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梢腐病致病菌甘蔗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甘蔗梢腐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明确云南甘蔗梢腐病病原种类,从云南开远和孟连采集甘蔗梢腐病样品33份,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S1和FS2,提取其DNA;利用转录延长因子基因(EF-1α)、微管蛋白基因(TUB2)、聚合酶基因(RPB2)引物序列对分离到菌株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清晰明亮条带;将产物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FS1和FS2的EF-1α序列、TUB2序列和RPB2序列与Fusarium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TUB2(登录号MT011039.1)和RPB2(登录号MW238849.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同时通过MEGA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建立菌株FS1和FS2的系统发育树,发现FS1、FS2与F. sacchari均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根据菌株FS1和FS2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sacchari。用F. sacchari孢子接种‘云蔗08-1609’,接种7 d叶片出现退绿和叶片黄化症状;将接种发病叶片进行再次分离和测序,分离到菌株EF-1α序列与F.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研究表明,F. sacchari为开远和孟连引起梢腐病的致病菌。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镰刀菌 分离 鉴定 PCR扩增 系统发育分析


越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越南第一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同时中越两国都是WTO成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成员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协定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取代关税壁垒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越南的主要障碍。研究分析越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不但有利于促进中越农产品贸易健康持续发展,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良性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2008—2020年的时间序列作为数据样本,通过Eviews软件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越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越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细菌群落特征
《生态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系微生物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与入侵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本地豆科和外来豆科的根系内细菌群落特征的认识并不清楚。以干热河谷本地种山合欢和外来种银合欢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控制培养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山合欢和银合欢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内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在整个培养期间银合欢的株高和枯叶生物量显著高于山合欢,银合欢的叶片氮磷比、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在培养80天后也显著高于山合欢。(2)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内细菌的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山合欢和银合欢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山合欢的厚壁菌门和髌骨细菌门显著高于银合欢,而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显著低于银合欢;在属水平上,银合欢的中慢生根瘤菌属、Pseudolabrys属、链霉菌属显著高于山合欢,但其慢生根瘤菌属、类芽胞杆菌属、新鞘脂菌属、柯克斯体属、Saccharimonadaceae属显著低于山合欢。(3)植物、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根系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的影响,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内细菌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4)代谢是根内细菌群落最主要的功能,在所有处理中约占80%,在培养80天后,细胞生长和死亡、膜运输、碳水化合物代谢、萜类和酮类化合物代谢4个子功能在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中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山合欢和银合欢的生长特性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未来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这种差异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云南湿热区主栽柑橘果实成熟期品质变化
《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为了解云南湿热区不同柑橘品种最佳采收期,以德宏地区主栽品种为材料,于果实转色期开始分析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单果重、可食率等变化。结果表明,金秋砂糖橘8月20日即成熟可采摘,单果重、纵径、横径、可食率和可滴定酸含量基本稳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缓慢增加,成熟期最早,且保持较高品质的时间较长。冰糖橙11月下旬成熟,单果重、纵径、横径趋于稳定,果皮较薄,可食率较高,固酸比较高且稳定,1月20日后可食率、固酸比明显下降,故采收期为11月下旬至1月下旬。砂糖橘、红江橙和W.默科特于12月初开始成熟,单果重、纵径、横径趋于稳定,可食率较高,固酸比较大,砂糖橘和W.默科特1月20日后可食率大幅降低,需尽快完成采摘;红江橙3月5日之后皮厚增加,不宜再采摘。探戈和茂谷柑12月下旬开始成熟,单果重、纵径、横径趋于稳定,可食率较高,固酸比较大,探戈2月5日后固酸比下降,因此,2月5日需完成采摘;茂谷柑3月5日后可食率明显降低,不宜再采摘。沃柑2月5日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较高,可开始采摘,4月5日达最大值,可结束采摘。无籽沃柑2月下旬可采摘,此时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较大,3月5日后皮厚增加,不宜再采摘。本研究为德宏地区柑橘果实成熟期果实特性及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中国茶叶 》 2025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福贡县鹿马登乡、石月亮乡、上帕镇和匹河怒族乡4个主要产茶乡镇的代表性茶园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有效Ca、有效Mg、有效S含量及微量元素Fe、Mn、Cu、Zn有效态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并采用赋分法对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贡县茶园土壤平均pH为5.04,其中87.5%的土壤pH介于4.5~5.5之间,符合优质高产茶园的pH标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极为丰富,其平均值远超优质高产茶园标准要求;有效P含量平均值为15.0 mg/kg,整体处于缺乏状态,且变异系数高达136%,表明不同茶园间有效P含量差异较大;速效K含量整体较高,平均值高达226 mg/kg;中量元素Ca、Mg和S含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平均值分别为641.0、89.0、46.8 mg/kg,但仍有小部分茶园处于缺乏状态,占比分别为12.50%、18.75%、6.25%;微量元素中,有效Fe和Mn含量非常丰富,平均值分别为328 mg/kg和77mg/kg,且没有发现低于临界值的样本,有效Zn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同样没有发现低于临界值的样本;然而,有效Cu含量严重缺乏,68.75%的土壤样本低于临界值。综合来看,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得分为17.825)。在今后的茶园养分管理中,建议在大量元素方面增施P肥,同时在中微量元素上补充Mg和Cu肥。研究结果为福贡县茶园科学施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间作措施对高原苹果行间土壤和果品质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目的]以赤小豆(IL)、箭筈豌豆(IG)、马铃薯(IP)为间作作物结合松针覆土(PC)等措施,研究不同间作措施对苹果行间土壤和果品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果园行间间作的田间大区试验,研究PC、IG、IL、IP和常规管理(CK)5种果树间作措施对果园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C/N、土壤团聚体以及果品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以赤小豆、箭筈豌豆、马铃薯为间作作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其中IL增幅最大,可达30.7%)、碱解氮(可提高71%)、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5.4%~25%),提高<2.00 mm土壤团聚体占比,提高20%以上。间作措施均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储量(增加约40%),降低C/N,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不明显。行间松针覆土前期表现出良好的土壤保墒和抑制杂草的作用,苹果VC含量显著增加,为所有处理最高(456.28 mg/kg);果树行间播撒箭筈豌豆提高苹果糖酸比2.3%,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分别增加5.6%、6.5%,苹果质量和产量表现较好。[结论]综合考虑土壤质量和苹果提质增效,推荐采用松针覆盖+间作箭筈豌豆(绿肥)的高原苹果园间作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结构和城乡差距的影响研究
《中国商论 》 2025
摘要:本文聚焦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旨在开拓家庭微观领域的研究边界。鉴于农村消费供给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家庭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经过回归分析,深入探究其对农村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家庭消费结构,但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进一步通过对样本分组回归及进行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改善消费结构方面存在数字鸿沟,这会导致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同时,回归结果显示,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优化消费结构,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增加相关农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产品的供给;坚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以充分发挥教育水平提升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消费结构 数字鸿沟 主成分分析 组间系数差异检验


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种内变异
《广西植物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是云南香格里拉市的特有“极危”植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著名的高山花卉和重要的十倍体月季种质资源,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为了澄清中甸刺玫种内表型变异的遗传背景,该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0个不同表型的中甸刺玫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甸刺玫的基因组序列长157 173~157 261 bp,植株间仅相差88 bp,共编码132个功能基因,主要为与光合作用和自我复制相关的基因。全部基因共由27 155个密码子编码,以A-和U-为末端的密码子较常见。(2)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共鉴定出36个重复序列和7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后者大部分为单核苷酸SSRs,主要位于大单拷贝(LSC)区的基因间隔区。(3)中甸刺玫种内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28±0.027,核酸多态性(Pi)为0.000 12;位于LSC的petN-trnD、psaA-ycf3等基因间隔区,以及rps16和ycf1等基因的核酸多态性相对较高;不同表型的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间在结构上不存在大片段或基因的逆转或者丢失。该研究结果表明,中甸刺玫种内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序列和结构等方面均高度保守,其种内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并非由叶绿体基因组变异而引起。
关键词: 中甸刺玫 叶绿体基因组 比较基因组 简单重复序列 核酸多态性 密码子偏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