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扩展与LMDI指数分解方法
《农学学报 》 2025
摘要:运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用物资投入、土壤氮排放、水稻种植和禽畜养殖4个方面对2005—2021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式上升状态,可分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波动下降”3个不同阶段,2021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了22.38%,年均增长率为1.27%。(2)2021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构成要素中,占比按高低排序为禽畜养殖(73.19%)、农用物资投入(14.42%)和农作物生长(12.39%)。(3)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是导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农村人口对农业碳减排起到促进作用。据此,应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驱动因素 云南省 LMDI模型 区域差异 禽畜养殖 农业产业结构


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烤烟-冬闲-烤烟为对照,设烤烟-绿肥-高粱、烤烟-绿肥-万寿菊、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5个轮作处理,研究不同轮作处理在不同时期对烟草根结线虫数量及烤烟发病率、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麦、燕麦、藜麦收获后土壤根结线虫数量显著低于烤烟-冬闲-烤烟处理(CK)烤烟移栽前,表明小春种植大麦、燕麦、藜麦相对于冬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根结线虫数量增长。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处理在万寿菊收获后,土壤根结线虫数量较万寿菊盛花期分别下降了14.9%、20.0%和41.3%,表明烤烟与燕麦、大麦、藜麦、万寿菊进行周年轮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根结线虫的数量。


西双版纳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
《云南农业科技 》 2025
摘要:为准确掌握云南南部周年繁殖区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常年发生动态。通过田间人工调查和性诱剂监测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和成虫发生规律,探讨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成虫与幼虫发生盛期的相互关系。监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成虫发生盛期4-6月、9月至翌年1月,幼虫的发生盛期5月、8-9月,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危害严重,危害株率最高达100%。成虫4月的发生盛期过后30 d是幼虫发生盛期,幼虫8月下旬的发生盛期过后15 d是成虫发生盛期,成虫和幼虫发生盛期相互关联。4-5月和8-9月是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重点防治期,加强4月成虫监测预警“防早防小”,不造成产量损失,对玉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与生姜协同抗氧化活性研究
《粮食与油脂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以其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野菊花挥发油的工艺,并分析其与生姜挥发油成分及协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野菊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提取温度203℃、料液比1∶14 (g/mL),在此条件下野菊花挥发油得率为0.548%。野菊花、生姜挥发油中均含有桉叶油醇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与单一挥发油相比,襄阳、麻城的野菊花挥发油与生姜挥发油协同使用可使DPPH·、ABTS+·清除率有较大提升,表明襄阳、麻城的野菊花挥发油与生姜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协同抗氧化作用,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原料。


蜜蜂采集澳洲坚果的行为及授粉效果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蜜蜂对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的授粉性能,本研究调查了云南省西盟县种植的澳洲坚果的开花生物学特性、蜜蜂的采集行为以及蜜蜂授粉对澳洲坚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澳洲坚果A4品种每个花序的单花数量符合正态分布,在174~532朵之间,平均为(334.0±48.8)朵,出现频率最高的是272~374朵,占72.17%,其中60.24%的花序自轴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自花序轴中部向两端依次开放的占34.94%,自花序轴顶端向基部依次开放的占4.82%。在澳州坚果盛花期,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出巢、归巢及携粉工蜂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出巢和归巢主要集中在12:00—15:00之间,高峰期在15:00,16:00以后活动蜜蜂数量急剧减少;中华蜜蜂携粉归巢主要集中在12:00—14:00之间,并在13:00达到高峰期;访花中华蜜蜂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蜜蜂(A. dorsata)和小蜜蜂(A.florea),但工蜂单次在花序上停留时间较短,访花工蜂的数量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减少,访花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3:00—17:10;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华蜜蜂的日采集活动受光照强度、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较大,访花工蜂数量与引入授粉蜂群出巢、归巢工蜂数量显著相关。经蜜蜂授粉的澳洲坚果单花序平均坐果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64.15%,花序脱落比例较对照组降低55.39%。此外,蜜蜂授粉的澳洲坚果单果质量、单果横径和纵径、出种率、出仁率,果仁全氮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22种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饱和脂肪酸辛酸、癸酸和山嵛酸,不饱和脂肪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4种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引入中华蜜蜂为澳洲坚果授粉可减少果树花序的脱落,增加坐果率,改善果实品质。


红带滑胸针蓟马(缨翅目:蓟马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为滑胸针蓟马属昆虫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红带滑胸针蓟马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基于18种蓟马科和1种管蓟马科外群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红带滑胸针蓟马与其他蓟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红带滑胸针蓟马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984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基因间隔区有19处,最长间隔区长度为25 bp;基因重叠区有10处,最长重叠区长度为23 bp。基因组拥有缨翅目中大部分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和排列顺序,AT含量为72.9%,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13个PCGs中,除cox1以TTG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nad6以TAG为终止密码子,nad2和cox2以不完整的T为终止密码子,其余10个基因以TAA为终止密码子。22个tRNA基因中,除trnR、trnS2和trnY缺少TΨC环,trnS1和trnV缺少DHU臂环外,其余17个基因具有完整的三叶草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红带滑胸针蓟马与腹突皱针蓟马(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聚在同一小分支上,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红带滑胸针蓟马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基因排列顺序较保守,与蓟马科其他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排列一致。针蓟马亚科为单系性,其中,红带滑胸针蓟马与腹突皱针蓟马的亲缘关系最近。


云南昭通本地樱桃栽培管理技术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 2025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樱桃的优势,使云南省昭通地区本地樱桃的种植得到科学规范的管理,从建园、定植、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幼树管理、成年树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昭通地区本地樱桃的栽培管理技术,使该产业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