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间作对芒果和间作物的光合特性、蓟马发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芒果和间作物的光合特性、蓟马发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百花村芒果基地进行不同间作模式试验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种作物叶片光合特性优于间作作物,四季豆叶片光合特性优于芒果,芒果叶片光合特性优于番茄。间作四季豆和番茄的芒果花穗蓟马发生量均低于单种芒果,且间作四季豆效果优于间作番茄。间作四季豆和番茄经济效益均高于单种芒果,间作四季豆经济效益高于间作番茄。综上所述,在芒果行间间作四季豆,虽然降低了芒果叶片光合效率,但可显著降低芒果园的蓟马虫口密度,提升芒果园的经济价值,为云南省芒果的提质增效提供新的见解。


洱海流域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洱海流域全面禁施含氮磷化肥的背景下,为明确绿肥、牛粪、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N2O、CH4)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因素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开展水稻田间试验,研究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绿肥全量替代化肥(GM)、牛粪全量替代化肥(CD)、猪粪全量替代化肥(PM)、鸡粪全量替代化肥(CM)和单施化肥(CF)]的温室气体(N2O、CH4)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稻田N2O排放主要在施肥后一周内。有机肥全量替代处理减少56.21%~72.39%的稻田N2O排放(P<0.05),但会增加144.12%~355.76%的稻田CH4排放(P<0.05),较CF处理显著增加119.65%~308.15%的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164.97%~318.96%的排放强度。CD处理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均低于其余有机肥处理,但该处理较CF处理减少了水稻产量。CM处理产量最大,为(10 220.32±954.53)kg·hm-2,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低于GM和PM处理。0~5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无机氮、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中,CM处理较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能在稳产的前提下减少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


云南西部地区疣粒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农业科学研究 》 2025
摘要: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是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云南是疣粒野生稻的起源地之一,而云南西部地区疣粒野生稻日前的自然分布状态及其生境情况尚不清楚。为了解该地区疣粒野生稻的生长现状和分布情况,以制订科学合理的野生稻资源保护措施,分别于2023年8月和11月对保山市、德宏州和临沧市等滇西地区的疣粒野生稻开展调查。2次共调查8个分布点,其中6个分布点面积不足31 m2,这些分布点占分布点总数的75%,说明该地区的疣粒野生稻已处于濒危状态。橡胶树、柚木、甘蔗等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与道路扩建是造成疣粒野生稻原生境被破环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抢救性收集125份疣粒野生稻资源,全部纳入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保存;进一步对这些疣粒野生稻资源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发现均抗水稻白叶枯病,这为水稻抗病新基因的挖掘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材料。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云南西部地区 濒危植物 资源保护 白叶枯病抗性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菌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生物培养、目标基因序列扩增与同源性鉴定等方法对桑树(Morus alba L.)内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探讨云桑6号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菌株种类、分布特性及菌株功能特性。结果表明,从桑树中共分离得到9属43株内生细菌及14属22株内生真菌,其中从根部分离得到21株细菌和11株真菌,从茎中分离得到13株细菌和5株真菌,从叶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和6株真菌。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菌分布差异大,内生细菌在桑树根与茎中共有白色假芽孢杆菌(Falsibacillus pallid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茎与叶中共有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根、茎、叶中共有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内生真菌在桑树根与叶中共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茎与叶、根与茎中没有检测到共有真菌存在。进一步的功能菌筛选结果表明,从65株内生菌中分别得到8株固氮功能菌(7株细菌、1株真菌)、4株溶磷菌(2株细菌、2株真菌)和8株解钾功能菌(6株细菌、2株真菌)。综上,桑树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在根、茎、叶中具有多样性和分布差异性,其中有溶磷、固氮、解钾等功能菌存在。


不同花期紫娟茶树花的品质分析及加工工艺研究
《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花期紫娟茶树花的品质特点、探讨适宜的加工工艺,该研究采用微波杀青+不同温度(60、80、100℃)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的工艺加工3个花期(青花蕾期、露白期、盛花期)的茶树花,比较其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青花蕾期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为11.87%~12.60%、25.27~33.53 mg/g、1.57%~1.79%,总抗氧化能力为1.91~2.27mmol Trolox/g、2.45~2.95 mmol FeSO4/g,均高于其他花期;露白期制作的花茶感官品质最佳,平均分为90.75;盛花期氨基酸、可溶性糖、花青素含量分别为3.74%~4.06%、27.40%~34.59%、230.19~559.05 nmol/g,均高于其他花期。微波杀青+60℃热风干燥加工的茶树花感官品质总分最高,水浸出物、可溶性糖的含量较高;真空冷冻干燥能保留更多的茶多酚、咖啡碱、花青素和儿茶素,呈现相对更好的抗氧化活性。不同花期的紫娟茶树花在感官品质和成分上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开发目的选择适合的花期和工艺参数。


云南7个澳洲坚果主栽品种果仁脂肪酸组分和含量分析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7个澳洲坚果主栽品种果仁脂肪酸的组成差异,筛选富含特定脂肪酸的澳洲坚果品种。【方法】以云南7个澳洲坚果品种(A16、816、广11、HAES344、HAES660、桂热1号和昌宁1号)为试材,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检测单位鲜质量果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7个澳洲坚果品种的果仁均检测出4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0种。脂肪酸含量方面,7个品种果仁的SFA含量范围为43 726.20~102 759.74 ng·g-1,MUFA含量范围为53 590.74~343 559.73 ng·g-1,PUFA含量(w,后同)范围为8 733.66~53 692.72 ng·g-1;其中广11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其次是HAES660,桂热1号最低。进一步分析不同品种澳洲坚果果仁各类脂肪酸含量表明,广11的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异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HAES660的硬脂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广11和HAES660的α-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桂热1号和HAES344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通过PCA分析,广11和HAES660与其他品种明显分开;PLS-DA分析以VIP>1.5筛选到癸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特征差异代谢物,癸酸和DHA含量最高的品种是816,花生四烯酸含量最高的是桂热1号。【结论】云南7个澳洲坚果品种均检测出41种脂肪酸,广11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HAES660。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异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广11,硬脂酸和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是HAES660,癸酸和DHA含量最高的是816,花生四烯酸和EPA含量最高的是桂热1号。


结球芥菜新品种云包芥2号的选育
《长江蔬菜 》 2025
摘要:云包芥2号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以台湾引进的包心芥菜(QC2008019)自交纯化后代为母本,以大扁秆芥菜(2006530629018)自交纯化后代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芥菜一代杂种。生育期60~80 d,株型平展至半直立,株高40~55 cm,株幅60~70 cm;叶近圆形,叶面皱缩,无刺毛,叶缘全缘、浅绿色,叶柄白绿色、中圆,叶球扁圆、浅绿色,较紧实。每667 m2产量8 000~9 000 kg。田间对病毒病、霜霉病、根肿病、白锈病表现为高抗,该品种适应性强,适于云南省大理、文山、曲靖、昭通等地栽培。


云南不同海拔高度籼稻产量差异形成分析
《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以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对籼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降低,籼稻本田生育期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升高2.4~2.5℃,昼夜温差、日平均湿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海拔降低、温度升高导致籼稻本田生育期缩短,总叶片数减少,孕穗期和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总叶面积指数降低,孕穗期至成熟期地上部分群体干物重降低,最终籼稻产量显著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看,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减少。该研究为云南地区水稻生产制定合理的栽培调控措施提供依据。


甘蔗生理生化特性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中国糖料 》 2025
摘要:【目的】随着甘蔗种植区域向旱坡地转移,干旱胁迫已对甘蔗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抗旱品种的筛选与评价是应对干旱胁迫、提高植物耐旱性和产量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方法】本研究以13个“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甘蔗区试品种和4个甘蔗主栽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浇水为对照,干旱胁迫和复水3 d为处理,通过测定叶绿素、H2O2、MDA、SOD、POD、CAT、APX、脯氨酸、SP、SS等生理生化指标,运用抗旱系数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对不同甘蔗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和鉴定,为抗旱育种和品种示范推广提供理论支撑。【结果】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后甘蔗的叶绿素总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浇水处理,复水3 d后指标恢复正常;干旱胁迫处理后,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浇水处理,并在复水3 d后恢复;不同甘蔗品种的SOD、POD、CAT、APX活性,H2O2、MDA、SP、SS含量在干旱胁迫处理和复水3 d处理后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甘蔗响应干旱胁迫及复水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显著;甘蔗品种‘云瑞14662’和‘桂糖14811’推荐于云南开远等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