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肥种植密度对咖啡幼龄园杂草群落及咖啡生长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肥种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杂草控制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硬皮豆不同种植密度对咖啡幼龄园杂草群落和咖啡生长的影响。绿肥种植5月后,对5种硬皮豆种植密度[S0、S1、S2、S3、S4分别为0、0.5、1.0、1.5、2.0 kg·(667 m2)-1]的杂草群落和咖啡生长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硬皮豆种植密度的增加,优势杂草香附子重要值显著降低,杂草群落及优势杂草香附子的高度、密度、盖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S0。随着硬皮豆种植密度增加,杂草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增加,Simpson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Pielou均匀度指数逐渐增加。硬皮豆种植处理下杂草群落高度、密度、盖度及生物量的响应比均显著低于对照S0,硬皮豆种植显著降低了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响应比,显著提高了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响应比。功能群分类中禾本科的重要值表现为S2和S3处理显著高于对照S0,其余功能群的重要值差异不显著。杂草功能群分类的重要值与群落多样性指数间相关性不显著。硬皮豆种植后咖啡植株的株高、冠幅、地径、叶长、叶宽、一级分枝对数、最长一级分枝长、最长一级分枝节间数及叶片厚度均高于对照S0,其中叶宽差异达显著水平。整体上,硬皮豆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咖啡植株生长,对杂草群落及优势杂草香附子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显著降低了杂草群落优势度,短期内对杂草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无影响。咖啡幼龄园种植硬皮豆建议采用种植密度1.0 kg·(667 m2)-1,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绿肥 种植密度 杂草群落 功能群 咖啡生长 咖啡幼龄园


几种生物杀菌剂对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效及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广西蚕业 》 2024
摘要:为了筛选对桑褐斑病防效好且对家蚕安全的生物农药,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几种生物农药对桑褐斑病菌田间防效和食下毒叶法测定生物农药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生物农药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是250 g/L阿米西达SC、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硅鲨AS、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1%香菇多糖AS、2.3%黄氏多糖AS。7种药剂对家蚕3龄起蚕毒性均为低毒,除了250 g/L阿米西达SC添食会引起家蚕中毒死亡和中毒症状外,其余药剂均无家蚕中毒和死亡现象。结合田间防效和家蚕急性毒性,250 g/L阿米西达SC、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石英AS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的防效较好并具有持续性,在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治中可替代或轮换化学农药。
关键词: 生物农药 杀菌剂 桑褐斑病 田间防效 家蚕 安全性评价


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药物浸种对2种绿肥种子萌发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寻找在干旱胁迫下促进硬皮豆和箭舌豌豆萌发的最佳浸种药物及浓度.以箭舌豌豆和硬皮豆种子为试验材料,浓度 2%、5%和 10%聚乙二醇 600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用壳聚糖、水杨酸、氯化钙和乙烯利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蒸馏水浸种作对照,测量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鲜重、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等指标.结果表明,PEG-6000浓度为 2%时,硬皮豆和箭舌豌豆萌发效果较好;PEG-6000 浓度为 5%和 10%时,硬皮豆和箭舌豌豆种子萌发受抑制.2%PEG-6000 溶液培养下,箭舌豌豆用药物引发后,测量指标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分别在壳聚糖、水杨酸、氯化钙和乙烯利浓度为 50、50、500、700 mg/L时达到最高值;硬皮豆在水杨酸 50、200 mg/L和氯化钙 1 000 mg/L处理无萌发现象;在壳聚糖和乙烯利处理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变化趋势.用隶属函数法对绿肥种子发芽过程的 6 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药物引发可缓解轻微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药物浸种 24 h时,促进硬皮豆和箭舌豌豆种子萌发最佳处理方法分别是 1 400 mg/L的乙烯利溶液和浓度为 50 mg/L的壳聚糖溶液.
关键词: 硬皮豆 箭舌豌豆 聚乙二醇6000 药物浸种 隶属函数法


云南省苹果褐座坚壳菌分布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苹果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的分布及其对5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从云南省6个州(市)15个县(区)苹果种植区采集210份根腐病典型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并利用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析鉴定,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各地区代表菌株对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36株菌株,其中褐座坚壳菌的分离频率为70.76%,其在昆明市富民县、石林县、禄劝县,曲靖市马龙区、麒麟区,昭通市朝阳区、鲁甸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弥勒市,丽江市古城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漾濞县的14个县区均发生危害。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EC50范围分别为5.08~457.69、0.28~6.49、0.12~6.59、0.35~3.51和3.51~140.53 mg/L;频次正态分布敏感性分析发现褐座坚壳菌对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呈现左正偏态,表明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敏感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苹果褐座坚壳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有地域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褐座坚壳菌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存在正相关,出现双抗现象。说明褐座坚壳菌是引起云南苹果种植区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


褪黑素诱导西伯利亚百合的转录组分析及LoERF96基因克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西伯利亚百合萌发阶段的分子调控机制,筛选响应褪黑素、促进百合鳞茎萌发的潜在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e factor,ERF)。【方法】对褪黑素处理下的西伯利亚百合小鳞茎关键时期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筛选响应褪黑素、促进百合鳞茎萌发的ERF潜在基因。对筛选的关键基因LoERF96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小鳞茎4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LoERF96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根据转录组数据筛选得到78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392个,下调表达基因388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差异基因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生物调节、刺激响应、信号、生殖过程等。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代谢途径包括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MAPK信号途径、苯丙烷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光合作用、碳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等。通过同源克隆得到LoERF96基因,该基因序列全长435 bp,编码144个氨基酸,有1个AP2保守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32 ku,理论等电点为4.94,是没有跨膜结构的亲水性蛋白,预测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RT-qPCR表达结果显示:在百合4个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LoERF9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西伯利亚百合中的乙烯响应因子LoERF96受褪黑素诱导表达,这一结果为探究百合AP2/ERF转录因子萌发阶段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 百合 LoERF96 基因克隆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叶锈病不同危害等级下咖啡叶片的光合特征和抗逆性酶比较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小粒咖啡侵染叶锈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对8个叶锈病危害等级下叶片的落叶率(LF)、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参数及4种抗逆性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叶锈病不同危害等级对咖啡叶片生理落叶、光合作用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F随着叶锈病感染面积的增加而增加,SPAD随着叶铸病感染面积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危害等级Ⅲ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危害等级Ⅶ的胞间CO2摩尔分数(Ci)最大。危害等级0的水分利用率(EWU)最高,与危害等级Ⅰ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危害等级Ⅱ~Ⅶ。危害等级Ⅳ的光能利用率(LUE)最高,与危害等级Ⅱ和Ⅲ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5个危害等级的。危害等级0~Ⅵ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受咖啡叶铸病感染后,均能一定程度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几丁质酶(CHT)和β-1,3-葡聚糖酶(β-1,3-GA)的活性均随危害等级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危害等级Ⅲ下CHT和β-1,3-GA的活性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危害等级Ⅲ下咖啡叶片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和抗逆性,落叶相对较少。


有机物料输入对作物土传病害防控作用的Meta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外源有机物料输入对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效应.[方法]在Web of Science、Springer、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Google Scholar等中英文数据库,以"长期定位试验"、各类有机肥、主要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和 5 种常见病虫害为关键词,筛选出研究地点在中国的论文 128 篇,提取有效田间数据 953 组.此外,于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和石林县 209 个地块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包括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在内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酶活性,共获得田间试验数据 297 组.采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土壤主要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与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关系,采用Meta分析评估有机物料输入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有机物料输入可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和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氮含量,显著降低盐碱土pH(P<0.05),提高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含量,降低交换性铝含量(P<0.05),显著提高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P<0.05).有机物料输入对作物土传病害发病率具有抑制作用,发病率平均可显著降低 49.7%(P<0.05),且对细菌性和真菌性土传病害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对线虫性土传病害的效果;此外,结构方程模型和Meta分析表明,土壤pH降低是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硼以及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H与土壤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有机物料输入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并可通过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等含量以及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作物土传病害发病率.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传病害 Meta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