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ATR-FTIR和UV-Vis结合数据融合策略鉴别滇黄精产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精药材品质优劣与基原植物产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建立简单、快速且能够准确鉴别药材产地的方法对保证其质量可控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中以云南、四川和广西9个产地的133份滇黄精Polygonatum20kingianumcoll.et20Hemsl根茎为试验材料,采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数据预处理后分别建立单一光谱随机森林(Random20forest,RF)模型;将ATR-FTIR与UV-Vis数据直接串联完成低级融合,提取两种光谱的主成分数(PCs)和潜在变量(LVs)以实现中级(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和高级数据融合(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基于不同数据融合策略分别建立RF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正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性(SPE),筛选产地鉴别最佳模型。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滇黄精ATR-FTIR和UV-Vis峰型相似,吸光度略有差异,ATRFTIR显示14个共有峰,与糖类、甾体皂苷、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物质有关,其UV-Vis共有峰主要位于272及327nm处,与黄酮类物质有关;ATR-FTIR、UV-Vis和低级融合的RF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ACC分别为(76.34%,95.00%),(80.65%,95.00%)和(83.87%,100.00%),但SEN和SPE值较低,故不宜采用;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的RF模型的SEN和SPE分别为大于0.91和0.98,训练集ACC分别为91.40%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7.50%;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的RF训练集ACC分别为77.42%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5.00%,高级融合PCs的RF模型鉴别效果较差,高级融合LVs的RF模型存在过拟合现象;模型鉴别能力为中级融合LVs>中级融合PCs>低级融合>20UV-Vis>ATR-FTIR>高级融合PCs;提取LVs对产地鉴别的方法优于PCs;中级融合LVs建立的RF模型鉴别ACC最高,SEN和SPE大于0.98,模型性能最佳。该方法可为黄精药用资源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滇黄精 产地鉴别 数据融合 数据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睡莲叶片胎生发育转录组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睡莲叶片胎生现象是繁育途径的重要补充,对种群的传播、扩散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和分析睡莲叶片胎生现象相关的代谢路径和调控基因,为深入认识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以叶片具有胎生现象的‘小花睡莲’(X)和叶片无胎生现象的‘蓝星睡莲’(L)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叶片4个发育阶段的叶脐部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对照(L)和样品(X)叶片不同发育阶段测序结果: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34 909个基因(48.65%)表达上调,36 850个基因(51.35%)表达下调。DEGs分析显示,随着叶片的发育,X和L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数均呈增加趋势。对L1-vs-X1、L4-vs-X4阶段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质膜和膜相关成分、胞外区域、细胞壁等相关的细胞组分中,涉及到代谢过程、生物合成和应急响应等;Pathway代谢通路表明,DEGs主要参与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类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甘油磷脂类代谢以及细胞周期相关等过程。对DEGs进一步分析,克隆出了4个可能参与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转录因子。
关键词: 睡莲 叶片胎生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代谢通路


甘蓝型油菜花粉粒ARTP诱变及后代表型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得高含油量油菜的变异株系,开展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粒ARTP诱变试验.以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系16C花粉为诱变材料,采用ARTP诱变技术分别辐照0、20、30、40 min,再将诱变后的花粉授于同一群体中自然产生的不育单株16CS.调查不同ARTP辐照时间下的诱变花粉授粉当代单角粒数及后代子粒发芽势、发芽率、不育株率和含油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ARTP辐照甘蓝型油菜花粉30 min以上,能显著降低诱变花粉授粉当代单角粒数及后代M0代子粒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提升M0代植株的不育株率,提升M1代子粒的含油量,获得了含油量高达52.61%突变株系ARTP30-315.初步表明利用ARTP-P仪开展油菜花粉粒诱变是有效的,较为适宜的ARTP辐照时间为30~40 min.为生产上应用ARTP-P仪开展甘蓝型油菜花粉粒诱变探索出一个较为适宜的参数体系,为开展油菜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Ogu-CMS恢复系;花粉粒;ARTP诱变;雄性不育;含油量


果园生草复合种养循环模式效应分析-基于云南泸西县果园比较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探讨果园生草复合种养循环模式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应,促进果园生草模式的多元应用。[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获取2019年云南省泸西县果园生产数据,运用生态循环理论,系统分析果—草—畜(羊)复合种养循环模式,并利用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复合种养和清耕种植两种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比两种模式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结果]在经济效益上,复合种养模式比清耕种植模式节约化肥6 496元/hm2、农药426元/hm2,分别降低肥料成本18%,农药成本19%;同时,果园生草替代外购饲料减少饲料成本1.956 0万元/hm2,提高经济效益4.439 9万元/hm2。生态效应上,复合种养模式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2%,通过减少化肥及农药投入降低环境成本33%,由此果园综合效应提高4.998 2万元/hm2。[结论]果园生草复合种养循环模式将果业、草业、畜牧业有机融合,实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同时节肥、节药、节饲效果显著,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果园生态循环模式。


云南迪庆高寒地区青贮玉米引种评价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云南迪庆高寒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在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引入曲晨9号、红单10号、京科青贮932、迪卡625等16个青贮玉米品种,通过田间农艺性状比较和青贮品质分析,应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迪卡625、振兴508、红单10号的株高较高,平均株高达2 m;鲜草产量较高的是红单10号、曲辰9号、迪卡159、青贮玉米5102,产量分别为68.6、60.5、61.7、63.0 t·hm-2;粗蛋白含量较高的是京科青贮932,其次是胜玉2号、迪卡667、禾玉36、青贮玉米5102、迪卡625和禾玉9566.综合各项指标得出,在迪庆香格里拉地区综合表现较好的青贮玉米有京科青贮932、青贮玉米5102、迪卡625、迪卡667,这4个玉米品种穗位高为68.4~85.7 cm,粗蛋白含量为6.62%~8.83%,鲜重为50.1~63 t·hm-2,且具有很强的抗病虫能力.


侵染青蒿的烟草曲茎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是一类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植物病毒,田间杂草是这类病毒重要的中间寄主。本研究从云南省玉溪市采集了表现黄脉的青蒿植株,通过PCR扩增、克隆及测序从样品中获得两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DNA-A全基因组序列,分别为YN6393-23和YN6393-27,其全长均为2 739 bp,相似性为100%。序列分析发现,YN6393-23和YN6393-27的核苷酸序列与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的分离物YN4584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45%。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对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种的分类标准,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大于91%则为同种病毒,表明此病毒分离物为烟草曲茎病毒的一个分离物。这是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青蒿植株的首次报道。


甘蔗新品种及主栽品种对甘蔗梢腐病的自然抗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抗梢腐病的甘蔗品种,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自然发病率调查方法对我国近年选育的60个新品种及云南省临沧市、普洱市、玉溪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区甘蔗梢腐病高发蔗区的31个主栽品种进行自然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60个甘蔗新品种中,35个表现为高抗、抗病和中抗,所占比例为58.3%,其中高抗品种5个、抗病品种15个、中抗品种15个,所占比例分别为8.3%、25.0%、25.0%;在31个甘蔗主栽品种中,15个表现为高抗、抗病、中抗,所占比例为48.4%。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新台糖25号、粤糖93-159、盈育91-59、柳城03-1137、云蔗03-258、川糖79-15、新台糖1号、桂糖11号、桂糖42号9个主栽品种对甘蔗梢腐病高度感病,而近年选育的粤甘49号、福农11-2907、闽糖11-610、闽糖12-1404、桂糖11-1076五个新品种对甘蔗梢腐病高抗,粤甘46号、粤甘47号、福农09-2201、福农09-6201、福农09-7111、福农10-14405、闽糖06-1405、桂糖40号、桂糖44号、桂糖06-1492、桂糖06-2081、桂糖08-1180、桂糖08-1589、云蔗11-1074和德蔗07-36共15个新品种对甘蔗梢腐病表现抗病。


硝态氮与铵态氮不同比例配施对文山三七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施肥对于三七产量的影响,为减少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文山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试材,设计5个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的氮肥处理,分别为T1硝态氮∶铵态氮=100∶0、T2硝态氮∶铵态氮=75∶25、T3硝态氮∶铵态氮=50∶50、T4硝态氮∶铵态氮=25∶75、T5硝态氮∶铵态氮=0∶100,分析比较在不同追肥时期施用不同配比的硝态氮与铵态氮对植株农艺性状、生物量、养分含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结果】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75∶25时三七生物量及产量最高;随着施用NH+4-N比例的增加,植株根茎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皂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皂苷含量在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75∶25时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氮素形态配比施肥对二年生三七生长及皂苷含量积累有显著影响;单一施用NO-3-N或NH+4-N效果差,混合氮源施肥更利于二年生三七生长,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75∶25时,二年生三七生长和药用成分积累状况最佳。


不同炮制方式的续断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学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不同炮制方法续断指纹图谱,为评价续断炮制品的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测定15批续断样品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测定结果中23个共有峰的峰面积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果】15批不同炮制加工后的续断样品间相似度在0.853~0.990,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分为2类。【结论】建立的续断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炮制方法对续断中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