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滇北球花报春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学观察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 2015
摘要: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滇北球花报春为材料,结合外部形态观察,以茎尖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其花芽分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滇北球花报春的花芽分化始于5月底,经过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序原基和小花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分化期、花序形成期5个时期。滇北球花报春植株的外部形态变化与其花芽分化紧密结合,其中心叶片的莲座化程度与其花芽分化进程紧密相关。


抗根肿病大白菜新品种CCR11242的选育
《山东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以日本白菜品种"绿半白"和韩国抗根肿病品种"白菜王"为试材,通过小孢子培养获得DH自交不亲和系,经5代回交获得BC5代抗根肿病萝卜胞质不育系CCR11239,DH系经6代自交育成CCR11239的保持系CCR11240。以韩国品种"白菜王"与鲁春白1号(83-1)杂交,经5代自交获得自交亲合系CCR11241,经CCR11240×CCR11241,获得新品种CCR11242。该品种经品比试验、省区试和生产示范,每666.7m2平均产量4 065 kg,比对照品种鲁春白1号(83-1)增产142%,病情指数(5.63)比对照降低88.13,表现高抗(HR)。2012年通过新品种登记。


不同椰糠配比基质对香石竹扦插育苗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研究椰糠代替草炭作为香石竹种苗扦插基质的可能性。[方法]以珍珠岩、椰糠为主要基质,通过设置不同配比对香石竹‘马斯特’(R3)、‘珍珠粉’(D24)2个品种进行扦插试验,统计成苗率。[结果]‘马斯特’(R3)采用椰糠和珍珠岩比例为5∶3或5∶7,成苗率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其稀根率亦显著低于对照,具备替代草炭混合基质的可能性;‘珍珠粉’(D24)采用椰糠和珍珠岩比例为5∶5(1∶1)的混合基质扦插,成苗率高于对照,且稀根率亦显著低于对照,可替代草炭混合基质在‘珍珠粉’扦插育苗中使用。[结论]香石竹育苗过程中在基质中合理添加椰糠比例能够提高相应品种成苗率,同时摆脱无土扦插过程中对草炭的依赖。


外源磷素对药用植物三七吸收砷的微区及形态分布特征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其生长环境受地域、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仅云南省文山州三七产量高、品质好。但由于矿业开采、工业生产等因素使得土壤砷的背景值超标,逐渐威胁三七的正常生长及其产品质量。因此,如何降低三七砷污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磷与砷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利用磷与砷在土壤中的拮抗效应,达到控制土壤砷危害的效果。本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方法(SRXRF)和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技术(HPLC-HG-AFS)相结合对参试三七植株进行分析测定,从细胞微区组织层面揭示药用植物三七在外源磷素作用下吸收As和P的相对含量分布规律和三七植株各部位的砷形态及含量特征,以及各部位的生物转运系数及富集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磷和砷在三七主根部的相对含量荧光分析中保持分布规律一致的特性,说明三七根部吸收磷和砷的点位相同;添加外源磷素处理可以有效降低三七各部位三价砷和五价砷的含量,最大降幅达50%,同时可以降低根部对砷的吸收富集系数;试验中仅添加五价砷元素,但在三七植株各部位均检出三价砷,说明三七体内存在着砷还原机制;其中茎部的三价砷的含量均高于五价砷,推测茎是三七体内砷还原反应的主要场所。


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对云南春马铃薯适应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云南冬春干旱给旱区农作物带来的农业损失,在云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曲靖市开展了免耕覆盖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处理:翻耕种植(CK)、翻耕地膜覆盖(处理2)、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处理3)、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宽行地膜覆盖(处理4)、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套种玉米(处理5),分析不同处理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土壤储水量、马铃薯出苗率、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要生育期覆盖栽培模式的耕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储水量都高于CK;覆盖栽培模式的马铃薯出苗率均显著高于CK,处理4的马铃薯出苗率最高,为96.7%。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株高与CK及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差异显著;处理3、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CK及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处理3和处理4马铃薯商品率显著高于CK,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商品率与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差异显著;单株结薯数未达到显著水平。马铃薯增产顺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5,其中处理4增产率最高为71.10%。从经济效益来看,5种处理中马铃薯收益最好的是处理4,净收益为12425.07元hm-2,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净收益为765.04元hm-2,处理1净收益最低,亏损5941.24元hm-2。综合考虑,马铃薯免耕+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模式对提高土壤含水率(5.67%)、增加土壤储水量(4.09 m3hm-2)、缓解季节性干旱效果最好,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宽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和增效效果最好。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云桑2号和云果1号桑树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在温室环境中进行2个桑树品种的绿枝扦插试验,扦插基质为河沙,生根剂为萘乙酸(NAA),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研究萘乙酸对2个桑树品种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桑树品种的生根难易程度极为明显,云果1号属于易生根类型,云桑2号属于较难生根类型。促进2个品种扦插生根的最适宜生根剂浓度也不同,其中云桑2号的最适宜浓度为1 000 mg/L,生根率为100%,株平均生根数22.10条,云果1号的最适宜浓度为500 mg/L,生根率为100%,株平均生根数63.88条;其次,生根剂浓度越高也越容易引起腐烂。如云果2号在生根剂为2 000 mg/L的浓度下腐烂率为84%,而在500 mg/L的浓度下腐烂率仅为6%。


不同灌水量对膜下滴灌冬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设置1350 m3·hm~(-2)、1650 m3·hm~(-2)、1950 m3·hm~(-2)、2250 m3·hm~(-2)4个灌水量和1个常规沟灌为对照,研究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发育快,株高、单株茎叶鲜重、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鲜重高于常规沟灌,膜下滴灌较沟灌增产6 416.08 kg·hm~(-2),增产21.29%,水分利用率高79.5 kg·hm~(-2)·mm-1。膜下滴灌下不同灌水量马铃薯水分利用率随灌水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产量和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滴灌1950 m3·hm~(-2)的产量最高,为39 732.0 kg·hm~(-2),当灌水量增加到2250 m3·hm~(-2)时,产量较滴灌1950 m3·hm~(-2)处理的下降6 624.5 kg·hm~(-2),下降16.67%。从产量提高和节水方面考虑,在生育期间有效降雨量在70 mm左右时,灌水量在1650~1950 m3·hm~(-2)较为适宜。


植物生长营养液对干旱期及复水后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及复水后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及根系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及复水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营养液均能提高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与CK相比,叶片游离脯氨酸增加了8.05%~21.35%,根系游离脯氨酸增加了4.04%~18.37%;叶片可溶性糖增加了12.93%~20.12%,根系可溶性糖增加了10.76%~28.36%;叶片可溶性蛋白增加了6.22%~14.12%,根系可溶性蛋白增加了1.17%~6.54%,马铃薯产量增加了3.19%~7.55%。水分胁迫下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大于正常供水,且显著提高重度水分胁迫下马铃薯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