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垄作方向对不同坡位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对不同坡位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为红壤坡耕地垄作方向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压力膜仪法测定两种垄作方向、不同坡位(上部、中部、下部)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以Van Genuchten(VG)模型拟合该曲线,通过VG模型参数分析比较横坡耕作和顺坡垄作耕作后不同坡位土壤持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红壤坡耕地耕层不同坡位土壤与0~1000 kPa水吸力对应的体积含水率为0.36~0.66cm~3 cm-3,VG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两者间数量关系。顺坡垄作上部、中部和下部坡位耕层土壤VG模型参数饱和含水率θs分别为0.59、0.59和0.65 cm~3 cm-3,残余含水率θr为0.37、0.38和0.41 cm~3 cm-3且随着坡位降低而增大;横坡垄作上部、中部和下部坡位耕层土壤VG模型参数饱和含水率θs分别为0.58、0.56和0.59 cm~3 cm-3,残余含水率θr为0.37、0.35和0.38 cm~3 cm-3且随坡位降低呈先减小、再增加趋势变化。VG模型参数d、n均为0.11和0.92,随耕作方向、坡位变化不明显。【结论】总孔隙度和砂粒含量为影响不同垄作方向红壤耕层理化性质的主导因素。顺坡垄作上部和中部坡位耕层土壤持水能力不及下部坡位土壤,但就同一坡位比较,横坡耕层土壤的释水能力优于顺坡耕作,说明横坡耕作可改善土壤供水能力。


苦荞FtF5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广西植物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魏酸-5-羟基化酶(Ferulate 5-hydroxylase)是调控S型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为研究其在苦荞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分子机制,该文从苦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一个F5H基因,命名为FtF5H(GenBank登录号:MW45511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荞F5H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亲疏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氨基酸结构、系统进化树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FtF5H基因在厚果壳苦荞与薄果壳苦荞的叶、花、茎、果壳中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1)FtF5H基因序列包含1395 bp的完整cDNA开放阅读框,编码464个氨基酸.(2)FtF5H蛋白具有P450超家族结构,为亲水性稳定酸性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域,且为非分泌性蛋白.(3)FtF5H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三级结构预测显示FtF5H蛋白与5ylw.1.A的相似度较高.(4)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tF5H属于CYP84A亚家族.(5)qRT-PCR显示FtF5H基因在两种苦荞中的不同部位均有表达,且在厚果壳苦荞果壳中的表达量是薄果壳的5倍,表达具有极显著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苦荞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对苦荞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苦荞;RT-PCR克隆;阿魏酸-5-羟基化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


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种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采自云南澄江荞麦基地的典型荞麦茎枯病症状样品上分离到与菌株M38形态一致的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38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17 bp(登录号:KP205542.1),与木贼镰刀菌菌株(MG736112.1和MG736187.1)的同源性均为100%,鉴定该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M38的菌丝在培养基PDA和PSA上最适宜生长,菌落直径大小分别为61.69和57.93 mm;菌丝在25~3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8℃,菌落直径大小为61.23 mm,致死温度为65℃,10 min;菌丝在pH为8.0~10.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pH为8.0,菌落直径大小为68.60 mm;在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59.55 mm;菌丝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66.55 mm;菌丝在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71.16 mm。【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温度为28℃,菌丝致死条件为65℃处理10 min, pH为8.0,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


"师宗1号美味猕猴桃优良无性系"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师宗1号美味猕猴桃优良无性系”花粉直感效应,选用5个美味猕猴桃雄株(1号至5号单株),观察雄株花朵外观形态、花粉生活力等,然后进行人工授粉,比较不同雄株授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雄株花粉授粉后,“师宗1号美味猕猴桃优良无性系”在果实侧径、维生素C含量上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也存在一定的花粉直感效应。此外,5号雄株授粉果实外观品质优于其他雄株,除维生素C含量外,果实内在品质其他指标也具有优势,可作“师宗1号美味猕猴桃优良无性系”的适配授粉雄株。


低温贮藏对半闭弯尾姬蜂蛹和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闭弯尾姬蜂是小菜蛾幼虫的优势寄生蜂,低温贮藏是实现半闭弯尾姬蜂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研究在4℃低温条件下,蛹和成虫贮藏5、10、15、20、25、30 d对半闭弯尾姬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蛹期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成虫羽化率、寄生率逐渐降低,蛹贮藏5、10d对成虫的羽化率及寄生率较高,分别在81.50%~83.50%和38.43%~39.02%,贮藏15~30d后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成虫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逐渐降低,成虫低温贮藏5 d对其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较高,分别为95.75%、38.05%、86.00%,贮藏10~25d后成虫的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贮藏30d后成虫存活率最低,为9.67%,不能寄生。本文研究表明,半闭弯尾姬蜂在繁殖和田间释放过程中,蛹低温贮藏10 d内,成虫低温贮藏5 d内较理想。


贵州春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贵州黄壤区适宜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为指导黄壤区合理的秸秆还田和优化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田间交互试验,研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养分(N、P、K)吸收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能优化玉米产量的构成要素,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玉米增产21.39%,同时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K的吸收量,表现为N>K>P,以玉米籽粒N吸收量最高,达150.28 kg/hm2,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玉米的总干物质量提高15.98%~50.40%,以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最高,达26 383 kg/hm2;旋耕秸秆粉碎还田能够提高N、P和K的肥料利用率.[结论]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更能优化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生物性状等指标,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和K养分吸收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养分吸收量 土壤肥力 干物质积累 春玉米


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的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研究
《中草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栽培滇重楼Paris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生物量和性状差异,并对植株生物量积累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异速生长分析.方法 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滇重楼根茎生物量与采集地经纬度、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与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样品间植物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利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standardized major axis regression)对滇重楼的生物量积累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异速生长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12个不同产地的5年生滇重楼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1.19~19.73 g,不同产地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该差异与产地经纬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滇重楼植株的根茎生物量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种植5年后根茎生物量一直呈现快速积累趋势.相同生长年限植株中,云南省元阳县样品根茎生物量显著高于姚安县样品(P<0.05),并且数值具有更高的变化范围.滇重楼植株的总生物量、株高、叶生物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比叶面积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减小.云南省元阳县滇重楼样品根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云南省姚安县样品根茎生物量比例不随生长年限变化而变化.滇重楼植株总生物量和根茎生物量、株高、叶生物量、比叶面积之间均存在异速生长关系.与云南省姚安县滇重楼样品相比,云南省元阳县滇重楼样品根茎生物量积累速率高、株高较矮、叶生物量积累速率较低、比叶面积较大.结论 培育高产滇重楼,应考虑选择株高较矮、叶片较大而薄的地理种源;人工栽培滇重楼时需要注意合理控制光照等因素,从而提高滇重楼药用部位产量.


柱前荧光衍生-离子液体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食品中生物胺
《分析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柱前衍生-离子液体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于发酵食品中3种生物胺的分析检测。方法采用荧光胺作为生物胺衍生试剂,并以疏水性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作为萃取剂,以亲水性的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作为分散剂,进行生物胺衍生物的萃取,并对萃取剂种类和用量,分散剂用量,萃取温度等进行优化。在优化实验条件下,3种生物胺衍生物在1~100 mg/k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4~0.9993,检出限为0.39~0.91 mg/kg,定量限为1.52~5.36 mg/kg;实际发酵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1.0%~108.7%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该方法成功用于小米辣和腌菜等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测定。
关键词: 生物胺 高效液相色谱 离子液体 荧光胺 分散液液微萃取


桑叶红茶的加工技术
《食品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桑2号品种枝端的嫩芽及第1~第2片嫩叶为研究对象,参照红茶(初茶)的加工工艺,对桑叶红茶加工过程中的4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四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桑叶红茶的最优加工工艺,即鲜叶采摘后室内萎凋4 h,中等力度连续揉捻45 min,在发酵初期间断性揉捻15 min,在温度26~28℃、相对湿度90%左右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18 h后,于75℃干燥至含水率6%左右;桑叶红茶中含有25.85 mg/g黄酮、12.54 mg/g多酚,鲜叶经过揉捻发酵加工制作成红茶后,多酚含量有所减少,但口感改善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