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野生茶树厚轴茶种质资源化学成分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云南野生厚轴茶种质资源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云南野生厚轴茶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21份云南野生厚轴茶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等14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鉴定评价其化学成分多样性。结果显示,21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化学成分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丰富,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80和50.69%,变异系数范围为1.95%~175.06%。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化学成分多样性86.24%的信息。基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酚氨比5个指标,在遗传距离15时,把21份种质资源划分为3大类群,Ⅰ类群包含13份资源,主要特点是氨基酸含量普遍较高;Ⅱ类群包含3份资源,主要特点是水浸出物含量和咖啡碱含量普遍较高;Ⅲ类群包含5份资源,主要特点是茶多酚含量普遍较高。从中筛选出低咖啡碱特异种质资源18份,高茶多酚优良种质资源12份,高水浸出物优良种质资源3份,高氨基酸优良种质资源1份。


百合PlAMV和LMoV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车前草花叶病毒(Plantago asiatica mosaic virus, PlAMV)和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 LMoV)是目前对我国百合(Lilium spp.)产业危害最严重的2种病毒。为建立上述2种病毒的快速高效检测体系,本研究首先提取百合感病植株总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后以cDNA为模板开展双重同步检测体系优化,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同步检测体系对PlAMV和LMoV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910和521 bp,对其他常见病毒均无扩增,表明所建立方法特异性强;PlAMV和LMoV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967.5 fg和59.0 pg,相比于单基因RT-PCR检测的最低检出限(PlAMV 19.35fg, LMoV 11.8 pg),灵敏度分别降低了50倍和5倍;扩增产物测序片段与不同来源的19个PlAMV分离物和21个LMoV分离物开展BLAST序列分析显示,PlAMV的相似性为86.71%~99.40%,LMoV的相似性为94.75%~99.49%。利用双重同步检测体系对19个田间样品进行检测应用,结果显示,19个样品中有3个样品同时携带PlAMV和LMoV,2个样品携带PlAMV,4个样品携带LMoV,其余10个样品未检出,该结果与基因芯片法检测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体系可同时高效检测PlAMV和LMoV2种病毒,结果可靠,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百合 双重RT-PCR 车前草花叶病毒(PlAMV) 百合斑驳病毒(LMoV)


滇东南猕猴桃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大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品牌,推动绿色高效种植和有机种植。滇东南作为云南省猕猴桃主产区,示范引领着云南省猕猴桃产业发展。猕猴桃在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的情况下会引发土壤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故开展“减肥减药”技术研究并进行示范推广显得十分重要。为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猕猴桃科技创新团队在文山州西畴县、红河州建水县和屏边县等滇东南地区开展了“减肥减药”技术研究,并指导种植企业实施土壤改良、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避雨栽培等一系列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合理施肥、生物防治、科学修剪和综合管理,提高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用此技术能够提升果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云南省猕猴桃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腌制芥菜新品种云芥1号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25
摘要:云芥1号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是以大扁秆青菜(2006530629018)为母本、大青菜(2008532932028)为父本选育的F1代杂交种播种后混收的F2代,再经4 a(年)8代选育出的聚合优异性状的高代自交系。该品种在云南秋季栽培全生育期为60~80 d,生长势强,株高60~80 cm,株幅65~70 cm,分蘖性强,叶型板叶,叶阔椭圆形,半直立,叶面皱缩,叶面蜡粉少,叶缘全缘,浅绿色,叶柄白绿色,中肋宽厚,叶球半包,单株质量2.27 kg,667 m2产量10 000~11 000 kg。对根肿病免疫,高抗病毒病、霜霉病、白锈病。叶片蛋白质含量(w,后同)0.84 g·100 g-1、可溶性糖含量2.1%、粗纤维含量0.6%、维生素C含量5.51 mg·100 g-1、维生素B2含量0.05 mg·100 g-1、钾含量265 mg·kg-1、钙含量1.09×103mg·kg-1、镁含量110 mg·kg-1、铁含量3.2 mg·kg-1。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大理州、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海拔1200~2000 m生态相似地区秋季种植。2021年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光伏板下3种中药材的光合特性比较分析
《耕作与栽培 》 2025
摘要:为探究光伏板环境对滇黄精、仙茅和对叶百部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光伏板下3个药材品种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无光伏板作为对照),分析光伏设施荫蔽对3种药材光合特性的影响,比较3种药材对光伏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光伏板下种植的滇黄精与对照相比,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未发生显著的变化;光伏板下种植的对叶百部与对照相比,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分别显著升高了106.97%、141.59%、16.26%和167.54%,水分利用率变化不显著;光伏板下种植的仙茅与对照相比,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显著下降了23.13%、25.90%和28.07%,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率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这表明,滇黄精和对叶百部这两种药材适应光伏板遮阴条件的能力较强。仙茅适应光伏板遮阴条件的能力较弱。


中国大麦品种登记现状及分析
《中国种业 》 2025
摘要:依据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对我国2024年7月31日前(最后一批公告号:农业农村部公告第807号)中国大麦品种登记情况、用途、育种单位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共登记大麦品种306个,占全国非主要农作物的0.93%,主要集中在云南、江苏、甘肃、黑龙江、浙江、四川、湖北和青海等大麦育种科研力量雄厚的省份;云南登记101个品种,是全国大麦登记品种数量最多的省份;江苏有育种单位12家,是全国大麦育种单位数量最多的省份;啤酒大麦是类型最多的品种,占比44.44%;科研院所是大麦育种的主要力量。


子囊菌门赤壳科指赤壳属(Dactylonectria)真菌引起云南地区苹果根腐病初报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云南苹果主产区根腐病发生为害严重,病原真菌种类复杂。为明确其病原真菌种类及分布,以及是否有新病原的存在,在云南苹果主产区进行病样采集,运用组织分离法获取病原菌,通过科赫法则验证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病原菌生物学分类地位,进一步基于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β-tubulin(β-tub)和histone H3(HIS3)多位点基因序列联合建进化树的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昆明市富民县、丽江市古城区和宁蒗县分离得到3株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株真菌均能使苹果根部出现腐烂症状。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将其鉴定为指赤壳属(Dactylonectria)的D.macrodidyma、D.estremocensis和D.torresensis。这是病原D.macrodidyma和D.estremocensis引起苹果根腐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病害的发生流行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苹果根腐病 Dactylonectria macrodidyma Dactylonectria estremocensis Dactylonectria torresensis ITS β-TUB HIS3


烟草根腐病不同抗性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连作的响应
《土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利用Ⅰ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条件下烟草根腐病抗病品种云烟87和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以下简称“红大”)根际土壤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连作(4 a和8 a)下,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相对丰度、多样性及特有物种数高于抗病品种。门水平上,感病品种根际土壤优势菌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高于抗病品种,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属水平上,青霉菌属(Penicillium)、被孢霉属(Chrysosporium)、f_Chytridiaceaes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Meta Cyc功能预测结果显示,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脂肪酸延伸–饱和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抗病品种呈增加趋势。不同连作年限下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脂肪酸氧化Ⅰ、乙醛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支)、卡尔文循环、糖酵解Ⅲ(从葡萄糖)、血红素生物合成Ⅰ、辅酶A生物合成Ⅰ、糖异生Ⅰ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抗病品种呈先降后升趋势。综上,长期连作条件下,降低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及特有物种类群,提高有益菌群丰度是烤烟品种云烟87抗烟草根腐病的微生物机制。
关键词: 连作 烟草根腐病 土壤真菌群落 功能预测 高通量测序


基于分子感官技术解析'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
《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广东香水’柠檬为原料制作的茶饮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果实香气轮廓、主要香气活性成分及生物合成关键基因尚需解析。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结合感官评价的分子感官技术对‘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及关键基因进行探究,为‘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GC-MS对云南巍山、广东云浮及广西梧州3个不同产地的‘广东香水’柠檬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并组织感官评价小组对不同产地样品香气品质进行评估。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结合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香气活性值(OAV)分析和香气重构的方法对‘广东香水’柠檬香气活性物质进行鉴定,进一步确定其特征香气化合物。并基于基因家族分析,挖掘呈香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结果】在‘广东香水’柠檬的黄皮层、果肉和切片中分别鉴定到了40、21和33种挥发性物质,黄皮层、果肉组织中含量最高的样品分别来自云南巍山、广东云浮。香气感官属性方面,来自云南巍山和广东云浮的‘广东香水’柠檬切片香气强度显著高于广西梧州的样品,更受消费者喜爱;而广西梧州的样品整果香气品质比其他地区样品更佳。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馏萃取(SAFE)等方法对云南巍山‘广东香水’柠檬的精油进行了提取,在‘广东香水’柠檬精油中共鉴定出25种香气活性物质,结合OAV分析和香气重构试验,进一步确定香茅醛和柠檬醛是其特征香气化合物,并构建其香气风味轮。基于保守结构域鉴定和Blast比对,在‘广东香水’柠檬基因组中鉴定到52个可能参与呈香物质合成的萜烯合酶(TPS)基因。【结论】挥发性物质谱和感官评价表明云南巍山的‘广东香水’柠檬切片香气品质较优,以该地区样品为研究材料,共鉴定到25种香气活性物质,其中香茅醛和柠檬醛为‘广东香水’柠檬的特征香气化合物,d-柠檬烯为其提供背景香味。结合定量描述性分析和GC/O-MS收集的气味特性,构建了以“果香”“木香”“药香”“辛香”“花香”和“青草味”6大类包含15个香气描述词的‘广东香水’柠檬香气风味轮,挖掘到可能参与呈香物质合成的52个TPS基因。
关键词: ‘广东香水’柠檬(Citrus medica Guangdongxiangshui lemon) 感官评价 特征香气化合物 香气风味轮 萜烯合酶基因


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地方稻种资源苗瘟抗性评价及抗性基因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农家保护下云南布朗族地方稻种资源苗期稻瘟病抗性水平与分布。【方法】以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78份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利用1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和2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31个功能标记检测与分析。【结果】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78份地方稻种资源抗性在40%~100%,平均抗性达93.6%;其中55份地方稻种资源对10个菌株的抗性达100%,占总资源数的70.5%;3个布朗族聚集区地方稻种资源的抗性强弱为勐海县(99.00%)>墨江县(89.09%)>双江县(80.59%)。菌株08-16-6a-1和HN-09-1c-7对3个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11.54%),而菌株HN-09-1c-7和08-20-1a-1对勐海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4.00%),菌株08-20-1a-1对墨江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36.36%),菌株08-16-6a-1对双江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致病力最强(52.94%)。功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中,检测出Pi9、Pi5、Pita、Pikh、Pid2和Pikm 6个抗性基因;抗性基因频率为73.08%~84.62%,最高的为Pid2,最低的为Pi9;勐海县稻种资源中频率最高为Pita和Pid2,最低为Pi9;墨江县中频率最高为Pid2、Pi5和Pi9,最低为Pita;双江县中频率最高为Pid2、Pita、Pikm、Pikh和Pi9,最低为Pi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个抗性基因对苗期叶瘟抗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抗性基因组合可解释苗期叶瘟抗性变化1.8%~25.8%,抗性基因Pid2+Pi5+Pikm+Pikh组合的贡献率最低,而6个抗性基因组合的贡献率最高,但组合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抗性强、抗谱宽,Pid2基因为主要抗性基因,筛选出38份对10个菌株抗性达100%且含Pid2和Pi9基因的资源,是拓宽稻瘟病抗性遗传背景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 地方稻种资源 布朗族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功能标记 致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