的差异代谢物并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普洱熟茶能改善衰老小鼠的学习行为能力,调节衰老小鼠脑组织中26 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VB6代谢、组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通路,其中甘油磷脂代谢和组氨酸代谢通路最为显著;血清中共有11 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VB6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其中VB6代谢通路最为显著.给予普洱熟茶的衰老小鼠体内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20:5/20:4)、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lamine,PE)(22:2/14:0)、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20:5/18:1)、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ysoPC)(18:2)等,组氨酸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肌肽,VB6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5'-磷酸吡哆醛丰度显著升高,表明普洱熟茶可能通过调节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发挥抗衰老作用.
关键词: 普洱熟茶 D-半乳糖 脑组织 血清 非靶向代谢组学 衰老


疏果和修剪放梢对柑橘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改善云南沃柑的栽培管理水平和探索轻简化、高效化提升果实品质的疏果和修剪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定植的中晚熟品种沃柑为试材,于果实膨大期进行疏果和修剪放梢处理.处理1(对照)为整株树不疏果,不放秋梢,结果4个以上,无新梢抽发;处理2为疏果,放秋梢,结果4个及以下,有新梢抽发;处理 3 为果实全部疏除,放秋梢,有新梢抽发.除进行不同的疏果、放梢处理外其他方面的管理均一致,测定沃柑叶片、茎、果实的矿质元素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果实的纵横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疏果和修剪放梢处理后,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果实的横、纵径增长加快,而采收果实的横纵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对照无异,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叶片和果实中的GA3、JA、SA激素含量增加.全疏果时,叶片叶绿素含量最低,并且叶片中内源激素的含量最高.各部位中N、Ca、Fe、Mn和Zn含量由高到低总体依次为叶、茎、果.修剪和疏果放梢处理的叶和茎中P、K元素含量以及果实中Fe、M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结论]疏果和修剪放梢显著加速了沃柑果实的生长,促进了植株中矿质元素和内源激素的积累.


基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兰花环斑病毒方法的建立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兰花环斑病毒(cymbidium ringspot virus, CymRSV)是一类重要的检疫性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能定量分析CymRSV携带情况的高效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比对5个CymRSV CP基因序列,利用高度保守区设计3对引物探针并优化筛选后,获得145 bp的靶标序列及对应的最优引物及探针组合。以该靶标序列为模板构建阳性重组质粒,建立标准曲线,并探究其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应用效果。【结果】建立的CymRSV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法对阳性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出限可达1 copy,最低稳定检出限达5 copies/μL,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灵敏度的10~3-10~4倍;标准曲线y=-3.332x+40.371显示,Ct值与拷贝数的对数线性关系良好,扩增效率为99.6%,相关系数R2为0.999;与其他5种常见病毒反应均无扩增曲线,检测特异性强;批组内与批组间重复性试验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6%,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利用该方法对4类不同种属的20个兰花样品进行检测,阳性对照在Ct为23.31出现扩增曲线,阴性对照及样品未出现扩增曲线。【结论】基于Taq Man探针的CymRS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成功创建,可为开展兰花CymRSV病毒的精准检测与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兰花环斑病毒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兰花


大叶茶树群体种及杂交F1代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茶树大叶群体种及杂交F1代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为大叶茶树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26份大叶茶树群体种及26份杂交F1代材料为试验对象,对其芽叶的12个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材料的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其中,群体种平均变异系数达20.68%,杂交F1代材料平均变异系数为16.8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种66对相关性分析中有32对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6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杂交F1代材料66对相关性分析中有53对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多变量主成分分析表明,群体种的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26份材料表型多样性84.251%的信息,杂交F1代材料的前2个主成分代表了26份材料表型多样性81.964%的信息;聚类分析显示,52份材料被分为了两大类群,第1类群分为2个亚类,聚集了群体种和杂交F1代的材料;第2类群分为2个亚类,聚集的均为群体种材料。52份大叶茶树群体种及杂交F1代材料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大,相较于群体种,杂交F1代的遗传特征较稳定。


白芸豆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膜分离纯化研究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芸豆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进行蛋白质(α-AI粗提液)的提取及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超声功率150 W、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温度55℃,该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可达65.93%。在此基础上,将α-AI粗提液进行有机膜分离纯化,得到5种不同分子质量组分Z1(>300 ku)、Z2(100~300 ku)、Z3(50~100 ku)、Z4(10~50 ku)和Z5(<10 ku),对不同组分的蛋白质含量、质量比例、提取率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高低依次是Z4>Z3>Z2>Z1>Z5,对应组分的质量比例分别为20.98%、17.73%、10.64%、7.12%和43.5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α-淀粉酶抑制率与浓度呈线性正相关,α-淀粉酶抑制活性高低依次是Z4>Z3>粗提液>Z5>Z2>Z1,对应组分的半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0.57、1.35、2.21、3.44、4.31 mg/mL和6.09 mg/mL。其中:Z4组分的提取率可达5.48%,IC50仅为0.57 mg/mL,具有较高的提取率和较强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达到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说明超声波联合膜分离是一种较佳的α-AI生产方法。


萝卜胞质雄性不育(Ogura CMS)芥菜材料的创制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萝卜胞质雄性不育芥菜,利用远缘杂交将芥菜的B基因组导入白菜,通过连续回交法结合胚挽救技术,创制出保留白菜雄性不育基因的芥菜。用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白菜CCR17001与可育叶用芥菜JC17000杂交,并以叶用芥菜为轮回亲本连续进行5代回交,获得萝卜胞质雄性不育芥菜材料,对其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材料植株形态与轮回亲本相似,蜜腺发育良好,雄蕊高度退化成花瓣,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为100%,且不育性稳定,有正常结籽能力,可作为芥菜优势育种的可靠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