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苹果白纹羽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云南苹果产区是否发生白纹羽病,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苹果枝条离体接种法,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鉴定分离物的生物学归属.结果表明,分离菌株STX1.E.3、TJX-6、Y8-8与ZTZS-6在离体条件下能侵染苹果枝条,并在枝条表面形成白色丝网状菌索和褐色的水渍状圆形病斑,它们都属于引起苹果白纹羽病的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Hart.)Berl.该病菌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曲靖市马龙区、昆明市西山区和昭通市鲁甸县均有分布.这是云南省苹果白纹羽病的首次报道,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氟啶胺在三七中的降解行为及安全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氟啶胺在三七上的降解行业和残留风险,为氟啶胺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在云南省沾益、石林、弥勒、丘北开展了氟啶胺在三七上的规范残留试验,并建立了三七中氟啶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结果]氟啶胺在三七和土壤基质中的回收率为82%~103%,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13%,定量限(LOQs)为0.01~0.02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在三七植株上的半衰期为6.5~7.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0.0~30.1 d,在根际土壤和三七根系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将50%氟啶胺悬浮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250和375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 d,末次施药后7、14、21 d三七块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1 mg/kg,三七须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2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氟啶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45 mg,风险概率(RQ)为71.4%,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结论]氟啶胺在作物和环境中属于易于降解的农药,目前中国制定氟啶胺在三七块根中的最大残留量(MRL值)为1 mg/kg,三七须根中的MRL值为2 mg/kg,采用50%氟啶胺悬浮剂防治三七病害时,建议按照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50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采收间隔期为7 d.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甲醛含量及风险评估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蔬菜中甲醛含量测定的快速方法,明确蔬菜中甲醛的残留情况,掌握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关键实验条件,建立蔬菜中甲醛含量测定的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分析383个蔬菜样品中的甲醛含量,利用点评估的方法结合膳食数据对蔬菜中甲醛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中甲醛含量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45、1.5 mg/kg,在1.5、7.5、15 mg/k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在86.33%~92.40%,相对标准偏差为2.23%~4.21%;不同蔬菜中甲醛的检出率为5.00%~72.73%,总检出率为26.37%,不同蔬菜的检出平均值在0.47~1.67 mg/kg;不同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一般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为0.0019~0.068 mg/kg(bw/d),安全限值(MOS)为14.1~289.8,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为0.0060~0.15 mg/kg(bw/d),MOS在10.1~33.3,所有评估的MOS均大于1.[结论]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能快速测定蔬菜中的甲醛含量,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蔬菜中甲醛残留量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在可接受范围内.


缓效和速效氮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稳定性缓释肥与尿素配施的玉米增产增效效应,采用田间试验,设5种处理,CK(不施肥)、NPK(习惯施肥)、80%C(80%缓释肥)、60%C+20%Ub(60%缓释肥+20%尿素基肥)和60%C+20%Ut(60%缓释肥+20%尿素追肥).结果 表明,60%C+20%Ut处理能够增加有效行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达10256 kg/hm2.各处理玉米整株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表现出氮>钾>磷,玉米养分积累量以玉米子粒和叶的氮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53.87、106.76 kg/hm2;玉米茎对K的积累量最多,以60%C+20%U处理最高,为83.75 kg/hm2;60%C+20%Ub和60%C+20%Ut处理均能提高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在经济效益上,60%C+20%Ut处理的纯收入最高.综上,在贵州黄壤区氮肥减量20%下的缓释肥和尿素配施更能促进玉米高产,达到减氮增产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 春玉米;氮肥运作;产量;肥料利用效率


辣椒适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非生物胁迫是危害当今全球农业区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如何提高蔬菜的抗逆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辣椒作为国内种植面积跃居第一位的大宗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培育具有较强抗逆能力的辣椒品种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重点综述了辣椒响应温度胁迫、盐碱胁迫、水分胁迫及重金属胁迫在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层面的研究近况,整合了各胁迫下的改良措施,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辣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抗逆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胚挽救技术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恢复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雄性不育材料的育性,以甘蓝雄性不育系GL16047为母本,甘蓝型油菜N18008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后子房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筛选适合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胚挽救培养的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结果表明,授粉后的离体时间对杂种胚的发育影响很大,过早或过晚取样对子房出胚率都有影响.授粉后第5天取样进行离体子房培养,子房生长量小,出胚数少;授粉后第10天取样进行离体子房培养,随着授粉后时间的延长,杂种核和卵细胞的代谢不协调对杂种胚发育的影响增大,出胚数减少;胚龄的大小决定出胚率,种胚过小脱离母体后离体培养难度较大不容易存活,出胚率低,胚成活最短时间在授粉后第16天,超过24 d取样,受精后期异源遗传物质的导入致使胚珠内遗传不协调,胚容易出现败育,出胚率降低.NAA、6-BA两种激素对离体子房和胚珠的发育和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NAA浓度相同,子房培养以1.0 mg/L 6-BA效果最好,胚珠培养以5.0 mg/L 6-BA效果最好.以授粉后第8天为子房培养适宜取样时间,授粉后第20天为胚珠培养适宜取样时间;以MS+1.0 mg/L 6-BA+1.0 mg/L NAA+1.0 mg/L KT+活性炭1000 mg/L培养基适宜子房培养,MS+5.0 mg/L 6-BA+1.0 mg/L NAA+1.0 mg/L KT+活性炭1000 mg/L培养基适于胚珠培养.
关键词: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雄性不育 甘蓝型油菜 胚挽救


杂交中稻品种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1787,中熟品种为德优润禾、渝糯653、内香优1025,可作为大面积重点推广氮高效率品种。【结论】可将收获指数作为氮高效利用品种的初步筛选方法。
关键词: 杂交中稻 SPAD值衰减指数 产量 收获指数 氮素利用效率


两亲性壳聚糖/改性结冷胶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开发性能更优、可生物降解的食品保鲜材料,以壳聚糖和结冷胶为原料制备可食用性复合膜.该研究通过羧甲基化和胆酸化改性壳聚糖,使其具有两亲性,并使改性后壳聚糖易溶于水;再进行羧甲基化改性结冷胶,使其在常温下为均一水溶性材料,不再形成凝胶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氢谱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该研究以改性壳聚糖为主要成膜材料,结冷胶为增强相、丙三醇为增塑剂,制备了两亲性壳聚糖/改性结冷胶复合膜,并对复合膜进行力学、热学、光学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55℃干燥24 h条件下,当两亲性壳聚糖与改性结冷胶质量比为5:2,丙三醇添加量为2%,此时复合膜最大热降解速率推迟到260℃左右,透明度达到84%,同时机械性能的拉伸强度值达到最大3.35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111.00%.此条件下的复合膜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最优,透明度保持较高,感观评定较好,结冷胶的加入改善了壳聚糖的热稳定性与机械性能.
关键词: 壳聚糖;结冷胶;复合膜;透明度;机械性能


4个甘蔗主栽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短期干旱胁迫下甘蔗伸长期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4个栽培推广面积较大的甘蔗品种'云蔗08-1609'粤糖93-159'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浇水对照(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和轻度干旱(50%~60%)、中度干旱(40%~50%)和重度干旱(30%~40%)3个干旱处理,研究不同甘蔗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植株受损状况以及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和GR活性显著提高(P<0.05,下同);AsA、GSH含量随着干旱时间显著上升;除'云蔗08-1609'的GSSG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的GSSG含量不断上升;'云蔗08-1609'的GSH/GSSG值不断上升,'新台糖22号'不断下降,'粤糖93-159'和'桂糖42号'表现出先升后降;干旱胁迫造成4个品种的MDA和质膜透性显著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降低;除'桂糖42号'的AB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干旱胁迫下ABA含量表现为升-降-升的趋势.综上表明:干旱胁迫造成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及GR、ABA、AsA、GSH、GSSG含量显著上升.MDA和质膜透性提高,绿叶率和叶片相对含水率下降.本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甘蔗干旱胁迫下的响应规律各不相同,'云蔗08-1609'在干旱胁迫下ABA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含量最高,SOD、CAT、POD和GR活性在干旱初期响应最快,质膜透性最小.'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在AsA-GSH循环中具有较高的AsA、GSH、GSSG含量.'粤糖93-159'具有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及较低的MDA含量.


不同产地黄精的皂苷和多糖含量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产地黄精的皂苷和多糖成分多样性,为利用化学成分挖掘黄精特异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产地的7种黄精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不同部位皂苷和多糖含量,并对黄精的2种化学成分及其药用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药用部位皂苷含量为1.82%~6.49%,均值为3.23%;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和曲靖市沾益区盘江镇的黄精皂苷含量较高,分别为6.49%、6.21%和5.84%.多糖含量为7.48%~15.23%,均值为10.29%;临沧市云县爱华镇、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和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的黄精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5.23%、13.59%和12.90%.皂苷和多糖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以滇黄精最大,分别为43.25%和19.26%.非药用部位茎秆和叶片的平均皂苷含量分别为1.06%和0.19%;多糖含量分别为1.32%和3.64%.[结论]不同产地不同种间、同一种内黄精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其中,楚雄、大理、临沧等地的黄精多糖和皂苷含量较高,滇黄精的多糖和皂苷相对标准偏差大,物种多样性较高,可在适生区大力发展黄精种植.
关键词: 黄精;产地;品种;皂苷;多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