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云南草地贪夜蛾冬春季虫源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是我国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主要降落区、周年繁殖区和北迁南回的重要通道。本研究基于室内生物学测定和全省气象数据,并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对冬春季虫源分布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全省129个县/区/市中有45个县/区/市为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适宜区,有64个县/区/市为幼虫冬春季发生区。周年繁殖适宜区和幼虫冬春季发生区主要分布在25°N以南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区大部区域,以及西部怒江和北部金沙江沿岸部分地区。2)云南东西部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和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典型的区域特点:西部至南部普遍发生,种群数量高,为害严重,有虫田率超过90%,平均受害株率为30%~59%,平均百株虫量为20~47头;东南局部区域发生轻,平均被害株率13.01%,百株虫量12头;中部及以北地区除河谷热区外,冬春季未见有草地贪夜蛾为害。调查结果与虫源分布区预测结果重合度较高。3)玉米种植分布和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同时,用药水平及种植模式与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与预警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发生区域 影响因子 冬春季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dRADseq的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收集国内外马铃薯品种(系)资源,研究马铃薯种质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开发SNP分子标记,为马铃薯品种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提取马铃薯嫩芽基因组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MseI和SacI进行双酶切建库,质量检测合格后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用BWA软件将测序数据与马铃薯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采用GATK软件进行SNP和InDel变异位点检测,利用ANNOVAR软件进行变异注释,并基于上述变异信息对群体结构进行Structure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7.50×108条测序reads和2.04×1011个碱基,共检测到39038个变异位点,其中SNP位点36267个,InDel位点2771个;基于上述变异位点的Structure和PCA分析均将研究群体划分为两个亚群,群体系统发生分析表明,G2亚群中的个体聚类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但与其他个体相比G2亚群中的分枝距离中心较远,积累了更多的变异量;群体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3107,期望杂合度He=0.3932,观测杂合度Ho=0.1852,群体自交系数Fis=0.553,表明马铃薯品种(系)间遗传多样性较低;开发了覆盖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且包含120个SNP标记的SNP-Panel,并选取其中的60个标记在46个样品中进行了验证.[结论]研究结果为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身份证开发、遗传图谱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SNP标记;ddRADseq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方籼粳稻稻瘟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差异分析及优异稻种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地方籼稻和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差异,筛选适宜于种植区环境的优异地方稻种,为稻瘟病的抗性育种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地方籼稻和粳稻品种各23份为材料,利用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室内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瘟基因推导,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异地方稻种。【结果】抗性频率为0.0%~25.0%、25.1%~50.0%、50.1%~75.0%和75.1%~100.0%的粳稻品种分别有4、5、6和8个,籼稻品种分别有0、4、7和12个。粳稻和籼稻接种8个稻瘟病标准菌株后,籼稻的稻瘟病抗性整体高于粳稻。46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组成较复杂,其中,能推导出抗瘟基因的品种共17个,其中粳稻品种7个,籼稻品种10个;抗性基因组成复杂的品种(可能含有的抗瘟基因在6个或6个以上)有23份;含有未知抗瘟基因的品种有6个,均为粳稻;Pik、Piz-t、Pib、Pi1、Pi11和Pita-2基因在籼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粳稻,其中Pita-2基因仅存在于籼稻品种吉强糯和天杂58中;Pik-s、Pita、Pi3、Pi12和Pii基因在粳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籼稻,其中Pi12基因仅存在于粳稻品种日本谷和华街中。农艺性状调查测定结果显示,在株高、穂长、结实率和千粒重方面,粳稻品种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籼稻品种;在产量方面,籼稻品种间的差异小于粳稻品种。筛选出的高抗稻瘟病品种:镰刀谷(粳稻)、香糯(籼稻)、毫糯早(籼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高产品种:日本谷(粳稻)和粘珏香(籼稻);矮杆品种:冷水汕优(粳稻)和白壳糯(籼稻);多穗品种:日本谷(粳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结论】籼稻所含的抗瘟基因数量和稻瘟病抗性整体较粳稻高,说明籼稻的抗谱范围更广。筛选出的粳稻品种冷水汕优和日本谷可用于优质高产品种选育,籼稻品种香糯和毫糯早可用于稻瘟病抗性品种选育。

关键词: 水稻 籼稻 粳稻 稻瘟病 抗性鉴定 抗瘟基因 稻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GRF转录因子家族生物信息学鉴定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RF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主要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对蓖麻GRF (RcGRF)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组织表达分析以及外源赤霉素(GA)和多效唑(PAC)处理两个蓖麻品种(高杆‘滇蓖2号’和矮杆‘滇蓖5号’)后顶端嫩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蓖麻共有9个GRF转录因子,蛋白长度233~617 aa,等电点(pI)为6.34~9.48,每个成员含有2~4个内含子,每个RcGRF的蛋白结构域均包括一个由39~43个氨基酸组成的WRC保守结构域和一个由34个氨基酸组成QLQ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蓖麻与拟南芥GRF的亲缘关系比水稻更近。不同组织表达结果表明多数RcGRF基因在发育的胚乳及萌发的种子中高表达,而RcGRF2在叶片、雄花和萌发的种子中都不表达。GA和PAC处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GA处理DB2 RcGRF1、DB2 RcGRF17下调表达,GA处理DB5 RcGRF1、DB5 RcGRF4下调表达,PAC处理DB2 RcGRF4、DB2 RcGRF6上调表达、RcGRF9下调表达,表明RcGRF1、RcGRF4、RcGRF7、RcGRF9可能通过赤霉素途径调节植物株型。本研究为蓖麻GRF基因对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研究奠定分子基础,为调控蓖麻株高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蓖麻 GRF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洲菊CAD基因的克隆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非洲菊肉桂醇脱氢酶基因(GjCAD)的序列特性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反转录PCR(RTPCR)从非洲菊品种‘玲珑’中克隆获得两个GjCADs(GjCAD3和GjCAD5),分析它们及其编码蛋白序列特性,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它们在不同组织器官(根、叶和叶柄)和不同逆境处理(4℃低温、PEG模拟干旱、水杨酸和NaCl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GjCAD3和GjCAD5编码序列(CDS)长度分别为1 089 bp和1 077bp,它们编码的蛋白均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其中GjCAD3属于MDR超家族,为亲水蛋白;GjCAD5属于PLN02514超家族,为疏水蛋白. qRT-PCR结果显示,GjCAD3和GjCAD5均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叶柄,叶最低.低温处理下,GjCAD3除在处理24h后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余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而GjCAD5的表达则受到显著抑制;干旱处理下,GjCAD3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而GjCAD5在处理1 h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余时间点与对照相差不大;SA处理下,GjCAD3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GjCAD5也仅在处理24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盐胁迫处理下,GjCAD3受到显著抑制,而GjCAD5受到显著诱导.本研究表明GjCAD3和GjCAD5参与非洲菊非生物胁迫应答,但二者表达模式差异较大.该结果可为揭示非洲菊CAD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图7表1参37)

关键词: 非洲菊 肉桂醇脱氢酶 基因克隆 非生物胁迫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背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的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南稻区香型软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蜘蛛发生动态的影响,以地方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云恢290’‘文稻11号’‘红香软7号’为供试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1)为感虫对照,系统调查了白背飞虱、黑肩绿盲蝽和蜘蛛种群田间发生量。结果表明:大田期3个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田间虫量均略超过‘TN1’,表现为感虫;水稻分蘖期白背飞虱的峰期虫量2 500~3 863头/百丛,其中低龄若虫占80%以上。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黑肩绿盲蝽发生高峰期比白背飞虱滞后1周,而蜘蛛田间种群数量随生育期逐渐上升,在水稻成熟期达最大值。在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益害比接近1∶40。分蘖期低龄若虫对后期的发生量有重要影响,是防治关键期;水稻拔节期至蜡熟期可充分利用黑肩绿盲蝽、蜘蛛等天敌对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香型软米 白背飞虱 黑肩绿盲蝽 蜘蛛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现有3种稻米食味评价方法,研究西南稻区不同杂交籼稻品种食味品质特点,并优选出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品种。【方法】在2017年品种筛选试验的基础上,于2018年在云南永胜和四川大邑分别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应用2种国标感官评价和食味计进行评价,比较分析20个杂交籼稻品种的食味品质差异及其对食味评价方法的响应。【结果】稻米食味品质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食味优良的品种具有在2种感官评价下稻米的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和冷饭质地,以及食味计评价下的外观和口感评分均优良的共性,进而具有较高的食味品质。通径分析表明,适口性对食味贡献率最大,滋味和外观次之,冷饭质地最低。不同品种间稻米食味品质差异明显。3种评价方法下,宜香优2115、内5优39、繁优609、花香优1618、川优6203和隆两优1146在2生态点均具有优良食味品质。相较于绿优4923和川优8377等低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和花香优1618等品种具有较高的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进而食味较好。品种对不同评价方法的响应存在差异,永胜渝香203和大邑Y两优1号在2种感官评价下均属于低食味品种,但在食味计评价下则显著高于食味计平均食味。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感官百分制评分和等级综合评分线性拟合度高,相关系数r=0.94***,而食味计评分与感官百分制评分和等级综合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r=0.49***和r=0.53***,离散程度较大,不足以解释相互之间关系。【结论】稻米食味品质受生态条件和品种共同作用,采用单一食味评价方法不能准确评价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因此,综合运用3种现行食味评价方法,筛选出宜香优2115、内5优39、繁优609、花香优1618、川优6203和隆两优1146等6个食味优良且稳定的品种,可以用作西南优质食味品种推广。

关键词: 水稻 食味品质 评价方法 食味计 感官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在二倍体彩色马铃薯薯肉中的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彩色马铃薯薯肉颜色分布的机理,本试验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6种结构基因和4种调节基因,在彩色马铃薯杂交组合后代中不同薯肉颜色个体以及同一薯块中不同薯肉颜色部分的表达情况,研究这些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在薯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75个杂交后代中,除结构基因DFR外,其余5个结构基因在红色和紫色薯肉中都有较高的表达量,而在81%(StCHS)~93%(StF3H)黄色或白色薯肉中表达量比较低甚至不表达;4个调节基因在90%(StAN2)~100%(StMBA113)黄色或白色薯肉以及所有紫色(除G17-23-36外)和红色薯肉中都有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同一父母本的后代薯肉颜色的差异可能是由结构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或者在花青素合成通路存在结构基因没有表达而导致,而且4个调节基因可能并不是限制花青素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花青素合成 RT-PCR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蔬菜菌种应用及菌群调控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蔬菜发酵是控制一定生产条件,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对新鲜蔬菜进行冷加工,以保持蔬菜的营养和提高风味品质的一种方式。发酵蔬菜中的菌群决定了产品的风味特征、营养功能和安全性,同时菌群也影响发酵成品的保藏性能。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酵蔬菜微生物多样性和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分析了发酵蔬菜中功能菌种的选育、应用和影响微生物菌群的因素。通过生物、化学、物理多重手段调控发酵蔬菜菌群,可提高发酵蔬菜的品质,为工业化生产品质稳定、优良的发酵蔬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发酵蔬菜 组学 菌种选育 乳酸菌 菌群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rp基因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亚组水平上明确云南元谋县的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以rp(II)F1/rp(II)R1为引物,利用PCR对感病蔓草虫豆总DNA进行rp基因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和编码蛋白特性预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rp基因编码的rpl22、rps3蛋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测序得到1 171 bp的特异性片段,该片段包括全部rpl22基因和大部分rps3基因,两基因相互重叠,分别编码128和237个氨基酸。通过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从亚组水平明确了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是16SrII-A亚组成员,且归属于rp-iii亚进化支。预测rp基因所编码的rpl22和rps3蛋白均为脂溶性蛋白,且二级结构包括螺旋、卷曲和折叠。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蛋白跨膜运输的分子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 rp基因 序列分析 结构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