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越橘在云南丽江的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丽江高海拔区域生态气候条件下栽培的越橘优良品种,于2010—2013年在云南省丽江市海拔2400 m的区域进行了12个越橘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灿烂’、‘蓝丰’、‘布里吉塔’、‘北陆’4个品种适合在丽江市海拔2400 m的区域栽培,其中‘灿烂’可作为加工品种,‘蓝丰’和‘北陆’可作为鲜食品种,‘布里吉塔’既可鲜食又可用于加工,其余品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关键词: 越橘 引种 栽培试验 丽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诱导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家蚕抗菌肽基因对病毒感染的中肠免疫应答模式,为揭示昆虫抗病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给家蚕的方式进行诱导,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后家蚕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Bm NPV诱导下8类已知家蚕抗菌肽主基因(cecropin D、moricin、gloverin2、defension B、attacin1、enbocin2、lysozyme和lebocin3)在肠道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在喂食Bm NPV处理3 h时,家蚕中肠组织中呈上调表达的抗菌肽基因仅有moricin基因;处理6 h时,cecropin D、gloverin2、moricin基因转录水平均呈明显的上调趋势,尤其以gloverin2基因的诱导活性相对最高,是对照组gloverin2基因的9.22倍;而在处理12和24 h时检测,发现8类已知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量均小于1.0,呈下调趋势。【结论】Bm NPV侵染家蚕后gloverin2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可能是gloverin2基因作为主要功能基因在病毒侵染早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抗菌肽基因 诱导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翘鳞肉齿菌子实体内生菌多样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L.ex Fr.)Karst.]子实体内生菌的多样性,以西藏、吉林的新鲜野生翘鳞肉齿菌子实体为材料,采用可培养方法分离并鉴定其中的内生细菌与真菌.共从中分离出52株细菌、26株真菌.鉴定结果显示,所有内生细菌分别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占96.2%,处绝对优势.其中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最多,占40.4%,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次之,占23.1%.26株真菌共分为14个属,Phaeomoniella最多,占26.9%,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其次,占11.5%.从菌柄及菌盖中分离的细菌、真菌种类及数量均有差异.本研究分离的这些菌株具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可为筛选具有特殊功效的菌株提供新的材料来源,同时也可为探索外生菌根菌与共生植物之间的物质交换与菌根合成打下基础.图2表1参30

关键词: 翘鳞肉齿菌 虎掌菌 子实体 内生菌 多样性 外生菌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区主产水稻和野生稻渗入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生产中栽培的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抗病能力,本文采用中国标准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C4~C9,对近年来云南省培育的水稻主栽品种和省区试材102份以及300份野生稻渗入系进行抗病性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参鉴的402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得到271份材料对小种HEN11表现出抗性,159份材料对小种SCYC-6表现出抗性,249份材料对小种YN7表现出抗性,270份材料对小种YN11表现出抗性,35份材料对FUJ表现出抗性,111份材料对YN24表现出抗性;其中7份地方品种、12份野生稻材料对云南的优势小种都表现抗性。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 抗病品种 野生稻渗入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蚕环境泥土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CR检测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是家蚕病毒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为了更好的防控此病,以泥土作为环境因子代表,探讨了用PCR方法检测环境中病原Bm NPV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以Bm NPV保守基因polyhedrin为靶标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能够成功检测到泥土中Bm NPV;对泥土中另外3种昆虫的NPV进行PCR检测,未发现特异性扩增,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能检测环境泥土中Bm NPV多角体的个数为8.3×105个,灵敏度是镜检的100倍。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环境检测 泥土 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母蛾经高温干燥处理不同时间对体内家蚕微孢子虫的灭活效果

蚕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母蛾抽样检查是家蚕微粒子病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母蛾检疫前高温干燥灭活可能存在的家蚕微孢子虫的有效处理时间,以被家蚕微孢子虫感染的母蛾为材料,在高温(71℃)条件下分别处理1、2、3、4、5和6 h后,分离母蛾体内的家蚕微孢子虫进行添毒试验,检查其灭活情况。结果表明,高温处理3 h以上的母蛾体内分离的家蚕微孢子虫给3龄、4龄健康起蚕添食后,蚕体未出现感染症状,证明添食的微孢子虫已经失去致病活性。据此建议在蚕种生产的母蛾检疫过程中,须在71℃高温条件下对母蛾处理3 h以上,以避免因抽样母蛾体内的微孢子虫扩散造成的二次环境污染。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母蛾检查 高温干燥 致病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木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以MS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6-BA、NAA、ZT和蔗糖进行辣木丛生芽增殖诱导;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以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质量浓度的IBA、NAA进行辣木组培苗不定根诱导。结果表明,MS+蔗糖30 g/L+6-BA 1 mg/L+NAA 0.2 mg/L+琼脂7 g/L为辣木诱导丛生芽较佳的启动培养基,丛生芽诱导率可达100%;MS+蔗糖30g/L+ZT 0.5 mg/L+6-BA 0.5 mg/L+NAA 0.1 mg/L+琼脂7 g/L,为辣木丛生芽增殖较佳的培养基,增殖系数为6.17;1/2MS+IBA 0.2 mg/L+NAA0.1 mg/L,为辣木丛生芽生根较佳的培养基,不定根诱导率可达100%。

关键词: 辣木 丛生芽 组织培养 正交实验 方差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褐条病发生危害特点与防控对策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阐述了甘蔗褐条病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发病原因,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

关键词: 甘蔗褐条病 危害特点 发病原因 防控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越南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现状及发展建议

山东农业科学 2015

摘要:茶树在越南的种植已经有3 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越南茶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本文综述了越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新品种选育概况及技术、良种繁育与推广,提出了越南茶树良种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越南 茶树良种 选育繁殖 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鲜枣中氟虫腈及代谢物

分析测试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低温液液萃取技术,对鲜枣中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进行提取和净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鲜枣样品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25℃低温液液萃取后,直接进样分析,采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02~1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5~0.02μg/kg,在不同加标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8.5%~9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6.9%。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适用于鲜枣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低温液液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鲜枣 氟虫腈及其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