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境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湿度、光周期和寄主植物是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寄主对烟粉虱的子代发育历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湿度、光周期的影响显著(P<0.05)。各因子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温度(F=427.1,P=0.000)>寄主(F=265.8,P=0.000)>湿度(F=28.8,P=0.010)>光周期(F=17.8,P=0.020)。(2)各因子配对分析结果表明:23℃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长于25℃、27℃、29℃,4个温度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甘蓝寄主上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最短;与番茄和一品红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低湿利于缩短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RH 50%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短于其它3个湿度,与RH7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RH 60%、RH 8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短于其它3个光周期,与14∶1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12∶12与10∶14、16∶8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3)当寄主为甘蓝、温度29℃、湿度50%、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最短,此环境因子组合可用于指导室内饲养烟粉虱。


云南栽培与野生巨大口蘑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测量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纯锗伽马能谱仪测量云南栽培与野生巨大口蘑中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26Ra、214Bi、214Pb的活度浓度。结果显示,137Cs、40K、226Ra、214Bi、214Pb活度浓度最高值以干质量计,在2011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小于6.1、821、小于66、140、145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6.7、926、小于50、16、27 Bq/kg;在2012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13、3 323、79、82、85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6.6、1 194、127、31、39 Bq/kg;在2013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11、1 417、92、14、32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7.9、1 139、小于58、19、27 Bq/kg。样品中137Cs活度浓度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及欧洲与日本等受放射性污染地区真菌的活度浓度,40K、226Ra、214Bi、214Pb活度浓度处于正常水平。表明产于云南的巨大口蘑未受到137Cs放射性污染,食用无核辐射安全风险。


间作模式及氮、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15
摘要: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及不同施氮、磷肥用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群体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四种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均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LER大于1,尤其在2∶2间作模式下,其LER为1.40,间作体系总产量及总净产值最高,间作优势最显著。在不同氮、磷肥水平下,玉米花生2∶2间作模式的LER为1.49~2.53,尤其在低氮、高磷水平下间作优势最高。在2∶2间作模式下,不同施氮、磷水平各花生品种产量间均无显著差异,而玉米产量及间作体系总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本试验范围内,间作产量优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大幅度减少,施磷水平处于高水平(180kg/hm2)时,间作体系总产量最高。说明玉米花生间作选用2∶2模式,减量施氮,增施磷肥,并选用适宜的耐荫花生品种,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


云南昭通苹果银叶病的调查与田间防治试验
《现代园艺 》 2015
摘要:云南昭通是我国西南主要苹果产区,由于老果园改造,修枝整形,造成树体出现伤口,银叶病发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在云南昭通初步调查2个品种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银叶病在2个品种之间的发病率有明细差别,红富士的要高于2001富士的发病率。在苹果生长季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苹果银叶病在4月和9月发病率比6月的高,说明银叶病在春秋季节发病率较为严重。在4月上旬用树体打孔法注入营养液与多菌灵,同时树体打孔注入大蒜,9月下旬调查银叶病恢复情况,发现其发病率从5.2%降到2%,说明树体打孔注药法治理苹果银叶病有明显效果。


桑树新品种云桑3号的选育与性状特点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云南蚕区发生较严重的桑树病害,选育对桑褐斑病抵抗能力强、桑叶产量高、叶质优的桑树新品种对稳定云南蚕区的蚕桑生产有重要意义。1990年以丰产、优质和对桑褐斑病有较强抵抗力的桑树品种资源作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选择出目标性状优良的组合女桑×云桑798,进一步从该杂交组合中选拔出叶面积大、叶肉厚、节间密、发芽率高、生长势强、对桑褐斑病有较强抵抗力的桑树优良单株进行嫁接扩繁及定向培育,经小区栽植试验、区域适应性试验和叶质的养蚕鉴定试验,2013年正式定名为云桑3号。目前该品种在云南省主要蚕区栽植面积已超过2 000 hm~2,其主要特点是:叶质优良,养蚕成绩好,产叶量超过对照桑品种农桑14号4.9%、湖桑32号26.5%;相同栽培环境及病害发生条件下对桑褐斑病的抵抗能力和耐干旱能力均超过对照桑品种。新品种适合在云南省海拔500~2 000 m的桑园栽植。
关键词: 桑树品种 云桑3号 杂交 单株选拔 抗病能力 桑叶产量 桑叶品质


金银花尺蠖及棉铃虫的一种病原真菌鉴定
《中国现代中药 》 2015
摘要:目的:明确金银花上的棉铃虫、金银花尺蠖2种害虫的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为寻找对药材鳞翅目害虫有高毒力的病原真菌提供材料。方法:通过分生孢子分离、培养,从受真菌侵染死亡的金银花鳞翅目害虫体表分离获得昆虫病原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12份受真菌感染死亡的幼虫体表分离到12株形态特征一致的真菌,依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将其鉴定为莱氏野村菌Nomurea rileyi。结论:莱氏野村菌为金银花尺蠖及棉铃虫两种金银花鳞翅目害虫的一种病原真菌,因其能够在某些鳞翅目害虫间形成流行病,对防治药材害虫具有应用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