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云南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分析整理了2000—2019年云南省蔬菜生产相关数据,并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空间基尼系数和重心模型对云南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2000—2019年,云南省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态势,但蔬菜播种面积较产量增长更快,蔬菜生产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都分布不均;云南省蔬菜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在时间上表现为明显的五阶段特征;云南省蔬菜生产重心基本稳定,蔬菜的主要区域由滇中常年蔬菜产区向西南方向迁移,同时向滇南地区拓展.为促进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应重视蔬菜生产布局规划,加强各蔬菜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蔬菜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
关键词: 蔬菜产业 时空演变 空间基尼系数 重心模型 云南省


4种秋海棠花香挥发性物质测定与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种秋海棠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花香挥发性物质,并通过香气活性值(OAV)和主成分分析鉴定不同种类的特征香气和主要香气物质.结果表明:①4个秋海棠种类中共检测到54种挥发性物质,萜烯类和苯类/苯丙素类化合物种类较为丰富,各种类花朵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不同,柳叶秋海棠最高,其次为中华秋海棠和假厚叶秋海棠,里氏秋海棠最低;②4种秋海棠中共鉴定出15种特征香气物质(OAV≥1),芳樟醇、β-月桂烯、D-柠檬烯、癸醛在不同种类中具有较高香气活性值,与各种类自身的特征香气物质一起形成各自独特香气,假厚叶秋海棠花朵更加突出果香气味,中华秋海棠花朵则更加突出草香气味,柳叶秋海棠花朵兼有果香、甜香气味,里氏秋海棠花朵则具有花香、果香和甜香气味;③各种类主要香气物质差异大,假厚叶秋海棠的主要香气物质为β-石竹烯,中华秋海棠的是α-法呢烯、β-罗勒烯、苯乙腈等,柳叶秋海棠中天竺葵醛、苯乙醇等贡献大,里氏秋海棠中则为二丁基羟基甲苯和十二醛.


黑木耳'高原云耳3号'的选育报告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原云耳3号'由采自云南保山大平坦山区的一株野生黑木耳,通过驯化栽培、组织分离等多代自然选育获得.子实体大小中等,耳片中间层厚、腹面和背面易分离;呈浅口圆碗状,有光泽,质地柔软,无耳脉.采用小孔栽培,开口10d左右现芽,出耳温度10-26℃.产量高,抗逆性强,是性状较好的一个中早熟中低温型品种.适宜海拔1000-2000m的低纬高原地区规模化栽培.
关键词: 黑木耳;品种;驯化;低纬高原


戊唑醇在黄花菜上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戊唑醇在黄花菜上的残留行为,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建立戊唑醇在黄花菜上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UPLC-MS/MS)检测.在0.001~1.000 mg/L范围内,戊唑醇的线性关系良好,在鲜黄花菜基质中r2=0.9998,在干黄花菜基质中r2=0.9991.戊唑醇在鲜黄花菜中添加浓度为0.01~5.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87%~96%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之间;在干黄花菜中添加浓度为0.01~50.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88%~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8%之间;定量限均为0.01 mg/kg.戊唑醇在黄花菜中的半衰期为2.0~2.3d,属于在环境中易分解的农药;在采收间隔期2h、3d、5d、7d、10d时,采收的鲜黄花菜中戊唑醇的残留量为<0.01~3.60 mg/kg,干黄花菜中戊唑醇的残留量为0.04~58.67 mg/kg.鲜黄花菜和干黄花菜中戊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分别为0.6962 mg和1.3043 mg,风险商分别为36.8%和69.0%,均<100%,说明采用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按照推荐剂量在黄花菜上施用,其残留量对消费者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低,不会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建议使用430 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黄花菜病害时,最高制剂用药量0.03 mL/m2(129 g a.i./hm2),最多施药4次,安全间隔期3 d.
关键词: 戊唑醇 黄花菜 残留行为 膳食风险评估 UPLC-MS/MS检测


云南粳型地方稻资源抗稻瘟病鉴定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和筛选获得云南粳型地方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明确其稻瘟病抗性及抗病基因分布,为合理利用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及其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圃自然鉴定与人工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150份云南粳型地方稻资源的稻瘟病抗性进行鉴定,并利用9个已克隆基因(Pid4、Pi25、Pi35、Pi36、Pikm、Pigm、Pi37、Pi56、Pi33)和2个已定位基因(Pi27、Pi23)对供试稻种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明确抗病基因在抗稻瘟病材料中的分布.[结果]从150份水稻材料中共鉴定出抗稻瘟病(叶瘟或穗颈瘟)材料45份,45份材料中携带Pi25、Pi23、Pikm、Pi35、Pi36、Pi33、Pi27、Pi37、Pid4、Pigm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4份(75.6%)、25(55.6%)、25份(55.6%)、22份(48.9%)、14份(31.1%)、14份(31.1%)、12份(26.7%)、10份(22.2%)、6份(13.3%)和5份(11.1%),未检测到含有Pi56的材料.45份抗性材料含有的抗性基因数量介于1~7,大部分含有3~5个,其中携带3个抗性基因材料13份占28.9%,携带4个抗性基因材料8份占17.8%,携带5个抗性基因材料11份占24.4%.抗病能力较强的材料黑壳谷携带6个抗病基因(Pi25、Pi35、Pi36、Pikm、Pi37和Pi33),光壳花糯携带5个抗病基因(Pi35、Pi36、Pikm、Pi37和Pi33).[结论]研究获得45份云南粳型抗稻瘟病地方稻材料,鉴定获得2份(黑壳谷和光壳花糯)全生育期抗叶瘟和穗颈瘟材料,这2份抗性材料均携带Pi35-Pi36-Pikm-Pi37-Pi33基因组合,可作为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的优异抗源材料.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表型鉴定;基因分析;云南省


不同氮钾肥用量对百香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氮钾水平下百香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差异,为指导百香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基于‘3414’肥料试验,探究百香果在不同氮钾水平下的生长状况、果实品质、产量效应;结合肥料效应函数,从而明确百香果的最佳氮钾施用量。供试果园土壤肥力处于适宜水平,磷钾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百香果的株高、茎粗、单果重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百香果茎粗、单果重均在N2(249.76kg/hm~2)水平达到最大值;果实中N、Ca含量显著增加,果实的K、Mg、Cu、Zn含量降低;百香果产量则随着氮肥施用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N2P2K2处理产量最高,为80.80 kg(14947.27 kg/hm~2)。氮磷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N2P2K0、N2P2K1、N2P2K2、N2P2K3 4个处理间百香果的株高、茎粗均无显著差异;但百香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N2P2K3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达到最高,分别高于N2P2K0处理的7.04%、36.20%;果实中的K含量显著增加,Ca、Mg、Cu含量显著下降;钾肥施用量对百香果产量的影响与氮肥一致,N2P2K2处理产量最高。科学施肥是保障果树正常生长及品质的前提,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及产量的情况下,结合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方程,初步可得百香果的最佳施氮量为254.94 kg/hm~2,最佳施钾量为187.73 kg/hm~2。与果农习惯施肥相比,增加氮肥用量5.18 kg/hm~2,可减少钾肥用量62.03 kg/hm~2,即按照推荐氮钾施用量种植百香果,在达到相同产值的条件下,可帮助果农节约投入成本409.71元/hm~2。综上所述,推荐百香果的尿素施用量在474.20~634.20 kg/hm~2之间,硫酸钾施用量在288.10~448.10 kg/hm~2之间。


优质稻云恢290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稻米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常规稻品种云恢290为材料,以当地栽培技术(T1)为基础,在当地技术上实行精确定量施肥(T2),在T2基础上实行精确定量灌溉(T3),并通过定量基本苗、扩大行距、精确定量施肥和灌溉,实现精确定量栽培(T4),分析不同栽培技术对云恢290生育期、叶龄、产量及其构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T1处理,T2、T3和T4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云恢290产量和经济效益,2019年产量增幅为21.0%~41.0%、经济效益增幅为20.6%~41.3%,2020年产量增幅为16.7%~65.4%、经济效益增幅为17.0%~63.8%,其中,T4处理增产增效最显著,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可见,精准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
关键词: 水稻 叶龄模式 精确定量施氮技术 精确定量灌溉技术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不同生长时期马缨杜鹃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广西植物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山杜鹃的光合能力在不同季节对环境因子适应的动态变化,该文以被广泛引种栽培的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为材料,露天种植在2加仑塑料盆中,利用气体交换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马缨杜鹃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生长阶段影响马缨杜鹃光合作用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云南昆明地区,马缨杜鹃的生长与其光合变化重叠,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可准确反映其生长周期的变化.在5—7月的生长初期,马缨杜鹃的净光合速率(Pn)快速增加,气孔导度(Gs)是此阶段影响马缨杜鹃Pn的决定性因素,空气相对湿度(RH)则通过影响Gs和蒸腾速率(Tr)来对Pn产生较大的间接效应,可通过增加RH来激发光合潜能以促进生长;在7—10月的生长盛期,RH高,Gs大,Pn较高且稳定,但受昆明地区独特气候的影响,该时期内较低的气温(AT)是影响该时期光合生理的重要因子,此阶段可通过增加AT来提高Pn以促进马缨杜鹃的快速生长;在10月之后的生长后期,AT和RH快速下降,气孔关闭,光合系统Ⅱ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n逐渐降低,Gs和Fv/Fm是该阶段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马缨杜鹃的科学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