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红外光谱的石斛品种判别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试了30个品种206株石斛茎的红外光谱,光谱显示,石斛的主要物质成分为纤维素等多糖物质。用石斛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Wilks’Lambda逐步判别分析法对石斛品种进行识别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光谱范围和不同的训练样本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对1 800~1 250cm-1光谱范围的287个变量进行品种判别分析,每个品种的训练样本分别为2,3,4,5,6个时,对训练样本的回判正确率都是100%;以余下的样本作为测试样本进行品种预测的正确率分别为79.4%,91.3%,93.0%,98.2%,100%。同时对1 800~1 500,1 500~1 250,1 250~600,1 250~950,950~600cm-1等不同光谱范围,按五种不同的训练样本情况,相同的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比较,1 800~1 250,1 800~1 500和950~600cm-1光谱范围的变量更适宜进行石斛品种的判别分析;每个品种的训练样本达到3个及以上时,建立的模型判别分析结果较好。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的石斛进行鉴别,能够较好的识别石斛的品种,为石斛品种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筛选及分子鉴定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豌豆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是豌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苗期接种鉴定了396份豌豆资源对2个不同地理来源的豌豆白粉病菌分离物EPBJ和EPYN的抗性,用4个与豌豆抗白粉病基因er1连锁的SCAR标记对66份免疫或抗病资源进行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96份资源中,有101份资源表现免疫或抗病,其中对分离物EPBJ和EPYN免疫的资源分别为59份(14.9%)和60份(15.2%),对2个分离物均免疫的资源有54份(13.6%);在鉴定的82份中国资源中,有8份对2个分离物均表现免疫。分子标记将66份免疫或抗病资源鉴定为13个标记基因型,同一地理来源的抗性资源分属不同的标记基因型,其中8份来自中国云南的抗性资源分属7个标记基因型。研究表明,中国存在有效的豌豆白粉病抗源,抗性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云南蒙自枇杷叶霉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蒙自的枇杷叶霉病病害,并为确定其有效的防治方法奠定基础,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并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在显微镜下发现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曲屈,深褐色,无隔膜,平滑,孢痕明显,(33.0~152.8)μm×(2.6~4.0)μm。枝孢褐色或淡橄榄色,有胞痕,单胞或有1个隔膜,(7.1~19.0)μm×(1.9~5.9)μm。分生孢子链生(2~4),椭圆形,偶球形,无孢痕,淡橄榄色,单胞,平滑,(2.1~9.4)μm×(1.2~2.6)μm。结果发现,叶霉病在春梢和夏梢萌发期开始发病,秋梢发病最重,叶片正面和背面都长出烟煤状霉层,密布全叶,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枇杷枝孢。


金铁锁野生品与栽培品的鉴别比较研究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13
摘要:目的探讨栽培金铁锁代替野生金铁锁药用的可行性,为野生金铁锁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及理化鉴别的方法对栽培金铁锁与野生金铁锁进行鉴别比较研究。结果二者植物形态、性状及显微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薄层色谱斑点数目、颜色及Rf值也基本相似。结论初步论证了人工栽培金铁锁替代野生金铁锁药用的可行性,也是对濒危植物金铁锁进行资源保护的一种可行性尝试。


云南大豆品种抗虫性鉴定及评价方法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栽培接虫鉴定与田间套种自然鉴定相结合,对9个大豆育种新材料和品种进行了抗鳞翅目害虫鉴定及评价试验研究,用目测抗虫指数调查法,计算平均抗虫指数,得到综合抗虫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豆育种材料和品种12-1、滇豆6号、滇豆7号对鳞翅目害虫抗性表现为抗虫(R);大豆育种材料和品种11-1、29-1、67-1、89-1、滇豆4号、滇豆5号对鳞翅目害虫抗性表现为中抗(MR)。试验结果品种间差异明显,调查及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为大豆田间抗虫品种筛选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