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源保护区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水土保持效应试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013 CSCD
摘要:在水源保护区16.5°的坡耕地上,通过3种种植模式(玉米+小麦、牧草混播、黄梨+绿肥)进行连续3年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水源保护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与玉米+小麦习惯轮作模式相比,牧草混播及黄梨+绿肥种植模式降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养分流失量分别为27.7%、44.2%、38.0%及14.4%、20.9%、27.9%,牧草混播及黄梨+绿肥2种种植模式都能有效地降低水土及养分流失,并且效果随着年限延长而增加;2)在肥料施用量比玉米+小麦种植模式减少34.0%的条件下,牧草混播种植模式的纯收益仍能与玉米+小麦轮作模式持平;黄梨+绿肥种植模式纯收益比玉米+小麦种植模式提高5.9%,梨树盛果期以后,产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从水土保持角度看,牧草混播种植模式的效果最好,从经济角度分析,黄梨+绿肥种植模式效益最高,二者都可作为水源保护区种植结构调整及坡耕地综合治理的较好模式。


云南省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适应性研究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选育出8个超级杂交稻新组合。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比较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合云南主要籼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新组合,其中综合表现超过对照II优838的新组合有3个。


肥荚红豆种子无菌诱导植株再生及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肥荚红豆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种子预处理、诱导萌发、不定芽增殖、壮苗、生根的方法,摸索培养基中激素的最佳配比,建立了肥荚红豆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5%~10%NaOH溶液浸泡种子1 h的预处理有利于促进肥荚红豆种皮的剥离和种子萌发;适宜于种子萌发的培养基为MS(Read)+6-BA 0.5 mg·L-1+NAA 0.1 mg·L-1,萌发率可达100%;最佳增殖培养基为Read+6-BA1.0~1.5 mg·L-1+KT 0.1 mg·L-1+NAA 0.1 mg·L-1,增殖数可达每瓶23个以上;最佳壮苗培养基为Read+6-BA 0~0.5 mg·L-1+NAA 0.1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Read+IAA 1.0 mg·L-1,其生根率可达90.54%。研究结果提高了肥荚红豆的繁殖效率,有效促进肥荚红豆组培规模化育苗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应用,对推动其产业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加工型白萝卜新品种云萝卜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白萝卜制干加工型专用品种的生产需求,以引进的韩国春萝卜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转育获得不育系47A,2010年与自交系11015测配,2011年选育出制干加工专用型白萝卜新品种云萝卜1号。肉质根长圆柱形,出土部分青绿色,入土部分白色,入土比例2/3,肉质根长45~50cm,横径7~9cm,单根质量1.5~2.0kg,干物质含量8.7%,还原糖3.68%,粗纤维0.45%,VC193mg·kg-1,具有较好的商品性和制干加工特性;秋播生长期70~120d(天),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对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的抗性强于对照耐病总太,鲜萝卜产量5000~9000kg·(667m2)-1,适宜云南省海拔1700~2400m及其他气候类似地区种植。


海南甘蔗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与遗传多样性初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丰富中国甘蔗野生资源库,充分了解和发掘具有良好品性的野生材料,对海南省海口、澄迈、临高、儋州、白沙等16个县(市)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了采集,共采集白茅8份、斑茅39份、荻7份、割手密26份、芒14份(其中五节芒4份),涉及5个属6个种,共94份。测定株高、茎粗、锤度、叶长和叶宽5个主要农艺性状,并对斑茅和割手密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研究表明,海南甘蔗野生种资源性状差异显著,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存在较大相关性,而锤度与其他指标不相关;斑茅和割手密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187~0.558及0.206~0.432;斑茅和割手密分别分为四类群和三类群,其中斑茅Ⅱ和Ⅳ类群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而割手密Ⅰ和Ⅲ类群具有良好的锤度品质潜力,可推荐作为甘蔗育种的上游材料。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人生活及养老状况的调查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CSCD
摘要:相对于汉族来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人的生活及养老问题更为严重。笔者利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从老人的收入、支出、生活照顾、医疗保障以及养老方式等方面归纳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人的生活及养老现状,指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农村老人收入不稳定,加入"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低,农村敬老院长期维持难等问题。并提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新农合"、"新农保"的政府补助力度,增强农村敬老院的自我发展能力等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