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玉米(模糊匹配)
154条记录
奥玉005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耕作与栽培 2016

摘要: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杂交玉米奥玉005在安顺市西秀区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效应大小排列为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说明密度对奥玉005的影响较大;最佳组合为密度3300株/667m~2,施尿素40kg/667m~2,施磷肥50kg/667m~2,施钾肥20kg/667m~2

关键词: 玉米 奥玉005 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通过梳理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作物抗旱机理出发,归纳了不同鉴定时期、鉴定技术方法、评判指标、抗旱级别划分的异同,从中分析了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资源的发掘利用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抗旱性鉴定 方法与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个玉米杂交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20%的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对1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萌发期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在PEG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降低,胚根、胚芽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活力指数降低。鉴定玉米萌芽期抗旱性以萌发抗旱指数为主,结合其他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胚根长、相对胚芽长、萌发抗旱指数和胁迫指数为依据,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4个玉米杂交种抗旱性顺序依次是家佳荣2号>12正组48×1>云瑞88>12正组47×1>路单8号>北玉16>会单4号>海禾2号>迪卡2号>12正组535×534>12正组536×534>珍禾2号>12正组238×141>12元江2号。

关键词: 玉米 PEG胁迫 抗旱性 种子 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对云南旱地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控释尿素对云南旱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云南省玉米主产旱区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用氮肥为对照(CK),研究单独施用100%,75%,50%控释尿素(CU)和普通尿素(U),普通尿素分批施用,以及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共同施用对玉米产量、农艺性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收获期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有差异,2年试验中均以CK玉米的农艺性状最差;2011年单独施用100%控释尿素处理(CU100%)和40%普通尿素+60%控释尿素作基肥共同施用处理(U40%+CU60%)玉米的农艺性状较优,2012年单独施用100%控释尿素(CU100%)和75%控释尿素处理(CU75%)以及U40%+CU60%处理玉米的农艺性状较优。2011年,CU10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CK产量最低;2012年,CU75%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其次为CU100%和U40%+CU60%处理,CK产量最低。当氮肥用量相同时,所有C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高于U处理。一次性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22.2%~33.5%,一次性施用控释尿素的氮肥利用率为32.7%~46.5%,高于一次性施用普通尿素处理。当氮肥用量相同时,所有CU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U处理。一次性施用U的处理中,氮肥农学利用率为3.1~8.6kg/kg;一次性施用CU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为7.7~12.7kg/kg,均高于一次性施用U的处理。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共同施用处理的玉米产量、农艺性状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分批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低于控释尿素处理或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共同施用的处理。【结论】云南旱区玉米种植中,施用比常规施肥氮用量少的控释肥可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在研究地内,氮用量为105.0~157.5kg/hm2的控释尿素处理较佳。

关键词: 玉米 控释尿素 氮素利用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28个玉米杂交组合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对云南省农科院选育的26个玉米杂交组合及2个自育并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玉米品种的14个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对方差分析显著的10个指标性状与各主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而构建出参试杂交组合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对参试组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出7个较优组合,和传统鉴定评价结果相似,为玉米杂交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组合 主成分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籽粒灌浆期田间性状相关性分析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5

摘要:通过分析比较玉米授粉后相关的几个田间灌浆性状(鲜穗重、穗粗、穗轴重、百粒鲜重、百粒干重、籽粒含水量、籽粒深度、灌浆速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收获期的推测可以通过授粉天数的长短来进行推测,同时如果没有记载到授粉天数还可以用穗粗的多少进行推断;灌浆速度与授粉后天数无显著影响,但与其他性状均为显著关系,说明在需要进行灌浆速度特性的品种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性状。优先考虑相关系数比较大的几个性状,如正相关的百粒鲜重、穗粗、鲜穗重。

关键词: 玉米 籽粒灌浆 田间性状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室磷添加下菌根对滇池流域红壤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磷矿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间作或菌根技术强化作物对土壤磷(P)的利用及增产增收的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处理[不添加磷(P0)、添加有机磷(OP50)、添加无机磷(IOP50)]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的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最短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OP50处理下,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明显高于NM处理;接种GM处理的玉米根系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高于NM处理,且根系生物量以间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接种GM条件下,P0、IOP50、OP50处理下的间作植株生物量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45.98%、111.33%、33.56%。单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及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植物根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磷添加与否,间作?GM组合条件下的玉米地上部磷吸收量均显著较高,其中IOP50处理下的地上部磷吸收量显著高于OP50处理。间作?GM组合条件下,IOP50处理玉米根系的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OP50处理。可见,接种GM、分室磷添加和间作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综合菌根侵染、生物量及磷含量与吸收量、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对玉米地上部的促生作用最好,玉米磷素吸收最多,可望有效强化滇池流域红壤坡耕地磷素的利用。

关键词: 滇池流域 红壤 玉米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磷添加 磷吸收利用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主栽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8个主栽玉米品种(甜糯888、云糯6号、云瑞999、云瑞6号、云瑞47、云瑞88、云优105、云甜玉2号)为试验材料,人工控水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在玉米植株的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测定8个品种的株高、叶面积、根冠比、SOD、POD和MDA等与抗旱性有关的14个表型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抗旱系数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对各指标性状进行了干旱胁迫下的抗性评价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相同指标性状评价不同玉米品种抗旱性存在明显差异,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抗旱性强、中和不抗旱3类,其中云瑞47、云优105、云甜玉2号3个品种具有较强抗旱能力,云瑞6号、云瑞88和云瑞999具有中等抗旱能力,而甜糯888、云糯6号抗旱性差;干旱胁迫下,玉米苗期各形态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综合D值均可作为鉴定品种抗旱性的依据;干旱胁迫至开花期,只有株高、叶面积、SOD和Pro与抗旱系数间为极显著相关;干旱胁迫至灌浆期,只有地上部鲜重、株高和MDA与抗旱系数间为极显著相关。无论在苗期、开花期或灌浆期,综合D值可作为鉴定品种抗旱性的指标,单一指标均不能准确判定某品种的抗旱性。

关键词: 玉米 主栽品种 综合评价 干旱胁迫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花椰菜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长江蔬菜 2015

摘要: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番茄、花椰菜植株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0.025、0.050、0.075、0.100 g/m L 4个浓度梯度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椰菜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玉米化感效应最强,水浸提液浓度越大,化感效应越强;番茄、花椰菜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玉米根长、芽长的抑制率明显不同,花椰菜植株水浸提液抑制率最强,番茄植株水浸提液抑制率次之,番茄根际土壤水浸提液抑制率最弱,花椰菜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玉米根长、芽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番茄 花椰菜 玉米 水浸提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条件下不同组配钝化剂对玉米(Zea mays)吸收Cd、As和Pb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4种钝化材料(硅藻土、生物炭、沸石粉和石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配施处理对玉米(Zea mays)籽粒吸收Cd、As和Pb与土壤有效态Cd、As和Pb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钝化修复效果最佳的组配钝化剂。结果表明,(1)施用钝化剂均能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增加植株株高、叶面积、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质量,显著提高玉米产量。(2)不同处理均能明显降低土壤Cd、As和Pb有效态含量。其中,BLD处理对土壤有效态Cd降低效果最明显,YR+BLZ处理次之,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效态Cd分别降低71.00%和67.85%;BDZ处理对土壤有效态As含量降低效果最明显,其次为BLD处理,较对照分别降低65.63%和59.73%;YR+BLD处理对土壤有效态Pb含量降低效果最好,BDZ处理次之,有效态Pb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70.64%和69.64%。(3)不同处理对玉米籽粒吸收和积累Cd、As和Pb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导致玉米籽粒Cd含量降低82.63%~89.17%,As含量降低27.58%~49.47%和Pb含量降低9.64%~46.86%。(4)施用钝化剂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 H值,其中BLD、YR+BLD、JD+BLD处理的p H值升高效果最为明显,较对照分别提高1.05、1.04和1.04个单位;施用钝化剂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YR+BDZ和YR+BLD处理有机质含量较高,较对照分别提高54.68%和46.04%,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钝化修复镉砷复合污染的旱地土壤时,低累积玉米品种与组配钝化剂联合使用能够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关键词: 组配钝化剂 重金属 有效性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