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苦荞不同采收期营养加工特性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5
摘要:目的 研究采收期对苦荞不同部位营养品质、加工特性与抗氧化活性影响。方法 采收期根据首次开花时间来确定,对苦荞籽粒、茎、花、叶在花后不同采收期的总黄酮含量、蛋白含量、膳食纤维含量、持水性、持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苦荞籽粒、茎、叶与花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活性成分,加工特性优良。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苦荞籽粒的总黄酮含量、蛋白含量、膳食纤维含量、持水性和持油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苦荞茎、花的膳食纤维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苦荞茎、叶的总黄酮含量、蛋白含量减少,苦荞叶的膳食纤维含量、苦荞花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活性则先增加后减少。苦荞花总抗氧化能力要显著高于苦荞的其他部位,花后14 d总抗氧化能力与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369.42μmol/g与7.83%,是苦荞籽粒的6.2倍和8.8倍。结论 不同部位的苦荞都有作为食品开发加工原料的潜能与应有价值,可充分利用;采收期对苦荞不同部位的营养与功能成分有直接影响,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应根据目的来确定合理的采收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百团千员"助农增收服务模式的工作成效-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5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山所”)实施了“百团千员”助农增收服务模式,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一县一业”发展。文章介绍了“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的宏大蓝图,回顾了高山所在“百团千员”行动中的组织担当与实践求索,从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服务模式、驱动协同服务创新等方面梳理了“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百团千员”助农增收科技服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优化农业科技服务激励体系、加强地方技术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的多部门联动和激活“云岭农科110”平台效能等提升“百团千员”助农增收服务效能的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新活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 助农增收 “百团千员” 农科服务团


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热河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耕地的径流分配及水土保持效益,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经果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位径流小区监测试验,选取干热河谷坡耕地典型经果林经营的2种种植模式:单作(葡萄、枣树、柱花草)和果草复合间作(葡萄+柱花草、枣树+柱花草)为研究对象,设裸地为对照,比较不同作物和种植模式下小区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侵蚀量的差异,探究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分配机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干热河谷不同种植模式和裸地径流均以地表径流为主(53.20%~94.07%),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是影响干热河谷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不同种植模式通过调控径流在深土层的分配从而显著减少地表径流(50.79%~89.70%)和径流泥沙量(54.66%~77.13%);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50 cm和100 cm壤中流均高于其他模式,果草复合间作模式(枣树+柱花草、葡萄+柱花草)的减流(78.53%,72.54%)、减沙(71.76%,63.21%)效益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结论]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通过将表层径流导入土壤深层的机制实现降雨径流的再分配,从而发挥更佳的水土保持功能。


北美冬青奥斯特在滇中地区引种的坐果特性
《山西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滇中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北美冬青种植区域.为解决当地北美冬青切枝/盆栽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为滇中地区北美冬青奥斯特的栽培措施制定及挂果期管理提供参考,以安宁种植的北美冬青奥斯特为试验材料,观察其物候期,测定其雄花的花粉活力及雌花的柱头可授性,并通过人工授粉方式观测其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滇中地区种植的北美冬青奥斯特于 3月中旬萌发,4月上旬长梢,5月中旬开花,6月上旬至9月上旬果实膨大,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果实成熟;雄花新鲜花粉离体培养1 h的萌发率为8.68%,培养6 h的萌发率为25.12%;新鲜花粉授粉于雌花柱头2 d后的萌发率可达75.23%,平均花粉管长度为1 088.70 μm,且进入胚珠,结果显示,其雌/雄花育性正常;从人工授粉到果实显红大约需要100 d,到果实成熟大约需要125 d,果实生长呈先快后慢的单S生长曲线.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境干湿季4种兰科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为了探明兰科植物在干热河谷生境中的耐旱适应性,本研究以生长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生境中的白及(Bletilla striata)、金沙江石斛(Dendrobium wangliangii)、落地金钱(Habenaria aitchisonii)、舌喙兰(Hemipilia cruclata)为对象,分析其在干季(7月)和湿季(10月)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结果表明:(1)4种兰科植物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干湿季均低于0.8,且干季均低于湿季,表明这4种植物长期遭受干旱胁迫且在干季时遭受的胁迫程度更强;(2)白及干季的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较湿季均显著下降,而金沙江石斛和落地金钱这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干湿季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白及干季时期的光合机构遭到破坏,电子传递受阻,PSⅡ反应中心受损,表现出光抑制,而金沙江石斛和落地金钱调节自身PSⅡ反应中心免受伤害的能力较强;(3)白及和金沙江石斛干季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较湿季显著下降,落地金钱和舌喙兰干湿季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白及和金沙江石斛在干季长期干旱胁迫下PSⅡ反应中心受损,热耗散能力下降,光保护能力下降;(4)舌喙兰干季的ETR、NPQ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兰科植物,Y(Ⅱ)显著高于白及和落地金钱而略高于金沙江石斛,qP显著高于白及而略高于金沙江石斛和落地金钱,表明干季舌喙兰相较于其他3种植物光合机构性能更好。综上所述,落地金钱在干热河谷长期干旱胁迫环境中的表现最稳定,而舌喙兰则表现为耐旱性更强。


大叶种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对比研究
《中国茶叶 》 2025
摘要: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以及酚氨比均高于嫁接茶树,嫁接茶树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砧木茶树。4个茶树新梢样品中共检测得到76种香气物质,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有42种,嫁接茶树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新梢中分别有40、29、32种,嫁接后茶树新梢中香气物质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有所降低。从香气物质的种类看,砧木茶树新梢中碳氢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而嫁接茶树新梢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


云南会泽地区草莓多年一栽制生产模式下产量下降原因探究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云南会泽地区为我国四季草莓主产区,主要采取多年一栽模式,即一次定植连续多年收获,后期产量逐年下降,多年生产后重新定植连作障碍问题十分严重。解析草莓多年一栽生产模式下的产量下降原因,能够为该模式提质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盛果期对不同生产年份土壤取样,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p H、电导率以及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并比较分析;提取土壤微生物DNA,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并与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年一栽模式下,土壤p H平均每年下降0.87,土壤电导率(EC)每年上升60.40%,第四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超过59%。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逐年降低,第4年土壤微生物Chao1指数下降41.8%,真菌多样性下降52.5%;N循环相关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大多数C循环与N循环细菌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EC呈负相关。同时,随着收获年限增加,FUNGuild分析显示病原菌和腐生菌相对丰度呈增加趋势,其中镰孢菌属为最主要病原菌,同时有益菌如共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结论】会泽地区特殊的栽培模式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有机质亏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和草莓减产。


坚持"三茶统筹",打响土罐茶品牌
《福建茶叶 》 2025
摘要: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杰地灵,土罐茶是施甸县的特色茶产品。土罐茶最先是当地高海拔地区布朗族的一种饮茶方式,后来逐渐被当地各民族喜爱。现在,施甸土罐茶制作技艺已经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其一系列产品,充含着浓烈的地方特色,已经进入市场并受到热烈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