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危害云南桑树的害虫-侧多食跗线螨

云南农业科技 2007

摘要:关于侧多食跗线螨危害桑树的报道很少,尤其在云南省该虫对桑树危害则是近几年才有所发现,在云南省农科院蚕蜂研究所桑树上的危害始于2003年7月,当时夏伐桑长出30cm左右,发现桑树生长缓慢,叶片皱缩,似病害又似虫害,似病害不知什么病,似虫害肉眼又看不到虫。先后2次把样本送昆明鉴定,由于虫体较小,爬行又快,专家一直未看到过该虫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橄榄优质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2007

摘要:油橄榄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是一种乔木油料植物,已有600年的栽培历史。橄榄油作为一种食用、工业、药用油的原料,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广泛种植,并以高营养的植物油出口到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广大国家和地区。橄榄果因品种差异含油率在18%~24%。橄榄油是以橄榄果榨取的食用植物油,在国际上被誉为“飘香的软黄金”,它含有70%~84%的油酸,这是人体需要最多,而且对人体健康最重要的脂肪酸,直接被人体吸收率可达94.5%以上。橄榄油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并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被誉为最高等级的天然植物油,也是唯一的可以不经高温和化学处理而直接榨取的植物油。橄榄油除食用外,还广泛用于美容养颜、减肥和防治心血管疾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斑茅F_1代SSR分子标记杂种真实性鉴定初步研究

甘蔗糖业 2007

摘要:利用鉴定斑茅血缘真实性常用的MSSCIR26、MSSCIR332对引物,对以云南斑茅种为亲本之一的16个组合75个后代材料及其亲本,进行了斑茅血缘真实性的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05-456(ROC20×斑250)、06-67(德蔗93-88×斑177)、06-75(云滇00-7×斑180)是真杂种,为云南斑茅的利用奠定了良好的种质基础。

关键词: 云南斑茅 SSR分子标记 杂种真实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用大麦及其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药用大麦研究现状,从药用大麦的本草考证、药用大麦活性成分的种类、作用及检测方法以及积累规律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从药用植物品质育种的角度,分析了药用大麦品质遗传育种的背景、研究方法,揭示了药用大麦品质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为大麦资源开发和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以及药用大麦的基础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大麦 活性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生物技术在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选择直观、准确、可靠、经济可行和易于操作的水稻种子纯度鉴定技术;【方法】分析和总结了电泳鉴定法、DNA分子标记鉴定法和叶色标记技术鉴定水稻种子纯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结论】作者认为电泳鉴定法及DNA分子标记鉴定法只能获得杂交水稻杂种纯度的基本数据,不具备有效排除假杂种的功能,也不可能采取后补救措施解决因纯度低而造成的产量损失。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技术运用在杂交水稻上,将结束传统种子纯度的检测方法,引发种子纯度检测的革命,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水稻种子 生物技术 叶色标记 纯度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病虫害的农业防治

四川农业科技 2007

摘要:一、桑树病虫害农业防治的重要性桑园农业防治在桑树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创造有利于桑树和某些有益生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病防治还需科学用药

农村实用技术 2007

摘要:家蚕在饲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原的侵害,诱发蚕病,至使蚕桑生产离不开消毒防病。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蚕农的消毒防病意识有所提高,由于少数科技人员的误导,有部分蚕农会用人用抗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续断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摘要:川续断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从园地选择、播种栽培、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川续断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这一重要药材的生产。

关键词: 川续断 育苗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啤酒大麦新品种“盐麦2号”的引种选育研究

云南农业科技 2007

摘要:盐麦2号是江苏盐海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大麦新品种,1992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该品种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高新技术在云南啤酒麦芽产业化开发中的应用(2001~2004)"和"云南省啤酒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品种种性退化的原因和保持方法

云南农业科技 2007

摘要:培养一对新蚕品种,需要经过多年累代的杂交、培育、选择、选配,固定成纯种,并经过配合力测定,选出优良的杂交组合。新蚕品种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后,由于各省区、各地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不同,饲养方法与选择方式的差异,在多年的繁育过程中,有可能引起品种遗传物质的遗传漂移现象,进而使品种的遗传性状发生某些改变,造成品种优良性状丢失,不良性状得到表现,即出现所谓的品种退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品种性状发生较大分离,生命力下降,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弱,繁育系数降低等,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品种繁育过程中,努力维持品种固有的特性,延长品种使用寿命,是品种繁育的首要任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