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缅甸稻飞虱的发生和防控情况(英文)
《环境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飞虱是缅甸水稻种植区常见且分布广泛的一类害虫,可造成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稻飞虱的爆发与高产品种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具有一致性,同时其种群变化也与天气条件有关。近年来,缅甸中部部分省份稻飞虱大量孳生,在一定程度上,这与氮肥施用水平有关。雨季稻飞虱种群增加,7月和8月为高峰期。在缅甸,主要通过培育抗虫、抗旱、抗逆等水稻品种来防控稻飞虱。同时用诱虫灯进行早期入侵的虫源的监测,必要时,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缅甸部分农场还采用了病虫害综合管理系统(IPM),以建立健康、安全、可调节的水稻生态系统及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


弗里熊蜂蜜罐中糖液成分分析
《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熊蜂是众多植物的重要传粉昆虫,以采集并贮藏花蜜和花粉为主要食物.本研究旨在探究熊蜂的营养需求及明确其对采集的食物是否存在酿制过程.[方法]利用白砂糖溶液(糖浓度50%)饲喂弗里熊蜂Bombus friseanus蜂群,收集并检测其贮藏在蜜罐中1~7 d的糖液,作为处理组样品;同时将上述白砂糖溶液置于灭菌离心管中,排除熊蜂取食,作为对照组样品,测定贮藏期间处理组和对照组糖液的pH值、糖浓度、糖组分及α-淀粉酶和转化酶活性.[结果]弗里熊蜂B. friseanus贮藏在蜜罐中1~7 d的糖液pH值平均为3.74±0.13,显著低于对照组(6.55±0.15);糖浓度与贮藏时间显著正相关,贮藏6d后糖浓度显著高于贮藏1~3 d时的;糖液组分更加丰富,除蔗糖外利用HPLC还检出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海藻糖,贮藏4~5 d的糖液中己糖含量极显著高于贮藏1~3 d和6~7 d时的,己糖和麦芽糖含量分别与蔗糖含量极显著负相关,总糖中果糖和麦芽糖含量与贮藏时间极显著负相关,葡萄糖、蔗糖和海藻糖的含量分别与贮藏时间极显著正相关.贮藏6d的糖液中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间,其他贮藏时间样品间c-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所有样本的转化酶活性在21.17~38.05 U/g FW之间,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差异不显著.[结论]弗里熊蜂B.friseanus采集人工饲喂的糖溶液贮藏在蜜罐中,经其加工后发生了物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揭示熊蜂存在酿蜜能力.本研究的结果为熊蜂生物学及繁育研究提供了参考.


密度和氮肥对'云大麦12号'产量、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创造全国青稞高产纪录的‘云大麦12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本研究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及互作对‘云大麦12号’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极显著,对农艺性状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量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仅对单株分蘖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4个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密氮互作对产量、农艺性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影响均不显著;仅对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在8.5×105/hm2、施氮量在112.5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这是‘云大麦12号’的高产最优密度和氮肥方案。


碳基土壤调理剂对云南热区植烟土壤培肥及烤烟产质量效果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有机培肥是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为筛选适合云南热区紫色土培肥的碳基调理剂。【方法】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质碳基调理剂对热区土壤养分特征,烤烟生物量、烤烟吸氮量、烤烟农艺性状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施用碳基土壤调理剂能有效补充土壤有机质,保持较高土壤氮素供应水平,促进烤烟对氮的吸收效率,增加生物量累积。T1调理剂比常规处理提高上等烟比例8.64%、烟叶产量6.24%。【结论】综合土壤肥力和烟叶产质量,配施低碳氮比的T1碳基土壤调理剂对热区紫色土的改良效果最佳。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环境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滇西南沧源县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2019年通过灯诱监测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沧源县白背飞虱的越冬种群、灯诱种群及田间种群发生特征,并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以成、若虫在再生稻、落粒稻上越冬,越冬虫量最高可达1 600头/667 m2,越冬虫量大小与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3);(2)白背飞虱灯诱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9月,灯诱峰期和诱虫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差异较大;随着白背飞虱不断迁入,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呈增长趋势,一般于5月底至6月初田间种群数量最大,构成田间种群的危害高峰,而水稻抽穗之后,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向外迁出,9月水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外地回迁的灯诱峰次虽虫量较大,但对当地水稻威胁较小;(3)沧源县白背飞虱田间最大虫量与5月累积灯诱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70),与越冬虫量以及3、4月累积灯诱虫量无显著关系,5月累积灯诱量又与5月降雨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8),说明5月迁入虫源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为害的关键因素。明确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当地白背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适用于云南粳稻种植区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广适用于云南粳稻区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在云南宜良、建水、祥云、永平这4种生态条件下对22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抗病性进行了自然诱发鉴定;将在宜良筛选出来的来自中国8省区的89份抗叶瘟粳稻品种(系)进行了6个稻瘟病菌株的接种鉴定,并用Pib、Pikh、Pi9、Pi5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单基因系Pib、Pikh、Piz、Pi9连续2年在4个试验点对叶瘟和穗颈瘟均表现抗病,Pi5前期感叶瘟,但均中抗穗颈瘟;Pia、Pi1、Pil9、Pi3、Pi12、Pii、Pikm、Pik、Piks、Pish、Pit、Pita和Pita2 13个单基因系在4个试验点均感叶瘟和穗颈瘟,Pi7、Pizt、Pikp、Piz5仅在永平和祥云点中的1~2个点表现抗病。接种鉴定表明89份资源中79份抗6个菌株(占88.76%),8份抗5个菌株,2份抗4个菌株,从而确认这些材料对叶稻瘟病具有一定的抗性。89份资源基因分析表明携带Pib、Pikh、Pi9、Pi5的材料分别占62.92%、56.18%、21.35%、26.97%,但云南省内外存在差异,在云南省选育品种中分别为67.50%、57.50%、22.50%、37.50%,在云南省外品种中分别为62.16%、48.65%、27.03%、10.81%;78个材料携带Pib、Pikh、Pi9这3个基因中的1~3个,这可能是这些材料表现抗叶稻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Pib、Pikh、Piz、Pi9、Pi5这5个基因在云南籼粳稻交错区-温暖粳稻亚区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连续浇灌腐植酸对柠檬品种'云柠1号'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植酸(humic acid, HA)是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转化以及一系列地球化学作用后形成的一类有机弱酸混合物[1-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与溶解性大小,分为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3]。腐植酸具有改良土壤、增效肥料、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改善作物品质的作用[4],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种植等领域。柠檬[Citrus×limon (Linn.) Osbeck]具有药食两用性[5],其品质鉴定指标除了营养成分外,
关键词: 柠檬品种‘云柠1号’ 叶 总黄酮 黄腐酸 腐植酸钠


五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与灰葡萄孢琥珀酸脱氢酶的结合模式及抗性机制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琥珀酸脱氢酶(SDH)(以下简称Bc SDH)的结合方式,阐明Bc SDH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结构生物学机制,通过同源建模构建了Bc SDH的三维模型,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了5种SDHI (异丙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吡噻菌胺和啶酰菌胺)与野生型和突变型Bc SDH的亲和力及结合模式之间的变化,分析其抗药性机制,对相关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预测,并分析突变类型。结果表明:5种SDHI与Bc SDH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其中酸部分插入Bc SDH活性腔底,胺部分在活性腔口,能够形成牢固的疏水作用、氢键、卤键、π-π堆积作用和π-阳离子等相互作用。B-P225F氨基酸残基突变(以下简称突变)会造成活性腔口变窄,使得SDHI酸部分不能进入活性腔;B-P225L突变会造成异丙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和吡噻菌胺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模式发生变化,亲和力降低;B-H272R突变后,活性腔底变窄,与SDHI的亲和力下降。另外,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B-P225和B-H272均位于Bc SDH的保守区域,B-P225F、B-H272R和BH272L突变可能为随机突变。因此推测Bc SDH的B-P225F和B-H272R突变可能是引起灰葡萄孢对5种杀菌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引起SDHI类杀菌剂之间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B-P225L突变可能降低灰葡萄孢对部分杀菌剂的敏感性,而不是引起Bc SDH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抗性监测治理策略来延缓灰葡萄孢对SDHI类杀菌剂抗性的产生,在SDHI分子设计时也应考虑该位点氨基酸残基突变,避免产生交互抗性。
关键词: 灰葡萄孢 琥珀酸脱氢酶 杀菌剂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结合模式 抗性机制


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F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白楼蔗与云瑞14-252杂交所创制的45份云南割手密F2群体创新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较丰富,变异系数在7.68%~58.68%之间,某些创新材料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选出的影响云南割手密F2群体创新材料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646%,其中第一主成分即蔗茎产量糖分因子是最重要的因子,其贡献率达50.998%。经综合评价表明,45份云南割手密F2群体创新材料农艺性状综合得分较高的是云割F218-38-17、云割F218-38-45、云割F218-38-15、云割F218-38-3、云割F218-38-43、云割F218-38-5和云割F218-38-8。聚类分析将45份创新材料分为3类,结果与主成分得分结果一致。
关键词: 甘蔗细茎野生种 主要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47份月季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47份月季品种11个表型性状指标,旨在探明不同月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月季种质资源的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47份月季品种为材料,对花色(FC)、瓣型(PT)、花类型(FT)、花头类型(NFT)、花形(FS)、花香(FF)、小叶数(LN)、顶端小叶形状(ALS)、刺状态(TS)、刺颜色(TC)和品种类型(VT)等11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分析,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最后对47份月季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47份月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11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46~1.67,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在18.48%~63.32%,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刺状态(63.32%)、刺颜色(55.60%)、品种类型(54.00%)、花色(54.00%)、花形(46.10%)、花香(43.62%)、瓣型(39.61%)、顶端小叶形状(33.05%)、花头类型(31.40%)、花类型(20.85%)和小叶数(18.48%),其中小叶数的变异系数最低,刺状态的变异系数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刺状态(TS)和刺颜色(TC)呈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相关系数为0.870。品种类型(VT)与瓣型(PT)、花类型(FT)呈显著正相关,与刺状态(TS)呈显著负相关,花色(FC)和花类型(FT)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6、0.312、0.330和0.348。聚类分析表明,在欧式距离为20时,可将47份月季资源划分成三大类。第Ⅰ类包含40个月季品种,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类,第Ⅰ-1类包含30个品种,主要特征:花色以粉色、红色为主,主多头,重瓣,斜直状、红色刺为主,品种类型以切花月季、灌木月季、藤本月季为主。第Ⅰ-2类包含10个品种,主要特征:花色以粉色、黄色为主,主单头,重瓣,无刺,切花月季或灌木月季。第Ⅱ类包含4个月季品种,主要特征:花色以复色为主,主多头,重瓣,红色、斜枝刺为主,品种类型以切花月季和微型月季为主。第Ⅲ类包含3个月季品种,主要特征:花色白色,主单头,单瓣,钩刺或弯刺,紫色刺,品种类型以野生种为主。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70.73%,特征向量为刺状态、刺颜色、花形(俯视)、花类型、花香、花头类型、瓣型、小叶数等,代表了前5个主成分能较好的解释所有变量所包含的全部遗传信息。【结论】47份供试月季材料中‘甜蜜漂流’的综合评分最高,其次是‘月月红’‘,粉红雪山’的综合评分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