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藏粮于科技”实现节本增效双丰收——记云南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
《中国农村科技 》 2009
摘要:2006年,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全国粮食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的有机结合,而"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都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因此,"藏粮于科技"是保证,是长远的战略措施,必须坚持科技兴粮,把推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举措。


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云南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具有近2 000年发展历史的古老茶区。千百年来,茶叶作为云南重要产业之一,经历了无数次的兴盛与衰落。解放后,云南茶业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几经曲折,但作为一项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一直是云南茶区各族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生活、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透过困境看云南蚕业的发展机遇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1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蚕业的影响随着中国蚕业进行"东桑西移"的战略调整,云南的蚕茧基地和生丝加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桑园发展到7.3万hm2(投产桑园约5.3万hm)2,茧丝绸企业36家,自动缫丝机53 440绪,年产茧3.7万t,产生丝811.6 t,实现工农业产值约13亿元。


栽培稻种间育性S1基因桥梁亲本培育及分子验证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栽培稻种间杂种的高度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的最主要障碍.用携带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S1,以亚洲栽培稻为背景的桥梁亲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可望大大缓解种间杂种的不育.以亚洲栽培稻合系39和非洲栽培稻IRGC104049为材料,培育出一批BC2F10中间材料,其表现型与轮回亲本表现型一致,供体遗传背景占14.18%.用其与合系39回交培育出的BC3F1花粉和小穗均为半不育,BC3F2群体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呈双峰分布,分成半不育和可育两类.第六染色体的RM589、RM588、RM190、RM7639、RM586标记与目标性状相关极显著,并把控制育性的位点定位在RM190和RM7639间,距离分别为3.2cM、4.8cM,说明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S1已导入合系39,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90和RM7639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S1在合系39背景下的配子消除作用达到79.61%,遗传基本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8年学术年会召开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8年学术年会于2008年12月10~12日在昆明顺利召开,并完成了所有议程和事项,圆满结束。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