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王幼虫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含量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蜂王幼虫中烟酰胺单核苷酸(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的方法.样品经乙醇和水提取后,采用Waters X Select HSS T3(2.1 mm×100 mm,2.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定量分析.该方法中NMN在50~10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1.2μg/kg和37.4μg/kg.在添加水平为20、40、80μg/g时,样品的回收率为109.9% ~111.2%,相对标准偏差为0.87% ~3.31%.应用方法测定来自不同蜂场的蜂王幼虫样品中NMN的含量,11个新鲜幼虫样品均检出NMN,其含量为37.0~65.8μg/g,1个蜂王幼虫冻干粉中NMN的含量为78.0μg/g.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蜂王幼虫中NMN极易降解,在常温和4℃条件贮存7 d的降解率分别为96.5%和88.5%,低温或加工成冻干粉可有效抑制NMN的降解.该方法适用于蜂王幼虫中NMN的检测,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显示,NMN可作为蜂王幼虫及其产品品质评价的潜在指标.
关键词: 蜂王幼虫 烟酰胺单核苷酸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稻鱼共作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土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稻鱼模式下水稻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实现减肥增效的生产目标,以杂交籼稻隆两优1206为试验材料,在稻鱼共作模式下设置了4个水稻施氮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处理、CK当地常规施氮处理(纯氮用量为18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1氮肥减量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施用),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2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效分蘖叶龄期水稻的分蘖数和倒4叶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但在有效分蘖叶龄期的分蘖数达到了CK处理有效穗数的88.54%,已经够苗.施穗肥后N2处理增加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显著降低了水稻的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两年的水稻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6.39% 和8.57%.同时,N2处理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水解氮的残留,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5.63%、12.99 kg/kg、12.91 kg/kg、28.45 kg/kg和7.79 kg/kg,增幅分别达9.33%、15.56%、29.14%、59.57% 和120.7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水稻氮肥减量后移施用,能够显著降低水稻高峰苗,提高水稻成穗率、后期干物质含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在西南地区烟后稻田养鱼模式下,茬口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分别在1.79 g/kg和160.02 mg/kg以上,水稻采用总施氮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比例的施用,可以实现水稻减氮33.3%、增产6.39% 以上的目标.


草果叶斑病类致病菌对新型低毒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高效防治草果叶斑类病害的绿色低毒药剂,为草果叶斑类病害的绿色防控和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种草果叶斑类病害(炭疽病、叶瘟病和叶斑病)的强致病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灰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和茎点霉(Phoma sp.]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药剂(嘧霉胺、腈菌唑、咪鲜胺、代森锰锌、嘧菌酯和吡噻菌胺)对草果叶斑病类致病菌株的敏感性和毒力变异系数;通过药剂间交互抗性分析,筛选具有较好协同作用的药剂组合.[结果]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对炭疽菌和灰梨孢菌的毒力最强,与其他药剂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差异显著(P<0.05),其中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对炭疽菌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04和0.08μg/mL,吡噻菌胺对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1.68%以上,最高达93.57%.6种药剂对茎点霉均具有较高毒力,EC50介于0.17~4.99μg/mL,其中咪鲜胺和嘧菌酯的毒力最强.6种药剂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变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和咪鲜胺2种药剂的毒力虽然较强但变异系数较大,对病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各药剂对3种病菌的lgEC5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咪鲜胺和腈菌唑3种药剂间具有较高的交互抗性(P<0.01);而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分别与嘧霉胺、代森锰锌、嘧菌酯之间交互抗性较小.[结论]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单剂分别与嘧霉胺、代森锰锌、嘧菌酯的复配剂可作为草果叶斑病类病害的新型低毒防控药剂在草果生态种植中推广使用.


中国主栽甘蔗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5个主栽甘蔗品种'桂柳05-136'桂糖42号'云蔗05-51'福农41号'新台糖22号'为研究材料,分别在新植蔗和宿根蔗的伸长初期、伸长盛期、成熟期,对不同品种甘蔗叶面积指数(LAI),完全展开绿叶(+1、中部、基部)的叶面积,株高和茎径进行测定.在甘蔗伸长盛期、成熟期对甘蔗叶片总数、绿叶数进行测定,在甘蔗成熟期对产量、蔗糖分、纤维分、干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甘蔗的表型发育特征与成熟期产量和糖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伸长初期各品种新植蔗株高生长速度高于宿根蔗,'云蔗05-51'的生长速度最快;'福农41号'的新植蔗和宿根蔗茎径高于其他品种;各品种叶片LAI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伸长盛期宿根蔗LAI高于同时期新植蔗;宿根蔗叶面积在伸长初期显著高于新植蔗,新植蔗叶面积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宿根蔗较新植蔗具有更高的绿叶率,其中'桂柳05-136'各时期绿叶率均处于最高.成熟期甘蔗产量和品质检测表明:'云蔗05-51'产量最高,'桂柳05-136'蔗糖分最高,'桂糖42号'纤维分和干物质含量最高,新植蔗'桂糖42号'产糖量最高,宿根蔗'桂柳05-136'产糖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新植蔗蔗糖分与伸长初期株高、茎径、叶面积显著负相关,宿根蔗产量与生长各时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现'桂柳05-136'宿根蔗具有较好的单位面积产糖量,'桂糖42号'新植蔗单位面积产糖量较高,'云蔗05-51'具有较高的产量,不同品种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有所差异,应结合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咖啡豆烘焙过程中油脂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及活性成分的演变规律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小粒种咖啡豆为试材,系统研究烘焙过程中咖啡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度加深,油脂色泽加深;酸价呈增加的趋势,由1.60 mg/g增至3.75 mg/g;碘值反之,由142.04 g/100 g降至83.12 mg/100 g;茴香胺值先增大后减少,其值在3.40~16.26之间;皂化值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相对含量在43.06%~64.39%之间,其次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在12.67%~27.55%之间,油酸相对含量为9.03%~17.20%;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明显,但各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从极浅度到法式重度的咖啡油脂样品中分别检出25、33、36、53、54、59、64种和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有呋喃类化合物、吡嗪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吡咯类化合物等,其种类和含量均呈减小趋势;活性成分中咖啡豆醇、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含量均减少;而总酚含量不断增加,由7.75 mg/100 g升至15.96 mg/100 g.本研究结果可为咖啡精深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酶法葡萄糖异构果糖的工艺
《食品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葡萄糖为原料,考察温度、浓度、时间3个因素对葡萄糖异构酶异构果糖的效率影响,并进行实验室的模拟扩大试验,考察连续异构的工艺技术特性,使葡萄糖的异构试验数据更接近实际生产状况,实现小型试验的葡萄糖异构体系.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异构条件为温度65℃,浓度50%(w/w),时间5.5 h.在最优条件基础上进行连续异构扩大试验,结果显示,在3 BV/h糖液流速下,葡萄糖异构率最高可达49.47%,趋于葡萄糖异构的最大极限值.连续异构条件下,异构时间明显缩短,仅1.67 h果糖得率可达48.03%,使用500 g异构酶连续异构20 kg葡萄糖液,异构酶的用量下降至2.5%(对糖液总量).


甘蔗HTD2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蘖是无性繁殖经济作物-甘蔗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挖掘分蘖关键基因用于甘蔗理想株型调控是增加品种产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前期从甘蔗中获得的与水稻分蘖关键基因HTD2高度同源的ScHTD2基因开展表达特征分析,然后探讨其在甘蔗种质资源群体中的基因多态性情况,筛选与分蘖性状相关的变异位点.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叶中表达最高;腋芽萌动发育过程中,在休眠芽中表达量最高,随着蔗芽萌动,开始显著下调表达,负调控蔗芽的萌动发育;植物激动素、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都能显著诱导该基因在萌动蔗芽和蔗苗分蘖芽中的表达,结合激素处理的表型变化特征,预示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诱导该基因的高表达会抑制萌动蔗芽的继续发育和延迟蔗苗的分蘖,但植物激动素诱导的高表达并没有这种抑制效应.对从26份甘蔗种质资源中获得的520条HTD2基因组DNA克隆序列开展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在基因组结构上,该基因具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其中内含子区域变异最为丰富.从群体基因多态性看,原始种亲本群体在外显子1和2区域表现出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而主栽品种群体在内含子区域表现出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从编码区单倍型多样性来看,原始种亲本群体间单倍型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为主栽品种群体.基因选择性测验中,原始种亲本群体受正向选择,选择压力较大,基因进化速度快,而骨干亲本群体和主栽品种群体受负向选择,向纯化方向发展.编码区单倍型演化分析表明,Hap3和Hap4处于单倍型演化的辐射中心,属于较为原始的类型.基因编码区变异位点与分蘖率相关性检测揭示该基因有23个SNP位点和5个InDel位点不同变异类型剂量与甘蔗种质资源分蘖率呈显著相关,变异类型剂量效应将是未来甘蔗分子辅助育种重要的关注点.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甘蔗分蘖调控关键基因的功能作用和开发功能性标记奠定了重要基础.


茎干通直与弯扭的云南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种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与评价云南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从云南新平分别采集通直和弯扭两种茎干类型的云南松种子为试验材料,对49个家系云南松一年生子代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茎干通直和弯扭两种类型的云南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高与地径变异均较丰富,其中苗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7.81%和31.26%,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3.55%和43.85%,两种苗高和地径生长在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茎干通直型家系子代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3和0.91,茎干弯扭型家系子代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8和0.93,通直类型苗高生长表现较好的11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8.48%,地径生长表现较好的12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11.52%;弯扭类型苗高生长表现较好的6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36.03%,地径生长表现较好的9个家系预期遗传增益平均为15.26%.丰富的变异为今后优良家系筛选及优良品种审定提供了依据,较高的遗传力表明不同家系苗木生长受遗传因素的控制较高,为选择优良家系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 云南松;家系;干型;苗木生长


云南省柠檬主产区土壤肥力特征与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云南省柠檬主要产区土壤肥力的特征,进而为柠檬种植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云南省5个州(市)7个县(区)的20个柠檬主产区(乡镇)采集129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并采用Nemerow指数法评价不同主产区和不同海拔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云南省7个县(区)柠檬采样区土壤综合肥力均达到Ⅱ级(综合肥力指数≥0.9)以上,土壤肥力总体较高,综合肥力指数排名为隆阳区(2.05)>澜沧县(1.38)>师宗县(1.28)>陇川县(0.98)>元江县(0.97)>瑞丽市(0.96)>施甸县(0.90);不同海拔区土壤综合肥力排序为700~900 m(2.05)>1 300~1 500 m(1.04)>900~1 100 m(1.02)>1 100~1300 m(0.97),海拔900 m可视为土壤肥力的"分水岭"。各产区土壤pH值处于适宜范围;除有效锰差异无显著性外,各主产区之间其余土壤养分差异显著,且限制性养分存在区别。


草果三种真菌性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省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3种叶部病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草果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种植基地内发现的3种真菌性病害,通过单孢分离培养获得CG-N01、CG-N02、CG-N03 3个菌株,分别测定其致病性,根据形态特征观察孢子形态,依据多基因序列分析(rDNA-ITS、LSU、tub2和tef-1α)的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CG-N01、CG-N02、CG-N03形态分别符合梨孢属(Pyricularia costina)、茎点霉属(Phoma matteuciicola)、炭疽属(Colletotrichum simmondsii)种属典型特征;菌株 CG-N01 的 rDNA-ITS、LSU 和 tef-1 α 的序列长度分别为 489、901、475 bp(登录号分别为 MN596209、MN689811和MN696687),菌株 CG-N02 的 rDNA-ITS、LSU 和 tef-1α 的序列长度分别为 517、997、529 bp(登录号 MN596212、MN650644 和 MN696686),菌株 CG-N03 的 rDNA-ITS、tub2 和 tef-1α 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60、926、738 bp(登录号MN596210、MN650645和MN696688);纯化病原菌株分别与梨孢属(P.costina)、茎点霉属(P.matteuci-icola)和炭疽属(C.simmondsii)具较高同源性.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菌株CG-N01在温度28℃、光照黑暗交替、pH 6.0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菌株CG-N02和CG-N03在温度25℃、光照黑暗交替、pH 8.0条件有利于产孢.[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炭疽属(C.simmondsii)可侵染草果植株并引起草果炭疽病,并对草果叶斑病、叶瘟病和炭疽病病原物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为草果病害的多样性研究和田间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