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品种紫娟及其诱变后代生化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对茶树品种紫娟及其诱变后代进行生化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夏季紫娟及其诱变后代的生化成分含量各有差异,其中两季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花青素含量,都达70%以上.通过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紫娟与诱变后代相比,其遗传距离都大于0.7,其中亚群诱变后代ZJ07和ZJ15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达0.9以上.生化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都表明,紫娟及其诱变后代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特别是茶多酚的含量及变异系数,其中春茶的变异系数为13.99%,夏茶的变异系数较低,为6.57%,因此可以得出,样本间的遗传距离越大,茶多酚的含量越高.


不同年份德昂族酸茶的化学成分含量与感官品质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德昂族酸茶储藏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变化,为其加工与储藏工艺的改进和品质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储藏2年、储藏4年、储藏5年、储藏7年和储藏8年德昂族酸茶样品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含量的变化,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德昂族酸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呈降-升-降、降-升和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水分含量与儿茶素组分的总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儿茶素组分中,除儿茶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外,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不同储藏时间德昂族酸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水分含量分别为21.14%~29.61%、2.46%~2.69%、3.11%~3.28%、42.28%~46.24%、3.59%~5.30%和 7.37%~8.37%;没食子酸(GA)、EGC、EC、EGCG、ECG、+C 和儿茶素总量分别为 0.66%~1.32%、2.58%~4.93%、4.03%~7.08%、3.19%~7.41%、1.86%~3.41%、1.86%~2.52%和15.06%~22.47%,感官评价综合得为87.20~90.25分,依次为储藏2年>储藏8年>储藏5年>储藏7年>储藏4年.[结论]在自然仓储过程中德昂族酸茶的理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适当延长储藏时间,有利于提升其品质.
关键词: 德昂族酸茶 仓储时间 高效液相色谱 儿茶素 氨基酸 化学成分 感官品质


侵染云南雾水葛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全基因组结构特征
《植物病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雾水葛表现叶片黄化、花叶等症状的植株是否被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克隆测序及核苷酸序列特征分析,确定样品中病原种类及其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该病样中检测到雾水葛金色花叶病毒(pouzolzia golden mosaic virus, PouGMV),该分离物全基因组具有典型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单组分病毒结构特征,与来自越南的Vietam分离物(KC857508)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最高达94.6%,与PouGMV其他分离物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相似性在88.9%~93.2%之间。病毒alpha卫星分子检测及分析显示,该样品中检测到的alpha卫星分子,其全长核苷酸序列与云南番茄黄化曲叶alpha卫星(tomato yellow leaf curl Yunnan alphasatellite, TYLCYnA)相似性最高,达到92.3%。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雾水葛中分离到PouGMV,且异源伴随TYLCYnA卫星分子。这是雾水葛金色花叶病毒伴随alpha卫星分子侵染雾水葛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雾水葛 雾水葛金色花叶病毒 Alpha卫星分子 基因组结构


澜沧江水系氮磷污染及硝酸盐来源解析
《环境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效控制氮磷输入是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为识别澜沧江水系水体中氮磷浓度、氮污染物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澜沧江流域开展了干流和支流水样的采集,分析流域不同区域水体氮磷浓度,并利用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SIAR模型,解析了水系不同区域氮素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水系氮浓度偏低,ρ(TN)分布在0.34~4.18 mg·L-1之间,从上游至下游有升高趋势;ρ(TP)分布在0.11~2.34 mg·L-1之间.②澜沧江水系的δ15N-NO3-和δ18O-NO3-值分别分布在-5‰~5‰和-16‰~16‰之间,主要落在降雨及肥料和土壤氮范围内,主要存在硝化作用.③澜沧江干流中土壤氮和化学肥料的贡献率分别为37.67%~42.41%和34.22%~38.56%,粪便和生活污水占15.01%~20.79%,大气沉降仅占4.49%~7.32%.中游支流和下游支流中土壤氮的贡献明显高于化学肥料,土壤氮的贡献率达53.97%~61.57%,化学肥料占33.37%~38.30%,而大气沉降、粪便和生活污水的贡献率较低.研究分析了澜沧江水系上、中和下游干流和支流的氮素来源,为该区域的水质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NO3--N 氮同位素 氧同位素 来源解析


烟草青枯病病株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保山植烟土壤罹患烟草青枯病病株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种群多样性特征,揭示烟草青枯病害发生与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群间的关系,为利用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防控烟草青枯病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集隆阳区和施甸县10个乡(镇)、30个村的30份患病烟株根际土壤样品和30份健康烟株根际土壤样品,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可培养细菌种群,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健康烟株和患病烟株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种群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健康烟株和患病烟株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OTU数量和α多样性指数间差异不显著.与健康烟株相比,在门分类水平上,患病烟株根际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提高,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在纲分类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纲(Bacteroidia)的相对丰度提高;杆菌纲(Bacilli)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在属分类水平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剑菌属(Ensifer)的相对丰度提高;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和土壤芽孢杆菌属(Solibacillus)的相对丰度降低.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苯基杆菌属(Pheniylobacteriumn)、假诺卡氏菌目(Pseudonocardiales)和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是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富集的细菌种群,而Chitinophaga_sp_MHS12、Azospirillaceae、Azospirillum和Flavitalea则是患病烟株根际土壤中富集的细菌种群.[结论]保山健康烟株与患病烟株土壤根际可培养细菌群落呈分化趋势,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烟株根际细菌种群丰度变化有关,利用有差异的可培养细菌种群可进行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 根际土壤微生物 可培养细菌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生物防治


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明确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荞麦褐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孢子形态及分析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对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S62R5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53 bp(登录号:KR002908.1),与稻黑孢菌菌株(登录号:EU529994.1)的同源性达100%.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PSA,最适菌丝生长温度25、28℃,致死温度为53℃,10 min;菌丝适宜生长的pH为5~9,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氯化铵.[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青稞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不同海拔青稞(Hordeum vulgare L.)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计算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青稞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稞的实粒数、千粒重在每个品种中差异都明显;玉龙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和产量的增加;千粒重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实粒数、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
关键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产量 有效穗 实粒数 千粒重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栽培措施对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栽培措施(移栽密度、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N 0、150、240、330 kg/hm2)和4个移栽密度(24万、30万、36万、42万苗/hm2)处理,测定稻谷产量性状、叶片SPAD值、糙米率、直链淀粉、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等,探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粳稻云科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0~330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明显增加,高氮条件下个体分蘖数最高,达18.80个/穴;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分蘖逐渐降低;产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施氮量处理下,移栽密度为24万苗/hm2获得最高产13308 kg/hm2.云科粳5号在240 kg/hm2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合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逐渐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整体呈增加趋势,36万苗/hm2移栽密度在各施氮量下精米率整体较高,最高达75.10%.整精米率在高氮和高密度下偏高,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在240 kg/hm2和330 kg/hm2高施氮量下较高,说明高氮肥会增加米质的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结论]在施氮量240 kg/hm2和移栽密度24万苗/hm2组合下,云科粳5号产量最高达13308 kg/hm2,米质综合判定二级,为最优组合,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红米‘rm257’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分析及Rc基因功能标记开发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米种质‘rm257’在籽粒总黄酮和抗性淀粉含量方面表现突出,分析该材料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将为其在实际育种应用中奠定基础。同时探究‘rm257’种皮颜色性状与Rc之间的关系并开发对应功能标记,为云南红米品种的辅助选育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育种效率。【方法】利用红米种质‘rm257’与9份云南地方白米品种构建测交组合及F_2分离群体,通过统计测交当代和对应F_2分离群体种皮颜色和分离比,推测其遗传模式;同时依据已报导Rc基因缺失变异位点序列开发功能标记RCGX,对9个F_2分离群体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将基因型与对应单株表型进行成对分析,进而判断红米种质‘rm257’种皮颜色与Rc基因的关系。同时利用云南96份地方种对功能标记RCGX的通用性进行检验,评估该功能标记在红米种皮颜色判定中的准确性。【结果】遗传模式分析表明,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在7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在2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与影响。这与前人研究报导的红米种皮颜色性状受1对或2对基因控制的结论基本一致。F_2分离群体Rc功能标记验证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功能标记RCGX通用性实验结果显示,云南地区地方白米品种大都存在Rc基因的缺失变异。【结论】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性状,在不同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或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及影响。同时实验结果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且云南地区多数白米地方种其种皮颜色变化都是由Rc基因缺失变异导致的。


干旱胁迫对甘蔗光合日变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甘蔗CO2交换和H2O交换的日变化规律、光合作用能力及其他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甘蔗抗旱品种选育及探明其耐旱机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蔗05-51和粤糖93-159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干旱1 d、干旱5 d、干旱9 d和干旱9 d后复水10 d共4个干旱处理,各处理均设正常浇水为对照.使用PTM-48A植物光合生理及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甘蔗+1叶的水气交换规律,测定与干旱相关的光合指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SPAD值)及生理指标(质膜透性和叶片相对含水率等),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环境变化影响甘蔗叶片的CO2和水分交换能力,在高温低湿及高蒸气压差的正常浇水生长环境下,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交换率和H2O交换率较高,甘蔗叶片具有更高的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干旱胁迫导致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和水分交换受到抑制.干旱5 d时,2个参试品种的CO2交换率和H2O交换率大幅度降低,干旱9 d导致CO2和水分交换过程接近停滞.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时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P<0.05,下同),云蔗05-51的降幅低于粤糖93-159;干旱5 d和干旱9 d处理的甘蔗叶绿素荧光、SPAD值、土壤含水率、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下降,质膜透性显著提升,干旱时云蔗05-51的SPAD值显著高于粤糖93-159,复水后质膜透性低于粤糖93-159.干旱胁迫下光合系统、叶绿素荧光系统及土壤含水率与叶片相对含水率、SPAD值和质膜透性间有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复水后,2个品种的光合及生理作用较干旱胁迫显著回升,CO2交换和水分交换恢复程度较差,云蔗05-51的各指标恢复程度高于粤糖93-159.[结论]高温低湿及高蒸汽压差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光合及水气交换作用;干旱胁迫导致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交换率、H2O交换率、光合作用能力、叶绿素荧光系统及叶片水分等相关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云蔗05-51在干旱胁迫下具有相对更高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抗旱性和复水后的恢复能力均优于粤糖93-159.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CO2交换率 H2O交换率 光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