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超低温诱导的风味咖啡滋味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雪瑞 1 ; 李宏 2 ; 严静 2 ; 刘秀嶶 2 ; 吴昕怡 2 ; 潘俊 2 ; 方耿 2 ; 夏斌 2 ; 田浩 2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2.null

关键词: 咖啡;超低温诱导;生物碱;有机酸;抗氧化性

期刊名称: 食品研究与开发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13 期

页码: 78-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卡蒂姆咖啡鲜果为研究对象,分析超低温(-40℃)、低温(-20℃)、软冻温度(-7℃)、冰温(-2℃)、冷藏温度(4℃)、常温(25℃)处理咖啡鲜果后咖啡熟豆的生物碱、有机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利用系统聚类对结果进行分类分析,最后通过感官评定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处理咖啡后酸味相关化合物苹果酸含量由低到高为-40℃<25℃<-20℃<4℃<-7℃<-2℃,苦涩味相关化合物奎宁酸含量由低到高为-40℃<25℃<4℃<-20℃<-7℃<-2℃,葫芦巴碱含量由低到高为-40℃<25℃<4℃<-20℃<-2℃<-7℃.-40℃处理咖啡鲜果,其苹果酸、奎宁酸、葫芦巴碱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3.83、531.91、9.31 mg/g.-40℃处理感官评分最高,能得到诸如热带水果、牛奶巧克力、黑莓等风味.不同温度处理咖啡鲜果后咖啡熟豆中多酚、黄酮含量差异显著,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差异显著.系统聚类(平方欧式距离为15)获得的分类结果与滋味呈味物质含量、抗氧化性结果一致.综上可得,超低温(-40℃)诱导处理咖啡鲜果可获得风味独特的咖啡.

  • 相关文献

[1]大麦籽粒生物碱的检测与品种评价. 杨涛,曾亚文,普晓英,杜娟,杨树明,罗红梅. 2010

[2]不同基因型粳稻籽粒产量与功能成分的生态变异. 杨树明,夏小环,赵旭,方晓东,杜娟. 2012

[3]大麦‘云啤2号’ב大粒麦’RILs群体籽粒生物碱含量的QTLs分析. 杨涛,杨加珍,罗红梅,杜娟,普晓英,杨晓梦,李霞,曾亚文. 2018

[4]刈割对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影响. 杨晓梦,段燕胜,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涛,杨加珍,李霞,段红平. 2017

[5]大麦籽粒功能成分的主多基因遗传分析. 杨涛,杨加珍,罗红梅,杜娟,普晓英,杨晓梦,李霞,曾亚文. 2020

[6]粳稻02428突变体重组自交系糙米功能成分含量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谢勇武,杨树明,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 2011

[7]特异茶树资源生物碱测定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夏丽飞,陈林波,梁名志,邓威威,田易萍,刘本英,刘军. 2013

[8]基于多指标评价技术研究云南不同产地玛咖的质量. 侯朝祥,李智敏,李东,王瀚墨,田浩,吕新华,潘俊. 2019

[9]会泽晾晒烟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李卫,刘逸婷,程林,祁艳艳,王芳,陈永对,李干鹏. 2022

[10]低温胁迫下粳稻近等基因系形态性状与糙米功能成分间的关联性. 杨树明,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张素华,杨晓梦. 2015

[11]大麦RIL群体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杨晓梦,李东,杜娟,李玉萍,曾亚文,普晓英,杨树明,杨涛,段红平. 2017

[12]大麦籽粒生物碱的检测与评价. 杨涛,曾亚文,普晓英,杜娟,杨树明,罗红梅. 2011

[13]云南大麦地方品种子粒的功能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唐俊杰,普晓英,曾亚文,杨涛,杨树明,杜娟. 2013

[14]大麦籽粒中γ-氨基丁酸、总黄酮和生物碱含量在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杨树明. 2012

[15]不同采收期云南黄连中有效生物碱含量测定. 李智敏,张庭,石瑶,田浩,张金渝,潘俊,徐明,李晚谊. 2011

[16]WRKY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王彩云,张晓东,沈涛,李涛,王元忠,李富生. 2013

[17]不同时期施氮对功能型水稻产量及籽粒功能成分的影响. 杨树明,杨慧,赵旭,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涛. 2013

[18]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杨晓梦,曾亚文,普晓英,杨涛,杨树明,杜娟. 2013

[19]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云黄连生物碱成分累积研究. 田浩,石瑶,吴丽华,侯春,肖丹. 2012

[20]咖啡塑料育苗盘育苗试验研究初报. CHUAN Jincai,钏金才,HUANG Jiaxiong,黄家雄,LI Jiansi.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