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不同预处理的芒果保鲜效果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不同采后预处理对云南主栽品种"帕拉英达"芒果保鲜效果的影响,设计了冷风处理、冷水处理、臭氧处理、1-MCP处理、套袋及对照等不同采后预处理,通过色差(L*、a*、b*)、营养(Vc、TSS、TA)、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硬度、相对电导率、MDA)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贮藏前采取不同预处理,对贮藏中芒果品质维持有一定作用.1-MCP处理的芒果贮藏25 d时保持最高L*值(70.43)、果肉硬度(带皮和不带皮分别为52.46 m和26.70 m),最低a*值(17.11)、b*值(54.04)、质量损失率(4.27%)、固酸比(71.41%)以及MDA(29.93 μmol/(g·Fw))含量,说明1-MCP前处理可保持芒果在贮藏中较好的色泽,可有效延缓芒果采后转黄,是几种预处理中较好的芒果预处理方法.

关键词: 芒果;预处理;保鲜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抗10号加工普洱茶工艺优化

贵州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云抗10号加工成晒青毛茶及普洱熟茶的最佳加工技术,为实现云抗10号制成高品质普洱茶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杀青程度(嫩杀、适杀、老杀)及2个揉捻程度(轻揉、重揉),加工成晒青毛茶和普洱熟茶,检测分析其内含成分,并审评其感官品质.[结果]云抗10号采用嫩杀+重揉捻加工的晒青茶感官效果不理想,发酵成熟茶后感官符合普洱熟茶的品质特征.采用适度杀青+轻揉捻处理的晒青茶感官整体品质最佳(总评分为93分),发酵成熟茶(总评分为92.8分)次于嫩杀+重揉捻样品,但内含成分如氨基酸、咖啡碱、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56%、3.39%、18.56%、3.63%.[结论]云抗10号加工普洱茶原料采用嫩杀+重揉捻可行,适度杀+轻揉捻效果最佳.

关键词: 云抗10号 普洱茶 加工工艺 内含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肉灵芝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作物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分离与鉴定土传病原微生物,为解决白肉灵芝段木埋土栽培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大棚内段木埋土栽培的白肉灵芝,分别采集连作0年、1年、3年、5年不同栽培年限的覆土,以稀释平板法调查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分离白肉灵芝连作土中优势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白肉灵芝连作障碍潜在的土传病原菌,结合形态、生理等微宏观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各菌株,并进行物种分类.[结果]随着白肉灵芝连作年限的增加,覆土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发生变化,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下降趋势明显,真菌数量逐年增加,三大主要微生物种群中细菌占比从25.21%增加至95.29%,真菌占比从0.69%逐年增加至4.71%,放线菌占比则下降;连作土中分离到14个优势微生物,NJ聚类结果将其分为两大类群,结合DNA序列比对与形态分类结果,最终鉴定5个真菌菌株和9个细菌菌株;平板对峙培养试验结果显示,真菌N7及细菌N11、N9、N12、N13、N14共6个菌株对白肉灵芝菌丝生长的抑菌率高达80%以上.[结论]白肉灵芝的连作栽培显著影响了覆土层的土壤微生物区系,不同栽培年限其三大主要微生物种群差异显著;微生物种群中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篮状菌属(Talaromyce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部分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菌株可能是白肉灵芝段木埋土栽培连作障碍中潜在的土传病原菌.

关键词: 白肉灵芝 土壤微生物 对峙培养 病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蝗虫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植物检疫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Forskal)和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为检疫和监测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基于气候环境因子和3种蝗虫的全球地理分布情况,通过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3种蝗虫当前以及未来(2050、2070年)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3种蝗虫当前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05%、13.21%和22.13%,高度适生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2.08%、1.10%、7.56%.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均是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预测结果显示这3种蝗虫在我国具有广泛的潜在适生区,建议监测防控部门对其适生区加强监测管理,以保障我国农林业安全.

关键词: 东亚飞蝗 沙漠蝗 黄脊竹蝗 MaxEnt模型 适生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土壤酶活性和车轴草生长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生长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采集了元谋干热河谷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包括灌丛、草地、森林、新开垦农田(新农)、常年耕作农田(常农)、侵蚀裸地(裸地),并利用盆栽探索了 土壤酶活性和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生长对氮(N)、磷(P)、氮磷(N+P)处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生物量受土地利用类型和处理双重因素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生物量具有显著作用.(2)除农田土壤(新农和常农)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上植物生长受到养分添加的显著影响,其中添加P处理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而N+P处理又显著高于单一的P添加;而新农和常农不同养分处理间植物生物量差异不显著.(3)土壤酶活性受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但是不同养分添加处理之间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干热河谷土壤中植物生长的限制养分主要为磷,然而土壤酶活性则不受氮磷养分的限制,其活性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土地利用类型 氮磷养分限制 土壤酶活性 车轴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蔷薇属植物抗性与叶片和花瓣超微结构相关性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月季病害已成为其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科学高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可为抗病月季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6份蔷薇属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通过氯仿浸提法测定叶片蜡质含量,并利用电镜扫描观察不同种质材料的叶片和花瓣超微结构,对比分析月季抗病能力与蜡质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抗种质材料的蜡质含量均较易感种质高;气孔密度、气孔开合度均较易感种质低.?因而,叶片蜡质含量、气孔密度及其开合度均可作为月季种质资源抗病性能力鉴定的形态结构初级指标.?根据蜡质含量结果及其叶片和花瓣超微结构特征,可进行月季种质资源抗病性的早期鉴定,科学高效地筛选出不同抗病水平的月季种质资源,这对新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利用以及杂交后代的抗病高效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蔷薇属 叶片超微结构 花瓣超微结构 月季抗病能力 蜡质含量 气孔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液相色谱及网络药理学的滇龙胆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药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是我国的特色药用植物,具有抗炎、保肝等功效.目前,对于滇龙胆特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通过文献查阅及特征图谱指认,筛选滇龙胆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分析成分的有效性及其所对应的靶点和通路,绘制"成分-靶点-通路"图.HPLC定性和定量分析筛选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成分,最终确定滇龙胆的质量标志物;文献和HPLC特征图谱确定了 5种环烯醚萜类成分为滇龙胆质量标志物的主要来源范围.多产地滇龙胆的网络药理学(有效性)和定性定量(检测性)分析确定獐芽菜苷、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3种成分可作为主要标志性成分,且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对不同产地滇龙胆进行分析,确定可作为其潜在质量标志物的成分,为后期滇龙胆的质量控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滇龙胆;质量标志物;网络药理学;化学指纹图谱;化学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2019年采用马来氏网监测昆明晋宁区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两者发生趋势基本一致,半闭弯尾姬蜂与小菜蛾具有跟随现象。小菜蛾和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全年有1~2个发生高峰期,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出现峰值滞后小菜蛾成虫峰值20~32 d。2016年-2019年半闭弯尾姬蜂发生高峰期分别在7月12日-8月30日、7月2日-8月21日、6月30日-8月31日、5月20日-6月10日,夏秋季寄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7月15日-10月30日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在42.00%~87.21%,春季至夏初田间半闭弯尾姬蜂数量和寄生率较低,夏秋季是人工田间释放半闭弯尾姬蜂的最佳时期,研究结果为半闭弯尾姬蜂田间保护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十字花科蔬菜 小菜蛾 半闭弯尾姬蜂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轮作下穗肥氮用量对机插粳稻生长特性及经济效益分析

作物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在高原粳稻区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隆科16为材料,在不施基蘖氮肥的条件下,分别施纯氮0、90、120、150、180和210kg/hm~2作穗肥,按促花肥:保花肥=6:4进行施肥,并以常规施纯氮285kg/hm~2作为对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25:0.25:0.25:0.25),分析了水稻的群体生长特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种轮作模式中,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用适量(180kg/hm~2)穗肥氮,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持平。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不施基蘖氮肥处理的最低水稻分蘖数分别达到对照的91.09%和87.62%,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95.05%和91.11%,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穗肥氮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穗率。与对照相比,施穗肥氮后水稻的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阶段增量以及群体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穗肥氮用量为180kg/hm~2处理,氮肥投入比对照减少36.84%,水稻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水旱轮作 水稻 穗氮 群体特征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肥料增效剂对甘蓝产质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聚天门冬氨酸钠(PASP)和黄腐酸钾(FA)肥料增效剂在酸性土壤下对甘蓝产质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率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施肥(CK)、施常规化肥(CF)、常规化肥配施黄腐酸钾(FA)和常规化肥配施聚天门冬氨酸钠(PASP)对甘蓝的产质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甘蓝叶绿素(SPAD值)含量为54.7~69.8,依次为FA>PASP>CF>CK;产量为63.2~81.8 t/hm2,依次为PASP>CF>FA>CK;叶球纵茎、叶球横茎和叶球紧实度分别为126.0~136.0 cm、120.3~136.0 cm和0.47~0.58,依次为CF>FA>PASP>CK、CF>PASP>FA>CK和FA>CF>PASP>CK;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吸收量分别为259.0~392.2 kg/hm2、40.4~58.1 kg/hm2和255.0~353.8 kg/hm2,依次为PASP>CF>FA>CK、CF>PASP>FA>CK和PASP> CF> FA> CK;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偏生产力依次为PASP>CF>FA>CK;各施肥处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3.8%o~16.8%、8.7%~9.8%和15.5%~21.3%,依次为PASP>CF> FA、CF>PASP>FA和PASP>CF>FA.[结论]PASP可提高甘蓝的产量,有利于提高甘蓝对N、P、K的吸收和提高其肥料表观利用率,其增效作用优于FA;FA可提高甘蓝叶绿素含量.

关键词: 甘蓝;聚天门冬氨酸钠;产量;肥料利用率;肥料增效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