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减施下光叶紫花苕不同翻压量对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种植翻压绿肥能够缓解烟草连作生产、改善土壤质量、替代部分化肥,是一项有利于烟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探明长期减施氮肥条件下光叶紫花苕的适宜翻压量,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减施氮肥和绿肥翻压量梯度,共设冬闲+不施氮肥(CK)、冬闲+100%氮肥(100%CF)、85%氮肥+7.5 t/hm2绿肥(85%CF+GM1)、85%氮肥+15.0 t/hm2绿肥(85%CF+GM2)、85%氮肥+22.5 t/hm2绿肥(85%CF+GM3)、85%氮肥+30.0 t/hm2绿肥(85%CF+GM4)、70%氮肥+7.5 t/hm2绿肥(70%CF+GM1)、70%氮肥+15.0 t/hm2绿肥(70%CF+GM2)、70%氮肥+22.5 t/hm2绿肥(70%CF+GM3)、70%氮肥+30.0 t/hm2绿肥(70%CF+GM4)共10个处理,测定烟草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与100%CF处理相比,减施氮肥30%且翻压量为22.5、30.0 t/hm2处理的烟草最大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减施氮肥15%~30%,翻压绿肥显著提高了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所占比例(P<0.05),以70%CF+GM3处理最高,分别为62.90%和90.47%;减施氮肥15%~30%仍能增加烟草产量,85%CF+GM3、85%CF+GM4、70%CF+GM4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100%CF处理,分别增加210.4、436.3、195.5 kg/hm2.与100%CF处理相比,85%CF+GM4、70%CF+GM4处理的烟草产值分别增加1106.0、825.0元/hm2,但差异不显著;其他氮肥减施翻压绿肥处理则降低了烟叶产值.与100%CF处理相比,70%CF+GM2、70%CF+GM3、70%CF+GM4和85%CF+GM4处理显著增加了烟叶钾含量;85%CF+GM4处理显著增加了烟叶烟碱含量;70%CF+GM3处理显著增加了烟叶钾氯比.综上可知,减施氮肥15%~30%且翻压绿肥30.0 t/hm2可提高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比例,增加烟草产量和产值,改善烟叶品质,实现烟草生产的节本增效.


薄层色谱与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2种食根蔬菜中5种酰胺类除草剂残留量
《分析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丁草胺、丙草胺5种酰胺类除草剂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与2种食根蔬菜(洋葱、大蒜)中残留测定的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以正己烷∶丙酮(4∶1)为展开剂,改良碘化铋钾显色。残留测定时用乙腈和乙腈-HAc提取样品,提取液经N-丙基-乙二胺硅烷(PSA)、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石墨化炭黑(GCB)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净化,并对影响提取和净化的参数进行优化,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检测,外标法定量。薄层色谱鉴别显色明显,斑点清晰。残留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5种目标农药在0.02~2.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定量限为0.025 mg/kg;平均回收率为72.0%~102%;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0.524%~7.90%之间。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适用洋葱和大蒜中5种酰胺类除草剂农药残留分析。
关键词: 酰胺类除草剂 薄层色谱 洋葱 大蒜 QuEChERS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两种甘蔗梢腐病病原分子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梢腐病(Pokkah boeng)对我国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本研究基于甘蔗梢腐病主要病原菌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序列分别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并对采自云南省不同蔗区不同主栽品种上的117份典型甘蔗梢腐病样品进行了PCR分子检测,明确了该区域这2种甘蔗梢腐病主要病原菌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引物Fp-F3/Fp-R3可从拟轮枝镰孢菌及其侵染甘蔗中扩增出40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他甘蔗病害病原菌均未扩增出此片段,该引物最低能检测到的拟轮枝镰孢菌DNA浓度为30 pg/μL;引物Fp-F4/Fp-R4可从层出镰孢菌及其侵染甘蔗中扩增出362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他甘蔗病害病原菌均未扩增出此片段,该引物最低能检测到的层出镰孢菌DNA浓度为300 pg/μL.117份样品中有112份样品检出拟轮枝镰孢菌,阳性检出率为95.7%;有103份样品检出层出镰孢菌,阳性检出率为88%;有103份样品为拟轮枝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率为88%;另有5份样品均未检测出这2种病原菌,可能为其他种引起的甘蔗梢腐病.分别选取不同蔗区不同主栽甘蔗品种上的23个拟轮枝镰孢菌和19个层出镰孢菌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拟轮枝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扩增产物序列分别与拟轮枝镰孢菌(GenBank No.KU508286)和层出镰孢菌(GenBank No.MK252904)序列相似性高达99.45%~100%和99.26%~100%.挑取部分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测序序列分属于拟轮枝镰孢菌组和层出镰孢菌组.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体系能够准确、快速的检测拟轮枝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云南不同蔗区不同主栽品种轮枝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检出率均较高,为云南甘蔗梢腐病重要病原,且复合侵染现象较普遍,其中普洱、临沧、红河和玉溪蔗区拟轮枝镰孢菌为优势种,但层出镰孢菌检出率也较高,且存在其他种.本研究为甘蔗梢腐病病害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依据.


红米'rm257'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分析及Rc基因功能标记开发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米种质'rm257,在籽粒总黄酮和抗性淀粉含量方面表现突出,分析该材料种皮颜色遗传模式,将为其在实际育种应用中奠定基础.同时探究'rm257'种皮颜色性状与Rc之间的关系并开发对应功能标记,为云南红米品种的辅助选育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育种效率.[方法]利用红米种质'rm257'与9份云南地方白米品种构建测交组合及F2分离群体,通过统计测交当代和对应F2分离群体种皮颜色和分离比,推测其遗传模式;同时依据已报导Rc基因缺失变异位点序列开发功能标记RCGX,对9个F2分离群体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将基因型与对应单株表型进行成对分析,进而判断红米种质'rm257'种皮颜色与Rc基因的关系.同时利用云南96份地方种对功能标记RCGX的通用性进行检验,评估该功能标记在红米种皮颜色判定中的准确性.[结果]遗传模式分析表明,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在7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在2个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与影响.这与前人研究报导的红米种皮颜色性状受1对或2对基因控制的结论基本一致.F2分离群体Rc功能标记验证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功能标记RCGX通用性实验结果显示,云南地区地方白米品种大都存在Rc基因的缺失变异.[结论]红米种质'rm257'的种皮颜色性状,在不同测交组合中表现为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或受2个基因位点的控制及影响.同时实验结果表明Rc基因极有可能为控制'rm257'种皮颜色的目标基因,且云南地区多数白米地方种其种皮颜色变化都是由Rc基因缺失变异导致的.


咖啡果实不同成熟度对其品质的影响
《种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不同成熟度咖啡果实为对象,对果实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成熟度对咖啡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成熟度咖啡鲜果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皮厚、种子纵径、种子横径、种形指数、单果重、种子重、种子数、果实硬度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皮厚、种子纵径、种子横径、单果重、种子重逐渐增加,果实硬度、果形指数、种形指数总体上逐渐减小。咖啡大多数果实性状指标间均具有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在不同成熟度间存在差异。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指标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加,部分指标由不相关向相关性转变。主成分分析显示,11个表型性状可归纳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果实大小因子、种子形状因子、果实形状因子。最终确定果实横径、单果重、种子重、种形指数、果形指数等5个指标作为评价咖啡外观品质的关键性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成熟度为Ⅵ、Ⅴ时,咖啡的果实品质最好,成熟度为Ⅳ、Ⅲ果实品质较差,成熟度为Ⅰ、Ⅱ时,果实品质最差。
关键词: 咖啡果实 成熟度 外观品质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添加剂对万寿菊茎叶青贮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万寿菊茎叶为青贮材料,研究乳酸菌、葡萄糖和甲酸3种添加剂对万寿菊茎叶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综合评价添加剂对万寿菊茎叶青贮的调控效果.试验设4个处理:对照组不加任何添加剂、乳酸菌制剂组按5.0×106 cfu/g添加、葡萄糖组按2 g/kg添加、甲酸组按6 mL/kg添加.青贮第3、6、9、12、15、30、45天的7个时间点取样,分析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青贮结束后测定pH值、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有机酸、氨态氮等的含量.结果显示,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乳酸菌组和葡萄糖组的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显著(P<0.05),甲酸组和对照组的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损失较小(P>0.05);青贮45 d后,乳酸菌组和葡萄糖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甲酸组(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氨态氮/总氮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甲酸组(P<0.05);乳酸菌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甲酸组的乙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所有试验组均无丙酸和丁酸产生.综上,乳酸菌、葡萄糖和甲酸3种添加剂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万寿菊茎叶青贮品质,其中以乳酸菌和葡萄糖效果较好,由于万寿菊茎叶自身生物学特性,所有处理青贮后的感官品质均不能达到一级优良.


单氰胺及摘叶对"阳光玫瑰"葡萄二次果花芽分化及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二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一次果成熟采收后留3~4芽修剪,采用不施用单氰胺破眠且摘除植株全部叶片、施用单氰胺破眠且不摘叶、施用单氰胺破眠并摘除植株全部叶片3种处理,以不做处理为对照,研究了萌芽率、花芽分化率、结果枝率、果实品质等指标变化趋势,以期为提高干热河谷区"阳光玫瑰"二次果花芽分化及果实品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摘除植株全部叶片对"阳光玫瑰"二次果萌芽率、花芽分化率、成枝率、结果枝率、穗长、穗宽、单果质量、单穗质量、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得到提升.以施用单氰胺破眠并摘除植株全部叶片处理的效果最好,对"阳光玫瑰"二次果萌芽和花芽分化效果最好,果实品质提升也最佳.


137份茶树人工杂交F1代单株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茶树人工杂交F1代单株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为杂交后代早期选择提供依据,以"金萱(♀)×云茶1号(♂)"人工杂交F1代的137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对其芽叶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37%~32.84%,其中,叶长叶宽比的变异系数最小,叶面积、芽重、一芽二叶重和一芽三叶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32.84%、32.66%、31.10%和30.89%;各性状均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正态分布趋势;12个性状在F1代的中亲优势率为-0.53%~0.01%,超亲优势率为-0.69%~-0.03%,其中叶长叶宽比的中亲优势值为正值,且相对遗传力为正向显性;66对相关性分析中有56对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系统聚类将F1代的137个单株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2个类群分为2个亚类,聚类结果充分反映了各类群的特征.
关键词: 茶树;F1代;人工杂交;芽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其成因,确定最优密码子并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CodonW 1.4.2和在线软件CUSP等对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中的52条基因编码子序列密码进行分析.[结果]云南樟的ENC值在36.82~57.85之间,表明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密码子不同位置上的GC含量表现为GC1(47.61%)>GC2(40.28%)>GC3(30.67%),且RSCU>1的密码子有31个,其中有29个以A或U结尾,表明密码子偏好以A或U结尾.中性绘图分析结果显示,GC12与GC3的相关系数为0.040,表明两者相关性不显著.ENC-plot分析表明,基因ENC比值大多数分布在-0.05~0.05区间外,即大部分基因ENC值与预期值差距较大.说明密码子偏好性更多受到选择的影响.PR2-plot分析表明,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中的绝大多数基因分布在PR2图的中心点偏右下位置,说明选择是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构建高低基因表达库,结合高频及高表达密码子最终确定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最优密码子12个,分别为,UUA、UCU、ACA、UAU、GCU、UAG、CAA、AAA、GAU、GAA、CGA、AGA,其中,11个以A或U结尾.[结论]云南樟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性比较弱,偏好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主要受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樟叶绿体基因工程、种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SSR标记的花菜类作物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花菜类种质的遗传基础,分析种质群体的亲缘关系,为花菜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2对SSR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技术对96份花菜类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和非加权配对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及以Structure软件的混合模型聚类法推断材料构成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22对引物在96份材料中共扩增出91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为4.136个.从22对引物中筛选出了 10对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多态性引物,可用于花菜类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研究.根据花球性状,将材料分为青花菜(24份)以及花椰菜(72份)2个组群,经多态性分析,2个组群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值(Na)分别为2.727和3.091;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910和1.841;Shannon's指数(I)分别为0.675和0.667,说明这2个组群的遗传多样性均不够丰富.聚类分析也将96份材料分为2个组群,第I组为24份青花菜材料,包括1份西兰苔杂交种和23份青花菜杂交种;第Ⅱ组为72份花椰菜材料,包括29份花椰菜自交系、36份花椰菜杂交种和7份花椰菜主栽品种.花椰菜自交系被分到了 4个亚群,但在各亚群中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杂交组配时,选用不同亚群的自交系进行组配,以获得更大的杂交优势.群体结构分析中,当K=2时,AK出现明显的峰值,最大值为1658.48,为最佳群体组群数,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96份材料的Q值均大于0.6,说明该花菜资源的遗传结构较为单一.[结论]所参试材料种质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遗传背景单一,亟需重视对遗传背景差异大、亲缘关系远的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种质材料共享和交流,促进花菜种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