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小粒咖啡害虫及其天敌种类
《中国植保导刊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2019-2022年在云南省普洱、大理(宾川县)、保山、德宏、临沧、怒江州6个咖啡主产区开展小粒咖啡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和发生程度的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10目63科109种,其中57种为国内为害小粒咖啡新记录种,为害较为严重的主要害虫有咖啡盔蜡蚧(Saissetia coffeae)、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lor)、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咖啡绿 蚧(Coccus viridis)、茶茸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和革衣云南蝗(Yunnanites coriacea)共计11种;发现天敌昆虫8目22科48种,小红瓢虫(Rodolia Pumil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绒茧蜂(A panteles sp.)、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4 种为优势天敌种类.


滇龙胆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与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表型多样性并建立优良种源综合评价方法。采集分布于云南的477株个体19个性状数据,结合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偏最小二乘等方法,开展滇龙胆种质资源评价。结果显示477株滇龙胆根、茎、叶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1.59~2.06;各性状中根粗(H’=2.00)、茎粗(H’=2.00)、根质比(H’=2.02)和根含水量(H’=2.06)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地上部分干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H’=1.59)。不同地理来源的滇龙胆植株性状差异较大(P<0.05),分布于滇南的滇龙胆根部产量性状数值显著高于其他分布区的植株(P<0.05)。综合得分D值计算显示,477株滇龙胆D值变化范围:0.50~2.45,采自滇西、滇西北(D=1.17±0.03)及滇南(D=1.19±0.37)的植株综合评分较高,滇中(D=1.00±0.30)和滇东南(D=1.00±0.32)样品综合评分较低;云县居群植株综合评分高(D=1.24±0.14),且居群内个体间性状差异小(CV=11.02%),属最优种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根鲜重、根干重、全草干重、分枝数、根数、地上部分干重、茎粗及叶长是区分优劣种源的关键性状(VIP>1.00);土壤属性、生长期降水、最干季平均气温等环境因子则与滇龙胆高产性状的形成紧密相关(VIP>1.00);土壤沙土含量过高、粘土含量过低,干旱高温可能促使根鲜重、干重和根数数值呈降低趋势;4月、5月及11月降水增加则对根部性状提高有积极作用。


云南双江4个山头晒青茶品质比较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云南双江4个山头(冰岛、小户赛、坝糯、荒山)春、夏、秋季晒青茶品质特征差异.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儿茶素含量,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咖啡碱含量等,并结合感官评价对4个山头茶叶品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个山头同一季节、同一山头不同季节茶叶品质差异显著.冰岛三季的总儿茶素含量整体较高,其中春茶儿茶素总量最高,为21.39 mg/g.荒山秋茶儿茶素总量含量最低,为16.00 mg/g.冰岛三季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整体都处于较高水平,均值分别为44.97%、29.45%、3.57%和3.88%.内含成分差异使得不同的山头茶感官品质明显不同,冰岛的晒青茶甜醇回甘;小户赛的晒青茶浓强回甘;坝糯的晒青茶浓厚强烈,微涩;荒山的晒青茶醇厚,微涩.结论 冰岛是制作晒青茶的优质产区.除冰岛整体表现优异外,其余3个山头的样品表现也较为优异,说明双江县生产的晒青茶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下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变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昆虫取食胁迫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 ECO技术研究了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对云南省2个马铃薯主栽品种(合作88、丽薯6号)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土壤碳源利用的影响,以未受虫害胁迫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提高了衡量根系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96 h),即取食胁迫处理下2个马铃薯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利用的AWCD值均提高,且在取食胁迫第7天达到最大;同时,取食胁迫处理下2个马铃薯品种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对照,且在取食胁迫第7 天达到最高;对其碳源利用的分析表明,在取食胁迫下,2个马铃薯品种的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不同,但2个品种胁迫处理均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另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取食胁迫处理改变了2个马铃薯品种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能提高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 马铃薯 马铃薯块茎蛾 根际微生物 代谢功能 取食胁迫


苦荞FtHCT的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莽草酸/奎宁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CT),探究苦荞HCT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对苦荞果壳发育形成的影响。运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两条苦荞HCT基因,命名为Ft HCT-1、FtHCT-2,对两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不同组织器官及果壳不同时期混合材料进行RT-q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FtHCT-1、FtHCT-2开放阅读框序列长度分别为1 347、1 278 bp,各编码448和42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9.66和46.57 kD,理论等电点为5.72和6.64,均为亲水性蛋白,处在细胞质内,均属于PLNO2481和Trasferase超家族,具有高度同源。两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克隆所得两条HCT基因在苦荞果壳生长发育中特定表达,推断其表达影响苦荞果壳木质素合成,为薄果壳形成的关键基因。


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推动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对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并基于"钻石模型"对云南省蔬菜产业各环节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在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及战略和竞争、机会与政府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持续紧密产业组织化程度、实施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优化产业横纵向延伸发展、创新科技支撑保障体系等方式促进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通过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的一系列对策建议优化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势必能推动云南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实现质的提升.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文山三七品质指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文山三七 4 种品质指标的方法.方法 采用 GB/T 19086-2008《地理标志产品-文山三七》中规定的方法测定文山三七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皂苷的含量,建立标杆数据.采集文山三七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法建立模型.通过优化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变量筛选方法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文山三七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皂苷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c)分别为 0.9891、0.9703、0.9803、0.9462,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867、0.9678、0.9691、0.8122,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 0.1875、0.1405、0.0662、0.6574,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分别为 3.814、3.2300、3.9183、1.7641.结论 本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文山三七中 4 种关键品质指标,为文山三七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三七 近红外光谱技术 偏最小二乘法 水分 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皂苷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60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种质资源是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茶科技原始创新、品种选育和特色新产品研发的物质基础。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对推动茶树种业创新和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悠久的种茶历史与低纬高原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分布有众多的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资源,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和中国茶组植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省份。经过60年的研究,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收集、保存编目、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60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茶树种质资源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