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量元素对亚麻原茎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亚麻原茎产量与锌肥、铜肥、硼肥、锰肥和钼肥5因素的定性定量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亚麻原茎产量与五项因子的数学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原茎产量数据与所采用的二次数学模型符合,二次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对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检验,最终在1 055个组合方案中农艺组合方案最优为:667 m2喷施锌肥(X1)641.0~671.8 g、铜肥(X2)477.2~503.0 g、硼肥(X3)285.0~315.0 g、锰肥383.0~417.0 g、钼肥22.4~24.1 g,可获得较高的原茎产量。


茶树新品种‘佛香3号’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佛香3号’是利用‘福鼎大白茶’(♀)ב长叶白毫’(♂)人工授粉杂交,从F1中单株选育而成,为高香、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制绿茶的新品种。绿茶外形满披银毫,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优质干茶产量2371.2kg·hm-2,适宜在云南大叶茶区推广种植。


高油玉米杂交种“云瑞21”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高油玉米杂交种云瑞21(原名云优21)是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云南省独创的热带白粒高油玉米种质,历经12年选育而成。云瑞21于2005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2007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007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1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水稻大白稻F_7世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系41×大白稻的杂交后代F7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该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研究表明:①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和剑叶长4个性状的次数分布呈正态,而穗长、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的次数分布呈明显的偏态分布,均属数量性状遗传;②对F7进行选择时,株高、穗颈长、穗长、结实率的遗传潜力最大,可作重点选择,其次为穗下节长、剑叶长和总粒数,而对实粒数的选择遗传进展将很小;③该群体的株高、穗颈长、总粒数、结实率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对其选择有一定的效果;④该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实粒数与结实率,穗下节长与穗颈长、株高、穗长、剑叶长,穗长与株高、总粒数,株高与穗颈长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曲靖市烟区土壤Ca~(2+)、Mg~(2+)现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曲靖市烤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曲靖市植烟区土壤进行大规模的采样分析,结合土壤类型、海拔等因子对土壤Ca2+、Mg2+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曲靖市植烟区土壤Ca2+含量较丰富,全市平均值为3 479.43 mg/kg;Mg2+含量丰富,全市平均值为336.4 mg/kg;Ca2+/Mg2+值60%以上大于10,局部区域高达17。土壤有效Ca2+含量大小顺序为:水稻土>红壤>紫色土>黄壤;土壤有效Mg2+含量大小顺序为:紫色土>水稻土>黄壤>红壤。Ca2+/Mg2+值:红壤>水稻土>黄壤>紫色土。Ca2+、Mg2+含量总体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海拔1 800~2 000 m内,土壤有效Mg2+最低,Ca2+/Mg2+值较高。[结论]曲靖市主要植烟区Ca2+/Mg2+值较高,所以在烤烟种植期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镁肥的施用量。


家蚕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展望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从家蚕种质资源的保存,家蚕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概述了家蚕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情况。随着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问世,给家蚕种质资源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迎来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基因组研究为平台,从家蚕资源入手,找到并构筑一条蚕业技术的突破之路、人类对鳞翅目类农林害虫的根治之路、开发生物药品和防控人类疾病的医学健康之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家蚕种质资源研究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