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DNA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DNA分子标记在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资源保存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的标记及克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研究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稻瘟病菌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频率和分布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经公布的稻瘟病菌基因组测序结果 ,对该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中的微卫星 (SSR)的类型、大小及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已经公布的 37.89Mb的基因组序列中 ,共有 16 398个由 1~ 6个核苷酸为基序的SSR序列 (匹配值为80 % ) ,其总长度占整个基因组碱基数的 0 .87% ,平均 2 .31kb碱基中就分布有 1个大于 15bp的SSR。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单碱基重复 ,达到 4 392个 ,其次为三碱基重复序列 (35 86个 ) ,五碱基重复序列 (344 2个 ) ,这 3种SSR总数达 114 2 0个 ,占SSR的 6 9.7%。数量最少的是二碱基重复序列 ,只有 6 80个。在整个基因组中的主要基序有A ,AG ,AC ,ACG ,AGC ,AAG ,GGC ,ACCT ,ATCC ,AAAG ,AAAAG ,AAAAT ,AAAAC ,AAAAAG ,AAAAAT和AACTAG。有的基序类型则完全没有出现。对不同超级连锁群的分析结果表明 ,各连锁群之间的SSR分布有一定差异 ,但总体上仍是较为均衡的。这些结果为稻瘟病菌的基因标记、群体结构研究、非编码区DNA序列的结构及功能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基因组 微卫星序列 频率 分布 遗传标记


情人草组培苗无糖培养应用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情人草(LIMONIUM BELT LAARD)增殖苗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常规有糖培养和无糖培养条件下生根状况.与传统的培养方法比较,无糖培养效果好,培养基质为蛭石时,植株生根快,健壮且根系发达,生根率达100%.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 16个地州和 5个稻作区为单位 ,对 4 7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冷性鉴定及其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1)低温条件下花药长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0 .5 88 ) ,温室条件下两者关系不大 (0 .0 80 )。(2 )低温条件下不同稻作区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 ,滇西北高寒粳稻区的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最强 ,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最弱。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 ,结实率接近或超过 70 %。因此 ,耐冷育种目标和品种因稻区而异。 (3)低温条件下不同地州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十分明显 ,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 ,结实率均大于 6 5 %。根据稻种核心种质的结实率降低率及其地州间的自然气候差异 ,可将 16个地州划分为重冷害区、冷害区和轻冷害区。 (4)不同稻作区或不同地州间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的差异 ,进一步揭示了由海拔和纬度差异引起的温度变化不仅是籼粳分化的主导因子 ,也是造成籼粳两个亚种六大生态群之间差异和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大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耐冷基因形成的关键因素 ,孕穗期耐冷性是云南地方稻种与地州或稻作区低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核心种质 耐冷性 孕穗期 稻作区 地理分布


秸秆和氮肥配合施用对高肥力土壤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肥力植烟土壤上研究施用小麦秸秆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 30kg/hm2 及 6 0kg/hm2 时 ,加秸秆处理比不加秸秆处理分别增产烟叶 12 .2 %和 13.9% ,增加净收益 4 7.6 5 %和 39.2 5 %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氮水平下 ,加秸秆处理比不加秸秆处理增加烟株茎围和可采收叶片数 ,降低烟株炭疽病及赤星病发生率 ,还可提高下、中、上部烟叶中总糖含量 ,降低烟碱、总氮及蛋白质含量 ,并使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和刺激性等指标优于不加秸秆处理 ,使评吸总分值高于不加秸秆处理 0 .5~2 .5分 ,高于对照处理 4 .8~ 8.5分。综合各项分析结果认为施用秸秆并配施适量化肥是一项调控高肥力植烟土壤氮素过剩的有效措施。


云南高油玉米产业化前景
《玉米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油玉米是人工创造的高附加值油饲或油粮兼用作物,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国内外高油玉米的发展概况及云南省高油玉米的选育进程。指出了云南省在开发高油玉米产业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香石竹尖孢镰刀菌PCR检测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PCR)技术检测香石竹尖孢镰刀菌纯培养和香石竹样品,并用分离培养技术加以验证。结果表明,PCR能特异地检测出所有16个香石竹尖孢镰刀菌菌株,并证实了昆明地区的香石竹尖孢镰刀菌为2号生理小种。PCR与分离培养技术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总体上PCR检测阳性率稍高于分离培养检测的发病率。PCR能检测出接种7d后香石竹病原菌,而观察病症需20d。该项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香石竹种苗的检测和病害流行学研究。


马铃薯块茎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研究了mira等10个马铃薯品种的22个杂交组合无性一代的薯形、皮色、肉色、块茎产量等8个块茎性状的群体遗传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单个块茎重的父本遗传力达56.7%,淀粉含量的母本遗传力和亲本间非加性效应分别达40.5%,44.9%,皮色、块茎产量和结薯数的非加性效应分别达69.1%,82.8%,88.8%;肉色、块茎外观和薯形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为42.2%~57.8%,相差不大。两个亲本(至少有一个)一般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后代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而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一般配合力都很低的杂交组合。根据一般配合力选择亲本配制大量杂交组合,并从中筛选优良单株和优良杂交实生籽组合的方法,是马铃薯遗传育种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