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菊花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菊花植株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以期为制定菊花科学施肥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菊花不同生育期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其氮、磷、钾、钙和镁的含量。结果:菊花生育期内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累积而线性增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各营养吸收与分配不同。营养生长期各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植株的叶中,随着植株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各营养将逐渐向蕾、花及根部分配与转移。其中,花芽分化期既是菊花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其氮、磷、钾营养的最大效率期。生产上,每生产100 kg菊花药材需要吸收带走4.13 kg氮,0.37 kg磷,5.03 kg钾,3.03 kg钙,0.81 kg镁,各营养间吸收比例为N-P-K-Ca-Mg1∶0.09∶1.22∶0.73∶0.20。结论:花芽分化期是菊花植株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生产上要注意这一生育期植株矿质营养和水分的供应,以促进植株花芽分化和干物质累积。在施肥时,磷、钾肥要提早施用,而氮肥宜分次施用,并需适当补充钙、镁肥。


昆明大棚月季上西花蓟马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蓟马对昆明切花产业造成了很大危害,西花蓟马近年来已成为昆明切花上蓟马的优势种。本文对昆明市大棚切花月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生育期蓟马若虫、成虫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西花蓟马数量随花朵开放增加,最多为花中期16头/朵,西花蓟马在蓟马中所占比例在大棚内6月份可达100%。运用聚集度指标测定、Iwao和Taylor幂法则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蓟马成虫、若虫和西花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随其密度的升高分布越聚集;蓟马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此行为与环境(如温度、湿度、寄主养分、杀虫剂施用频率等)共同作用所致,而西花蓟马成虫聚集行为则更多由环境因子造成。


滇西北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调查
《园艺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西北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坡的横断山区域的南部,是横断山区的中心部分,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通过实地调查滇西北16个县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有关文献,结果表明,滇西北悬钩子属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分布的种类有66种和20个变种,其中发现新分布种6种1变种,15种和6变种为云南特有种,其中10种和4变种为滇西北特有的分布种类。悬钩子属植物在滇西北广泛分布,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均有分布,从总体水平看,草本类分布种类少,仅有6种2变种,分布高度2300~4200m,木本类的分布种类有60种18变种,分布海拔740~4100m。提出了10种具有育种潜力或直接利用价值的优良果树种质,为种质资源保存和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依据。


云南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总黄酮含量分析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Baill.)在云南部分地区被用作消炎草药,这种利用行为对该野生稻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稻,对疣粒野生稻是否含有消炎药用成分——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建立了测定疣粒野生稻总黄酮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云南省疣粒野生稻2个群体31个居群及居群内单株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疣粒野生稻总黄酮平均含量低于对照银杏叶和竹叶;原生境群体总黄酮含量(1.158g/kg)高于温室群体含量(0.928g/kg),但t测验差异不显著。探讨了云南疣粒野生稻作为消炎草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在重要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重视土著知识的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